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可嘗試推行學區英語教學模式

可嘗試推行學區英語教學模式

近10年來,浙江省大學英語教學不斷改革,取得了不少成績,效果明顯,但高校學生英語水平及實際應用水平仍舊存在一些問題。以溫州大學為例,實行分級分層教學已有9個年頭,根據每學年對學生的課程滿意度、英語學習方法、四六級成績以及英語應用等情況的問卷調查及分析,學生在英語學習和應用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四個問題:聽說能力普遍較弱;具備一定的學術英語能力,但使用英語解決實際問題和進行特定目的交流時,語言水平和表現力不足;學生在中西文化知識方面比較匱乏;獨立學習能力較弱,需要教師有針對性的引導和配以具體的任務。

造成以上學習困境的成因主要體現在三方面:一是學生英語學習主要基於教材課本,缺乏真實的語言學習和應用環境;二是學生的聽說能力薄弱,在實際生活中運用英語解決問題不能得心應手;三是學生中西文化底蘊的欠缺,對文本的解讀通常停留在語言的表層意思。

對此,筆者認為可嘗試推行學區英語教學模式。充分利用多方資源,學區的管理部門與教師積極合作,建立由外教、留學生、英語專業學生和非英語專業學生多層次的說英語群體,在學區中形成說英語的社區(English-speaking Community)。

學區英語基於課堂教學與泛在學習模式的有機融合。學區英語強調打破教室的局限,是一種泛在的學習時代的一種學習模式。它讓學生的英語學習課內、課外不斷線,教師與學生的交流有效延伸到課外,並且融入外教、留學生群體,以更好地創設真實的語言訓練環境和使用廣度與深度。可借鑒香港中文大學的書院制管理理念,將課程引進到學區中,實行通識教育和全文教育,將英語從課堂延伸至學區。圍繞「語言、學生和環境」三者之間的交互關係,形成多維互動學區英語教學模式,形成學生語言能力、專業素養、文化意識三者之間的閉環運行,進而提高其自身綜合人文素質和國際化綜合能力。

學區英語注重整合優質教學資源重構學習。學區英語是以產出為導向,依據《大學英語教學指南》中提出的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獨立學習能力以及國際化溝通能力,結合Krashen的二語習得理論及交際法的教學原則,從英語教學實踐出發所設計的一種新型的大學英語課外教學模式。它具有以下四個方面的特點:一是依託英語學習社,實現課內英語課程和課外學區英語課程與活動的無縫對接。為了解決學生薄弱的聽說能力,開設英語讀書會、晨讀、英語角、周末影院、跨文化交際講座、英語口語大賽、大學英語等級考試輔導等,豐富第二課堂,增加語言應用的多環境。二是對學生進行分層指導和針對性教學。對英語基礎比較弱的學生,以趣味性的活動為主。對學有餘力的學生,主要開展閱讀原版名著的讀書會、戲劇角色扮演,並請外教為他們開設「Reading Aloud」和「Public Speaking」等學區英語課程,開發符合學情的校本教材。三是實現學習社與項目指導教師的積極配合。學區英語的順利開展離不開教師的精心指導與教學的設計,師生互相協作,形成合力,整合最具優勢的資源,形成中教、外教、學習社學生、留學生為一體的英語學習圈。四是考核多層跟進。學區英語在課程教學形成性評價中佔10%,同時在學區英語中獲得考核合格的學生,獲得課外素質學分1學分,並且優先獲得學區英語比賽的資格,這樣學生的積極性大大提高。

學區英語積極創設語言使用與體驗的多環境。教育的原點是育心,育心的本質是育腦,大腦喜歡多感覺的世界、更多觸角和更多體驗的感覺。學區英語教學能讓學生將所學知識學以致用,不斷轉化成能力,提升學生的思辨能力和國際化視野。學區英語能實現教育的升級與回歸,教育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不教,是讓學生學會學,培養學生的獨立學習能力是教育中的重中之重。

【本文系溫州大學重點教改項目「非英語專業學生國際化能力提升的策略與評價機制」(項目號:15JG04)的階段性成果】

《中國教育報》2018年10月08日第7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全力推動新時代教育工作邁上新台階
山東省首屆「全國青少年足球特色學校」足球聯賽舉行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