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轉變方式 激活動力 減負提質

轉變方式 激活動力 減負提質

認識超平君多年,每次和他交流,都會有所觸動。特別是五年前,和他一起去延安中學等學校,觀摩他在那些學校推動的思維導學改革,看到高中課堂從「滿堂灌」到對話學習的可喜變化,更是感觸良多。記得觀摩課堂之後,我曾提示他,最好把自己的所思所想總結完善一下,形成個小冊子,以便讓更多學子受益。沒想到,五年後的今天,我不經意的一句話已變成了現實。我為他從實踐再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這種研究態度點贊。

這本《思維第一:全面提升學習力》聚焦學生的思維力和學習力,旨在解決學生不想學和不會學的問題,以從根源上激發學生學習的內動力。「想不想學」「會不會學」是學習理論的兩個「基本」問題。想不想學,本質上是學習動力問題。想學習、能學習、會學習、愛學習,彼此關聯,缺一不可,共同構成深度學習的條件。想學習,是學習動力的源泉;能學習,是學習意義產生的基礎;會學習,影響學習效率;愛學習,是學習持續力生長的情感機制。

想不想學,愛不愛學,從本質上講是由人的內部動機(Intrinsic motivation)決定的,同時受外部動機(Extrinsic motivation)的影響,內部動機和外部動機相互作用,最終決定學習的深度和成效。誠如作者在後記中所指出的,「想學習」的動力包括外在動力和內在動力,內在動力主要來自好奇心、成就感和創造性。外在動力則來自分數、壓力、獎勵、利益等外在刺激。學習的外在動力越大,內在動力就越小。而外在動力很難持久,也不會引發強烈的學習興趣和願望。因此,學校教育效能的提升,關鍵在於喚醒學生學習的內部動機,提升學生學習的內部動力,讓學生主動學習,在學習過程中充分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這同美國心理學家愛德華·德西和瑞安·理查德等人關於人類「自我決定行為」的動機過程理論(稱為「自我決定理論」)所強調的觀點有著某些相似之處。在自我決定理論看來,各種動機類型並非截然分開,而是處在一個自我決定程度或自主性程度的連續體上,由低到高分別為無動機、外部動機的各個子類、內部動機的各個子類。所以,學校教育需要儘力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層次。

同時,自我決定理論也指出,社會環境可以通過支持自主、勝任、關係三種基本心理需要的滿足來增強人類的內部動機、促進外部動機的內化、保證人類健康成長。按照這種理解,學校教育需要為學生的想學習、愛學習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為此,深度變革學習方式,讓學生身處學習磁場中,樂此不疲,全力以赴,成為學校教育改革的方向。超平在自己的新著中,倡導「整體學習」「關聯學習」「對話學習」「創造學習」和「選擇學習」五種學習方式,以此提高學生的「思維力」和「學習力」,讓學生真正體會到知識的魅力、學習的魅力和思維的魅力,進而有效激活學生的學習內動力,就是這個道理。

深度轉變學習方式,之所以能夠激活學生的學習動力,還與「情境學習(Situated learning)」密切相關。在情境學習理論提出者讓·萊夫(Jean Lave)教授和愛丁納·溫格(Etienne Wenger)看來,「學習不能被簡單地視為把抽象的、去情境化的知識從一個人傳遞給另外一個人,學習應該是一個社會性的過程,知識在這個過程中是由大家共同建構的」。所以,學校教育要儘可能創造「大家共同建構」的學習環境,讓學習「總是處於一個特定的情境中,滲透在特定的社會和自然環境中,在知識實際應用的真實情境中呈現知識,把學與用結合起來」「讓學習者像專家、『師傅』一樣進行思考和實踐,通過社會性互動和協作來進行學習」。因此,互動、協作、真實情境、學用結合等就是學生想學的關鍵前提,而此關鍵之「關鍵」就在於學習方式的轉變,而不能指望分數、壓力、獎勵、利益等外在環境的刺激,那種依靠分數、排名以及獎勵等外在動力,刺激學生學習的做法,的確值得深刻反思。

理解了這些道理,或許更容易走進這本《思維第一:全面提升學習力》。該書圍繞教和學兩大思路闡述了如何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力,重點在於教師如何有效地教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挖掘學生的潛能,使學生樂學、善學。全書共九章,每章均由「核心提示」以及看上去沒有學術感的「本土」觀點,諸如「以深度研課為起點」「學生資源是最重要的資源」等組成,並附有涉及各個學科的相關案例,所闡述的問題直指教師、學生和家長的關注痛點。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這本書從目標導航、路徑導引和問題導向(作者稱之為「三導」)三個維度,清晰地為教師提供了各學科設計思維導學課堂的基本要領和操作案例,能夠把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課程理念在教學設計和操作層面變得清晰起來,也為深度課堂變革提供了一種有效路徑。由於本書強調目標和路徑設計,使學習目標更加明確、過程更加清晰,從而使課堂效率提高成為可能。同時,本書強調問題(作業)與目標一一對應,使問題(作業)更加精準,從而使減輕學生的作業量成為可能。

之所以說本書對於減負提質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是因為本書從解決想不想學的問題入手,致力於激活學習的內動力、減輕學生的精神負擔;而「三導」則致力於課堂教學設計與實施的三大痛點——目標模糊、路徑不清、問題不精,能夠有效提高課堂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同時也大大減少了學生的機械作業。

這是一本濃縮了一線教師多年教育教學實踐和反思成果的實踐之書,既吸納了精彩活潑的教改經驗,又滲透了作者深刻的思考,對教育教學有較高的指導性,也為後繼學人提供了進一步探究課堂教學理論所需要的豐富素材。

(作者系深圳大學師範學院副院長、教授)

《中國教育報》2018年10月08日第10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夜空中,「閔乃本星」依然閃耀
把握好幼兒前閱讀前識字的「度」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