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說「一見鍾情」只需要0.3秒?看完終於找到自己單身的原因了

說「一見鍾情」只需要0.3秒?看完終於找到自己單身的原因了

國慶假期轉眼間已經到了尾聲,在這個愉快的假期中,你有沒有遇到心儀的對象?有沒有經歷過相親環節?有沒有遇到「一見鍾情」的時候呢?

一見鍾情不像是長期感化那樣容易受到內部和外部因素的影響,這種事兒太快了,幾乎無法受到控制:有就是有,沒有就沒有。

當然,不相信「一見鍾情」的人也很多,如果不了解對方性格,光看臉怎麼知道喜不喜歡?到底是喜歡這個人還是喜歡這個臉和那套衣服?

既然我們做的是科普,那麼面對這樣的問題,自然是要擺事實講道理了!

墜入愛河之後大腦會變成啥樣

當你喜歡上一個人時,你的大腦發生著一場化學反應。大腦正在迅速地製造額外的多巴胺。可以說戀愛中的大腦是極度興奮的。

上圖大腦中的深紅色區域標明了熱戀中的大腦活躍的區域,與其他類型的愛(譬如說親情)相比,截然不同。

一見鍾情有科學依據嗎

根據2017年一個國外約會網站的調查,62% 的女性和72%的男性認為一見鍾情是真的。而且90後、85後比80後、70後更相信一見鍾情。

那有沒有一種可能,那就是「一見鍾情」只是一種記憶偏差?我們都知道記憶是靠不住的——就像是心中一直挂念著一種食物味道,但專門去吃卻發現比印象中的略差。我們的記憶除了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改變,回不回會因為你和你的對象關係好,就下意識地美化了初見時的記憶?

為此,2017年荷蘭格羅寧根大學的研究人員安排了共396人參與的近400場相親。並且在第一次見面後,就立馬統計雙方有沒有一見鍾情。收穫總共有4個:

1、一見鍾情並不是單純的記憶偏差。至少,確實有人在第一次見面後說對剛剛見的人一見鍾情了,至少有很強的好感,希望能夠和對方繼續發展下去。但在這些人中,一見鍾情的極其少見。

2、說自己剛剛經歷過一見鍾情的人中,大多數是男的。這有可能和選擇的照片有關。實驗中參與者統一提供了臉書的頁面,科學家又統一選擇了有微笑的照片。早先有研究表明女性用戶普遍不喜歡用微笑照片作為頭像的男性,相反地男性普遍更喜歡微笑著的女性頭像。

3、一見鍾情往往並非雙方的。至少在這個研究中,所有的一見鍾情都是單相思。這說明,像羅密歐朱麗葉那般兩人一見就乾柴烈火的,還是比較少見。

4、一見鍾情的那一刻其實還不是愛。愛情有三大要素——親密感、責任感、情慾。即使說自己感到一見鍾情的人,其實那一刻的感受中的所包含的這三大要素遠遠達不到長期穩定的戀愛關係中的狀態。同時,一見鍾情也並非「情慾」,而是一種強烈的吸引力讓人特別想多了解對方,與對方展開戀情。

一見鍾情需要多久

現在社交媒體這麼發達,約會APP的用戶們不可能對不會每一張照片都仔細端詳,而是會在極快地刷過無數張照片,翻過之前腦海里已經默默給出一個評價。對於這些用戶們來說,判斷有沒有吸引力所用的時間必然遠小於拇指滑動屏幕的速度。

那一見鍾情到底需要多長時間呢?2018年德國班貝格大學的心理學教授Claus-Christian Carbon的研究團隊就發現,只需0.3秒,這和眨眼差不多快。

這個研究團隊招了25名本科生,給每個人看了100張人像照片,每看到一張照片,就要他們判斷照片里的肖像性別,以及他們是否有吸引力,與此同時用腦電圖來記錄下他們大腦活動。早在參與者按下按鈕做出回答之前,腦電圖就已經出現變化。

結果顯示,看到一張人臉後,你需要大概244毫秒判斷其性別,然後再用59毫秒感覺到其對你的吸引力。換句話說,在看到人臉之後303毫秒時,眨眼之間,你對此人的吸引力就有一個評判。

如何才能讓別人對自己一見鍾情

上述研究還發現,只要參與者一旦判定了人像的性別,就能很快地評估出吸引力,這說明對性別的刻板印象可能對吸引力有決定性影響。

女性臉部中具有決定性的區域在於顴骨,而顴骨對於男性臉部的吸引力卻沒有那麼明顯,相對的,男性臉部的重點在於下巴和嘴的寬度。

還有,皮膚的細膩程度對於女性臉孔的吸引力有明顯影響,但對於男性臉孔的吸引力的影響卻微乎其微;唇色越紅會讓女性在異性中更受歡迎,而且還會使臉部更女性化。

總而言之,雖然這非常不公平,但臉孔的一些細節特徵就是決定第一印象的關鍵,而第一印象常常是我們的敲門磚。

說了這麼多,那麼如何能科學而又高效地找到另一半?一個好的第一印象就是個好的開始。記住,只要0.3秒,就能決定一個人的吸引力。現在省視一下自己,0.3秒里,你想給別人展現一個怎樣的自己?我只能幫你到這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普中國 的精彩文章:

每天睡眠超8小時就夠了?其實不同年齡段的最佳睡眠時間不同
我國首個自主研發的抗癌新葯獲批上市,到底有何奧秘?答案都在這

TAG:科普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