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塑料微粒可能經由蚊子進入食物鏈

塑料微粒可能經由蚊子進入食物鏈

孑孓,蚊子幼蟲。 圖片來源:ThriftyFun.com

最新研究發現,從幼蟲到成蟲,微塑料一直存留在蚊子的體內。

撰文 Andrea Thompson

翻譯 玉璽

審校 徐文慧

編輯 魏瀟

科學家首次證實,孑孓(音jiéjué,蚊子幼蟲)會在進食時攝入塑料微粒,即使變化為成蟲,這些極微小的塑料顆粒依舊會駐留在它們體內。這就意味著,蚊子之類的昆蟲,能夠將污染水域生態系統(這類昆蟲幼蟲的棲息地)的塑料顆粒傳播到鳥類、蜘蛛等陸生的捕食者體內,進而「污染整個新的生態環境。」英國雷丁大學(University of Reading)的動物學副教授阿曼達·卡拉漢(Amanda Callaghan)說。

最近的《生物學快報》(Biology Letters)詳細刊登了卡拉漢的研究,在鋪天蓋地的關於塑料微粒潛在威脅性研究中,這是最新的一項。作為研究對象的塑料微粒,則是大塊的塑料廢物多次破碎後形成的,它們會沉積在從海底到農場土壤的各種生態環境中。這些塑料顆粒細微到能夠被最微小的生物攝取,增加它們在食物鏈中層層富集的可能性。這樣的人禍是否正在大自然中發生,是否正以能影響整個環境系統的範圍發生,尚有待察驗。

從蚯蚓到青口貝,許多生物都無可避免地把一些塑料微粒吃進了體內,卡拉漢想要確認蚊子是否也會這樣,以及這些塑料污染物是否會在蚊子的整個生命周期中一直存留在體內。於是,她的團隊首先將孑孓暴露在兩種不同直徑(2 和 15 微米,分別是 1 個大腸桿菌和 1.5 個人類紅細胞的大小)的熒光聚苯乙烯顆粒中,隨後將它們轉移到潔凈的水中。當研究人員對其中幾隻幼蟲進行解剖時,他們在腸道中發現了微塑料的蹤影。待幼蟲變化成蛹及成蟲後,研究人員又繼續解剖了更多的蟲體,儘管這期間沒再餵食塑料微粒,研究人員依舊在昆蟲腎臟的位置發現了微塑料殘留。卡拉漢說:「這就意味著,它們在幼蟲時期攝入的塑料顆粒將一直停留在腸道系統當中。」

蚊子成蟲體內的熒光塑料微粒 圖片來源:Biology Letters

研究發現,觀察到的塑料微粒數量確實隨著昆蟲發育階段的變化而逐步減少;卡拉漢說,這可能是因為蚊子在變化為成蟲的過程中,也在不斷地向外界排出幼蟲時期攝入的微塑料。但這一猜想還有待進一步研究證實。

未參與該研究的挪威科技大學(Norwegi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生態毒理學家馬丁·瓦格納(Martin Wagner)表示:同許多在實驗室中開展的塑料微粒研究一樣,在蚊子幼蟲身處的實驗環境中的塑料顆粒數量要遠遠大於它們在實際自然環境中所接觸到的。他還指出,(現實環境中)蚊子體內發現的微粒數量相對來說是比較少的。瓦格納的一名博士研究生曾進行過類似的實驗——儘管研究的對象是蠓(譯者註:一種比蚊子小的昆蟲),並且實驗用的微粒濃度也要更低一些——卻並沒有發現相類似的終生駐留現象。

卡拉漢稱他們接下來將會採集微塑料污染區域內的蚊蟲,來確認能否在自然界中發現與實驗相同的結果,找到在不同發育階段的蟲體中發現微粒含量變化的證據。她也想看看與具有蚊子類似的變態發育過程的其他昆蟲是否也具有相似的情況。

研究團隊並沒有發現微塑料會對蚊子自身的存活率造成負面影響。但研究結果確實帶來了一種憂慮:蚊子幼蟲在像池塘底部這樣的地方攝取塑料微粒,而最終將這些微粒轉移到陸生的鳥類、蝙蝠等捕食蚊子成蟲的動物體內,通過食物鏈逐級將塑料微粒富集傳遞。「除了通過捕食這些水生生物外,這些陸生生物沒有其他食入塑料微粒途徑了。」卡拉漢說。

積聚在動物腸道中的塑料微粒能夠抑制它們的食慾,可能進一步減緩發育和抑制繁殖,這在某些物種中已經得到了驗證。但微塑料並不像汞等污染物,我們還不能確定塑料微粒透過腸道進入其他器官的能力有多大。並且,微塑料大小不一、形態各異、成分多樣,這些因素都會產生不同的影響。瓦格納還指出,蚊子和其他動物同樣也暴露於其他多種天然的不可消化顆粒之中——但它們成功地適應了這些顆粒,生物體對微塑料是否會產生類似的適應性還依然是個未知數。

卡拉漢認為蚊子不太可能通過叮咬的方式將塑料微粒轉移給人類或是其他動物;這種情況如果要發生,那塑料微粒就得以某種方式進入到蚊蟲的唾液腺中。與其擔心這些,她說:「我認為就這一問題,人類應該反思自己對生態系統究竟做了些什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研圈 的精彩文章:

導師硬給我的論文塞了個二作,理由竟然是……
詳解2018諾貝爾化學獎:駕馭進化的力量,改造生命的基石

TAG:科研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