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印度核武器為什麼發展的特別慢?

印度核武器為什麼發展的特別慢?

作者:潘前芝

1998年5月,印度兩天內成功進行了五次地下核試驗,標誌著印度自此成為擁核國家。此時,距離印度最早開始原子能研究已過去50多年。

事實上,早在1947年獨立前,印度已經開始了原子能研究項目。

這個項目的領軍人物叫霍米?賈汗季?巴巴,早年留學英國,開始學工程機械,後改修理論物理。他從老師或同學那裡聽說了美國的曼哈頓項目,但也只是聽說而已,作為「三等公民」,他沒有接觸到更加核心的機密。

霍米?賈汗季?巴巴

回國後,霍米建立了塔塔基礎研究院,並約同行向尼赫魯遊說,說原子能有多麼重要,印度有人有物,完全可以把核能搞起來。這一提議與尼赫魯科學興國的想法一拍即合。印度獨立後,霍米出任印度原子能委員會第一任主任,開始了原子能民用領域的研究。

1956年,印度在英國人幫助下建成第一座研究用反應堆。1960年,加拿大援助印度建成了第二座反應堆。1964年10月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的爆炸時,印度的核能研究已取得重要進展,能夠出口核反應堆原料。

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

照這個趨勢下去,印度很快將擁有自己的核武器。霍米在一次談話中稱,印度能在一年半內製造出核武器。既然如此,印度的核武器為何要到1998年才面世呢?

甘地、尼赫魯對核武態度消極

甘地以「非暴力不合作」起家,美國用原子彈轟炸日本所造成的巨大傷亡,讓甘地對原子彈深惡痛絕。他認為原子彈對人類沒有好處,他發誓,印度絕不研製核武器。甘地的這一理念對印度人產生深刻影響。

甘地的接班人尼赫魯對核武器也不熱心。儘管尼赫魯有著使印度成為世界大國的構想,但他理想中的走向大國的途徑並非強權,而是希望以道義和外交來確立。

甘地與尼赫魯

所以,他率先呼籲禁止核試驗,積極提倡不結盟運動。直到1964年尼赫魯去世,印度的核武研究一直未有突破。不過,作為一名政治家,儘管尼赫魯一直強調和平利用核能,但也沒有把發展核武器之門完全關死。

對於中止印度核項目的提議,他也不贊成。在他任上,還批准建造了一座核燃料後期處理裝置。這一裝置能夠生產裂變燃料,可用於尼赫魯一直反對的核武器製造上。這既反映了尼赫魯的矛盾心態,也為他的繼任者發展核武保留餘地。

各黨派在發展核武問題上意見不一

在尼赫魯時代,由於尼赫魯極高的個人威望,印度國內對核武追求一直受到壓抑。在後尼赫魯時代,由於中國原子彈成功試爆的刺激,印度各黨派圍繞是否發展核武,發起了一場大討論。印度政界、科學界和戰略界絕大部分重要人物都加入了進來。

以霍米為代表的支持者認為,製造原子彈對印度來說並非難事,且投入不大。一些政客也對霍米表示支持,如在國大黨中頗有影響的K?C?潘特在一次年會演講中提出應該立即發展核武器,以應對中國挑戰。值得一提的是,此時還籍籍無名的印度人民黨也明確提出發展核武器。

反對派則以尼赫魯時期國防部長克里希南?梅農為代表,這批人忠實地堅持著尼赫魯反核觀點和道德原則,無條件反對任何核武器,儘管人數不多,但他們大多在印政府高層任職或曾經任職,故而影響力不容小覷。

克里希南?梅農

對印度百姓來說,他們對原子能在軍事上的用途及其巨大殺傷力並不甚了解。印度政府在此前20年時間一直在譴責核武器,加上印度在不結盟運動中的成功,導致兩個結果。

一是產生了通過外交和道義也能做強國的錯覺;二是對核武器、核威懾等概念缺乏了解。印度一位政府高級官員曾好奇的問客人,原子彈是否可以由步槍發射。

這場由中國核爆引發的舉國大爭論,最終沒有產生什麼實質性結果。堅持派與反對派各執己見,互不妥協。相比中國在發展核武時的乾脆利落,印度的討論無端的消耗了精力,還白白浪費了寶貴的時間。

尼赫魯

不過,正如尼赫魯給核武留了個口子,印度政府內儘管有爭執,但並沒有完全放棄發展核武的可能。政府表面上繼續高舉反核大旗,印度科學家核研究的步子可沒有停下。

印度缺乏發展核武的現實需要

從周邊形勢看,印度並沒有發展核武的現實需要。

以印度當時的軍力,無論對抗巴基斯坦還是收拾周邊其他小國,都佔據著絕對優勢。與巴基斯坦的幾次戰爭,1961年武力拿下設防薄弱的果阿、達曼、第烏等葡萄牙殖民地以及之後出兵斯里蘭卡,都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印巴戰爭

對於另一個鄰居中國,印度雖然一直對1962年戰敗不服氣,但其提出的重整軍備的實質內容里並不包括核武。這部分是緣於印度人對核戰略還缺乏認識,另一方面,也與尼赫魯一貫堅持的思想有關。如前所說,即使在中國成功核爆之後,印度仍然沒有拿出發展核武的具體步驟。

再者,在當時冷戰格局下,印度由於「不結盟運動」而在第三世界享有盛譽,成為東西方兩大爭霸集團爭取的對象。印度很享受這種備受關注的感覺,加上在地理位置上又遠離兩大集團,所以印度以為沒有核武器一樣可以成為世界大國。

初嘗核試

平衡在20世紀70年代被打破。

當得知其主要對手巴基斯坦在搞核武試驗後,印度政府坐不住了。如果巴基斯坦率先研製成功核武器,那麼印度相對巴基斯坦的軍事優勢將大打折扣。

此刻執政的是英迪拉?甘地,尼赫魯的女兒。儘管尼赫魯思想影響還在,但英迪拉果斷進行了一場核武試驗。儘管這次試驗不是很成功,但印度政府本可藉此更進一步,跨入核武器發展階段。

英迪拉?甘地

儘管印度政府將之描述為一次「和平用途的核爆炸」,但這樣的外交辭令顯然忽悠不了別人,此舉不僅招致國際社會的嚴厲制裁,還給印度政治帶來動蕩,反核派領導莫拉爾吉?德賽乘機上台,核武器計劃剛剛萌芽就再次被擱置下來。

此後的印度似乎喪失了發展核武的熱情,領導人醉心於推動核裁軍,否定了多次核試驗申請。然而,時過境遷,世界各國對核裁軍提議反應冷淡。

莫拉爾吉?德賽

擁核不再遮遮掩掩

冷戰結束,在多極化的世界裡,提倡核裁軍越來越像在自說自話。它的鄰居巴基斯坦的核研究反而一直在緊鑼密鼓的進行。形勢變化讓印度的政治家逐漸意識到,擁核的真的很重要。

1998年,以印度人民黨為首的聯合政府執政,從而為印度的核試驗掃清了障礙。等待了幾十年的人民黨也顯得有點迫不及待,剛剛執政幾個月,就連續開展了5次核試驗。

經過50年的折騰,印度社會中擁核思想佔據了主導地位。同時也可看出,儘管印度政府表面一直反對核試驗,但私下裡的核研究沒有停止,否則,也不會在如此短的時間裡能夠成功進行多次核試驗。

印度烈火5導彈,可攜帶核彈頭

1998年的核試驗後不久,印度政府隨即公布了「最低限度有效威懾」核戰略草案。這也是印度的首份核戰略。

此後,儘管面臨著各種外部壓力,印度的核武器項目一直有條不紊地進行著,已經初步形成了「三位一體」的戰略導彈力量,成為真正的世界核俱樂部成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冷熱軍事史 的精彩文章:

如果二戰德日海上合作成功,或許就是美國遭受原子彈轟炸了
這個現在很敏感的民族,其實對中國武術影響至深!

TAG:冷熱軍事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