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被誤讀的千古名句:「學而優則仕」並不是你想像中的那樣庸俗

被誤讀的千古名句:「學而優則仕」並不是你想像中的那樣庸俗

被誤讀的「學而優則仕」:並不是學習好了就可以入仕

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讀書做官論很為人所接受,並且,有人將這種觀念的源頭上溯到春秋時代的《論語》中的名句——學而優則仕。

宋真宗趙恆有首著名的勸學詩《勵學篇》:

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

出門無車毋須恨,書中有馬多如簇。

娶妻無媒毋須恨,書中有女顏如玉。

男兒欲遂平生志,勤向窗前讀六經。

其中「書中自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二句最為人所熟悉。作為一國之君的趙恆,在詩中羅列了讀書的許多好處,其目的是勸人好學上進。趙恆之所以如此提倡向學之風,是與宋朝的基本制度有關的。

大家都知道,宋太祖趙匡胤是靠陳橋兵變、武力巧取天下的,所以,宋朝建立後,就制定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國策,那就是抑武重文。從這一點來理解,「學而優則仕」確實有「擇其學習優秀者而錄用入仕」之意。

就連成書於南北朝時期的《千字文》中也說:「學優登仕,攝職從政(書讀好了就能做官,可以行使職權參加國政)。」然而,學而優則仕的本意並非後世人所理解的這種庸俗的讀書做官論。

「學優登仕」是引用《論語?子張篇》里子夏的「學而優則仕」一句話,但這僅僅是子夏說的半句話。完整的句子應該是「子夏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裡面的優字通「悠」,指的是有餘力,簡單來說,所謂的「學而優則仕」就是學習之餘還有餘力或者閑暇,就去做官,搞好學習的本身,才是學習的真正意義,有餘力了,才可以進一步考慮出仕。

中國上古時期,選拔人才的方法是取士,在十個青年中選一個優秀的出來,就叫作「士」。士字不是上十下一嗎?被挑選出來的士,由國家出錢進行再培訓,學禮法、學政策、學法規等政事。培訓完成以後,再挑選優秀的士子出來為人群服務。這時的士加個亻旁,叫作「出仕」,也就是放出去做管理工作。哪裡是學習成績優秀就可以做官,如此簡單呢?作官政績好的人,又被選拔出來再培訓、再提升,就是「仕而優則學」。

即使是隋唐以後,形成了較科學完備的科舉取仕制度,即使高中是狀元、榜眼,最初的官職也低到讓人難以理解。不過是進翰林院搞些文字校對工作而已,至於做官行政,則要先從最基層的知縣開始做起,一點點積累經驗。就是這七品芝麻官也要經過候選、後補多道手續才能撈著,終身不得官做的人多得很。

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中,學習是陪伴人終生的大事。孔子說過,「學而時習之」,出仕是「時習之」的途徑之一,也就是把所學的、所修的東西應用到從政的實踐之中。但是,修身學習是無止境的,從政可以更好地修身,也可以更好地推行仁道。

正如孔子所說修身學習是無止境的,人的一生是學習的一生,希望大家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只要有機會就不要放棄學習。難怪古人會說:「活到老,學到老,還有三樣沒學到。」

(圖片來自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老黃說史 的精彩文章:

比慈禧還牛的女人:22歲守寡,一生歷經6位皇帝3次垂簾聽政
古代有種職業的平均壽命低於40歲,網友:哪怕只活20歲也要做

TAG:老黃說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