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馬未都:康熙五彩人人愛

馬未都:康熙五彩人人愛

彩瓷分五彩、鬥彩、琺琅彩、粉彩,這個分類並不是古人在開始生產彩瓷的時候就進行的分類,而是逐漸形成的一個過程。

比如鬥彩這個詞,明代反而沒有人稱之為鬥彩,明代直到清代前期都稱之為五彩,明瓷就有這個特徵,它在發展的過程中不斷的分類,然後很具體地加上前綴。

明萬曆 五彩開光花鳥圖罐

成交價:22.5萬港元

五彩源於我們早期的彩瓷,唐代的長沙窯開彩瓷的先河,宋代的宋加彩也是彩瓷的一支,但是都不構成中國彩瓷的一個主流,對後世影響就不夠大。

真正對我們彩瓷產生巨大影響的是明清開始的,實際上元代的後期彩瓷就開始形成,我們知道就是青花瓷,青花也可以列為彩瓷。

五彩和青花是同時期誕生的,但五彩並沒有青花這樣有名氣,原因之一就是青花是一次成型的,它是釉下彩,燒完了就是成功的,因此成本就比較低。

彩瓷相比青花就有一個劣勢,它需要二次入窯:就是我先要燒一個素器,燒好了出窯,畫上彩瓷;第二次入窯,以低於第一次的溫度把它燒成,這個燒結溫度是不能高於第一次的,高了就燒成廢品了。

元代後期至明代初期,彩瓷在文人心目中是一件很俗氣的東西,明初曹昭《格古要論》載:有青花及五色花者且俗甚。

這個時期的文人審美,還是停留在宋代以樸素為美這樣一個基礎上的,青花和五彩比較:五彩由於熱烈,就顯得更俗。清代以後,彩瓷逐漸細分,才有了琺琅彩和粉彩。

明萬曆

五彩穿花龍紋瓶(嵌鎏金口、足)

成交價:46.25萬港元

五彩創燒於元代,它深受西域的文化影響,比如景泰藍對五彩就產生過影響,元代的後期,由於元代人從西域帶回來大量的文化,對我們的文化帶來了一個不可估量的影響,五彩中一類顯然是受掐絲琺琅就是我們俗稱的景泰藍的影響。

進入明代以後,由於文人士子對五彩的認識不高,所以沒有那麼快的發展,以致後人認為明初不生產五彩。

上世紀80年代的時候,有學者去西藏的薩迦寺,首先發現了宣德五彩,這是全世界範圍內第一次發現宣德時期的五彩,當時這個發現轟動世界,這幾隻五彩的碗在薩迦寺擺放了近600年,沒有挪過窩,由於西藏地理位置的偏狹,由於寺院供奉瓷器的嚴謹,導致它600年沒有任何傷殘,這就跟史實記載非常吻合了,我們終於有證據來說話了。

這個青花五彩碗漂亮之極,在內壁口沿上寫了一圈藏文,內容是:晝吉祥,夜吉祥,正午吉祥,晝夜吉祥,三寶吉祥。

宣德五彩就這麼幾件存世,誰得到一件都不得了,景德鎮在上世紀80年代出土的很多殘片,又可以跟它印證。到了明代中葉成化時期,成化鬥彩在當時就稱之為五彩。

鬥彩這個詞直到清代晚期才出現。成化的五彩就是這個鬥彩風格發生了一個突變,這個突變就使得它跟五彩有所剝離。

鬥彩

五彩

鬥彩和五彩簡單的區分:

第一點,從感覺上五彩熱烈,鬥彩柔和;

第二點,從技術上講五彩是平塗的,鬥彩是勾勒的。

什麼叫勾勒呢,就是我們先用青花畫一個邊,然後把色彩輕輕地填進去,五彩就直接拿五彩塗上去了。

我們想一開始區分五彩和鬥彩是個挺困難的事,多看一些圖片,多看一些展覽,多看一些實物,就很容易從感覺上抓住它。

明中期成化、弘治、正德三朝五彩都非常少見,當時瓷器是青花的天下,彩瓷也是以鬥彩為主,主要的原因是:當時的青花在成本上控制了整個市場,在經濟不是很好的情況下,便宜是最能佔領市場的。我們在改革開放初期,便宜的商品是最能佔領市場的,我們現在就便宜是佔領不了市場的,必須還要質量。

嘉靖、萬曆以後,五彩驟然增加,主要的原因是商業的發展迅速,市場繁榮。

隆慶開關以後,中國尤其是江南社會的經濟商業發展迅速,百姓生活質量急劇提高。市場一繁榮,第一個問題就出現了:市場的媚俗化。我們今天說有的事怎麼這麼俗,那個事怎麼俗到家了,那是因為市場突然地開始繁榮,這是一個必經之路。

明萬曆

五彩蓮塘鴛鴦圖蒜頭瓶

估價:120萬-150萬港元

明朝五彩的特徵,第一個是明五彩都叫青花五彩,它還離不開青花,此時五彩上的藍色是用青花來表現的,那它要做一個作品就有一個問題出現,青花是第一次就要畫上去的,剩下的色彩要第二次再畫上去。因此,當你看到一個還沒有二次入窯的半成品,它的畫面是非常抽象的。

我碰到過無數次,有人拿青花給我看,說這青花非常怪,圖案非常地不完整,看不出畫的是什麼,這種一般情況下都是半成品,當時沒有二次入窯就流入民間。

歷史上有人碰到過這種東西的時候,就會偷偷藏起來,然後拿到景德鎮進行二次加工,就是把有彩的地方全部補上。所以,就出現了一個專業術語叫:後挂彩,是指間隔了幾百年後再度挂彩,有作偽的嫌疑。

後挂彩出現的時候有的商人會鑽空子,晚清到民國初年,後挂彩風行,原因是那時五彩比青花貴,那就一定有人想辦法把它變成五彩,有人就拿純青花的往上添彩。

怎麼區分呢,很簡單,你設想把那個彩去掉後圖案是不是完整的,是完整的,一定是後掛的,不是完整的,只是有可能後掛。

晚明的五彩以紅綠為主,色彩的表達比較簡單,它不強調過多的彩,曾有一件這樣的大罐,在2000年香港創下過中國瓷器的世界紀錄,4400萬港幣,這個紀錄保持了很久。

明代紅綠為主的色彩,使其濃重的表現意圖一目了然,後來就變成一種流行,就是大紅大綠。

清康熙 五彩山村仕女圖仰鍾杯

成交價:3.5萬港元

我們過去認為,紅配綠是一種很怯的顏色,但是,它就用紅和綠這種顏色強烈的碰撞,形成一種風格,這種風格在日本還被命名為:大明赤繪,以紅為主。

明代晚期流行以紅為主,但也有以綠為主的,也叫大明赤繪。有明一朝,200多年,只有萬曆時期五彩可以和青花抗衡,佔有半壁江山。其主要原因:

第一,是因為當時奢靡之風充斥市井,五彩比青花熱烈,顯得寶貴,這種媚俗的傾向就十分的明顯。

第二,文化的審美趨勢使然,我們把已知的文化排序的時候就會發現,文化的審美是有趨勢的,比如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比如瓷器,唐代的秘色瓷、宋瓷、元青花、明五彩,按的是一個從含蓄到委婉到通俗到直白的這麼一個趨勢。

含蓄的東西理解它需要你有功力,但直白的東西不需要,顏色的濃而艷非常容易獲得人的一般好感。比如小女孩,當她對社會知之不深的時候最容易喜歡大花裙子,這是天生的,不用人去教,是一種直覺。對於修養不高的人來說,色彩就不能太素,所以,五彩在明代持續了很長的一段時間。

陶瓷的過渡期彩瓷生產得非常少,因為這個時候正是國家動蕩,民不聊生的時候,人們對生活的要求就降到最低點。

到了康熙時期,五彩迅速地達到了頂峰,中國彩瓷剩下的兩款琺琅彩和粉彩都是這個時期創造的。當時琺琅彩和粉彩還沒有構成市場的重點,再加上鬥彩,這一朝真是五彩繽紛。

清康熙 五彩人物圖盤

成交價:1萬港元

五彩元代創燒,明代發揚光大,清初順治雖然有,但是,只有到了康熙才一時雲集,迅速增多。

最關鍵的一個原因就是成本問題,康熙時期生活開始富足,不再計較五彩二次入窯的成本,雖然多了一道程序,但是也多了一層美麗,說明康熙時期我們有能力做這件事了。

清朝的經濟,在康熙一朝得到了迅速的復甦和發展,可以接受這個成本,而且還受一般人的喜歡,這是主要原因,跟政治原因關係不大。

清康熙 五彩蝶戀花卧足杯

成交價:358萬港元

康熙五彩的變化:

第一,它不再局限於紅綠兩色,如果沒見過五彩的人,第一次看到康熙五彩的時候,就會感覺這顏色怎麼這麼亂,就是顏色非常豐富,都有點過了。

第二,它用釉上藍代替了青花,這是一個技術革新,換句話說,康熙有很多五彩就燒一白罐子,第二次全部畫上顏色。

清早期的時候,五彩還叫青花五彩,到了康熙中期,青花最為成熟的時候,五彩就徹底摒棄了青花,開始用白色的底。以釉上藍色代替了釉下藍色,從某種意義上也降低了成本。

第三,康熙時期的畫工生動細緻,一改晚明只重色彩不重形貌的特徵,過去古玩界管大明五彩叫粗大明,就是說明朝畫得很粗率。

到了康熙就注重細節表現,比如,它那銀杏葉花鳥紋碗,那鳥畫得毫髮必現,描繪得非常真實。

第四,是五彩的典型特徵色澤強烈,不猶豫,不曖昧,色彩上不講究過渡,紅就是紅,綠就是綠。不強調由深紅到淺紅,由淺綠到深綠的這種過渡,就是直接表現我內心的這種感受。

清康熙 五彩花鳥圖三足大盤

成交價:10.625萬港元

康熙就是色彩豐富起來而已,他的紅、綠、藍、黃、紫、黑,都明確的表現出他的創作意圖,由於康熙五彩的色調強烈,較之康熙晚期創燒的粉彩,被人稱為硬彩;粉彩稱之為軟彩,又因為粉彩是後發明的,所以,康熙五彩也被稱之為古彩。

所謂的硬,就是指這種顏色上的不猶豫,不曖昧,比如我們說一個人態度強硬,就是他不猶豫不曖昧的表達他的意見。

康熙以後,五彩迅速衰落。

到雍正朝就只有少量存在,其中的原因:首先就是雍正本人審美觀帶來的一個改變。雍正是一個藝術修養極高的皇帝,他看不慣父輩的那種過於熱烈的審美觀。而且,生活所處的環境也不一樣,康熙的時候還有內憂外患,到了雍正基本上就是內憂,就是吏治。

清康熙 五彩叩馬阻兵圖棒槌瓶(局部)

成交價:175.5萬美元

雍正本人的審美趣味非常高,因為他登基的時候已經45歲了,有足夠的時間進行文學藝術的修養,他寫得一手好字,對所有藝術品的判斷都高於其它皇帝,這是和他早年的教育和中年的學習分不開的。

第二點,就是五彩的審美時間太久,百姓過於疲勞,要休息一陣子,康熙晚期的時候心態已經開始平和,比如名品五彩十月花神杯,每一個花代表一個月,代表一個時令。

其它彩瓷就是琺琅彩和粉彩的成熟,在雍乾以後佔據了彩瓷的主要地位,導致五彩數量急劇下降,再不構成瓷器的主要品種。

清康熙 五彩壽桃盤

估價:20萬-30萬港元

晚清的時候就是第四次收藏熱的時候,有五彩出現,主要是為了迎合收藏市場,大量的五彩瓷都是仿冒康熙五彩,以博得西方人的喜愛。

有次我一朋友拿了個五彩的棒槌瓶給我看,我一看就說這不夠康熙,晚清的。他說別輕易下結論,這瓶造型、顏色、畫意都是康熙的,我說問題是哪兒都差一口氣,要注意細節,當它每個地方都差一點,多了整個就走了調了。

康熙五彩的風格,實際上就是康熙風格的一個表現,掌握的要點就是硬,胎也硬,釉也硬,造型也硬,色也硬。

造型硬指的是大量的直肩的作品,不做溜肩。雍正的特點就是線條柔和,把直的地方盡量圓滑了,盡量用曲線過渡,康熙就是直線過渡,少有曲線意識,康熙的政治態度一貫是強硬的,不搞中庸,瓷器雖然是藝術品,但它也能表現這個意圖,這就是政治和藝術的一個關係,千古不變。

清道光 五彩水仙紋小杯(一對)

成交價:11.25萬港元

清18-19世紀 五彩百蝶圖棒槌瓶

成交價:10.625萬港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陳偉收藏 的精彩文章:

馬未都:古玩市場淘古董需注意三點,最後一點十分受用
真正的古代兵器,其實是這樣的

TAG:陳偉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