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漢橋話畫:周文矩《重屏會棋圖》棋盤博弈背後的殘酷宮斗

漢橋話畫:周文矩《重屏會棋圖》棋盤博弈背後的殘酷宮斗

《重屏會棋圖》,五代,周文矩,絹本設色,縱40.2厘米,橫70.5厘米,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名畫鑒賞

南唐中主和後主時常召集繪畫名手,給君臣皇族的宴飲賦詩等活動畫圖作紀,《重屏會棋圖》便屬於這類描寫帝王閑居享樂的紀實之作。《重屏會棋圖》為五代南唐畫家周文矩所畫,描繪的是南唐中主李璟與其弟景遂、景達、景逖會棋的情景,此畫既是一幅反映宮內生活紀實性畫卷,又是一幅精美的人物肖像畫卷。畫中四人身後的屏風上畫有白居易《偶眠》詩意圖:一個滿臉絡腮鬍子的男子正靠在床欄上,應該是喝醉了,男子右側是他的妻子,剛剛摘下他的烏帽托在手中,男子面前放著酒具和一口炭盆。這道屏風人物畫中又有一扇山水小畫屏,由此造成一畫三重--畫中之畫的特殊效果,因在屏風中又畫屏風的緣故,故此畫被稱為《重屏會棋圖》。該圖無名款,只有"政和"、"宣和"印璽,以證明為北宋趙佶內府所藏。但有專家分析,畫中藏印都是偽印,但從人物服飾及生活用品方面可以看出此圖為五代遺制,而且畫風與周文矩畫風相似,故傳為周文矩所畫。

現在的學者都是依據南宋人王明清筆記《揮塵三錄》中的一篇作為對此幅畫中人物認證的直接證據,王明清在筆記中說他在朋友家中看到的《重屏圖》,畫面中間一位與他見過的李璟像「面貌冠服,無毫髮之少異」,而其他幾位隅坐對弈的是李景達、李景逷,扶著景逷肩膀的是李景遂。王明清這裡說的《重屏圖》與圖中的這幅《重屏會棋圖》並不是同一張畫,因為他還在筆記里提到《重屏圖》畫中的屏風上是有宋徽宗趙佶親題的白屆易的詩作,這與《重屏會棋圖》中對弈者身後那扇屏風上畫的內容竟是完全相符,所以,與王明清看到的畫作不同的是,《重屏會棋圖》沒有將宋徽宗的字臨在畫中屏風上,而是以繪畫形式將《偶眠》的詩意表現了出來。但從王明清對《重屏圖》的描繪來看,兩幅畫的構圖是完全一致的,所以他對於畫中人物的指認有很大的參考價值。

《重屏會棋圖》中的房間陳設簡單雅緻,襯托出畫面里寧靜高雅的氣氛,因為右面擺著一張卧具,4個人的坐姿都舒適而放鬆,可以推斷,這是個比較私密的宮內空間。所繪人物容貌寫真,個性迥異;衣紋疏密有致,色調自然;筆法瘦硬,略帶頓挫顫動,剛柔相濟,獨具一格。據史籍記載,中主李璟3歲時開始居住在揚州,18歲以前都是在這裡度過的,生活環境造就了這位中主溫文爾雅的風度,史書上都說他「音容閑雅,眉目若畫。神彩精粹,詞旨清暢。天眭雅好古道,服飾樸素,宛如儒者」。有一位從南方楚地來的使者在朝上見過李璟之後說他是「粹若琢玉,南嶽真君,恐未如也」,與諸兄弟之間情分深厚,相處和睦,而且謙和下士,禮遇大臣,處處表現出儒者風範。圖中居中觀棋者為中主李璟,他頭戴高帽,面龐豐滿,細目微須,身材魁梧,儀態氣度出類拔萃,目光前視,若有所思的樣子,或是在靜觀勝負,確有種淡若幽蘭的感覺。

桌兩側隅坐對弈者為齊王李景達和江王李景逖。他們兩人作側身或半側身,彼此觀察著,右首景達神色自若,目視對方,正用手指點催促。對坐的小弟景逖,右手執子,舉棋不定。晉王李景遂,親昵地扶著小弟肩膀,凝視棋盤,神色關注。各人的情態刻畫得細膩準確,富有個性。室內長榻上擺著錯金投壺和棋盒,右長几置放衣笥巾篋,幾前一童侍立。環境舒適,與安靜的會棋情景融為一體,從而烘托出人物的閒情逸緻。作品真實地反映了南唐的宮廷生活,構思奇巧,畫中有畫,以縱深感增添畫面的情趣。

畫史上說周文矩畫肖像的功夫甚是了得,從這幅摹本的精微看,這種評價應該是沒有虛晃的。看這幅《重屏會棋圖》,完全是貴族閑居燕樂的樣子,雖然面貌中都透著一種威嚴的神情,不過畫面整體氛圍依然是清新閑逸,讓人神往的。畫家用看似簡單的室內擺設,以及主要人物的神情動態刻畫,將一種史書記載的南唐文化的清新與文人氣氛到位地傳達出來,不是一般的畫者能夠做到的。看著這幅圖,我們不由得也感覺到了一千多年以前那種會棋場面的緊張與和諧。此圖作者所用線描細勁有力,既不同於"高古遊絲",也不同於"屈鐵盤絲",在挺健線條中略有轉折、頓挫和抖動,別具一種風采,給人以古拙之感。

《重屏會棋圖》是一幅北宋時期水平很高的摹本,被認為是對南唐宮廷畫家周文矩風格非常忠實的再現。從設色上看,本圖略顯古雅,人物衣冠與和室內簡樸的陳設相協調。人物情態刻畫細緻,生動逼真。這幅《重屏會棋圖》是五代時期重要的肖像畫作品,不但在人物寫真方面達到了很高的造詣,而且在空間處理上也表現出了嚴謹的法度,所以此圖自宋以來摹本頗多。據考證,以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這幅年代最早。周文矩與李璟處於同一時代,所以這幅《重屏會棋圖》應該是人物真實的肖像,故此畫具有藝術和歷史兩方面的價值。至於畫中之有屏風,是南唐的首創,之前的畫中猶未見也。南唐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中就是以屏風來轉換空間關係的,王齊翰的《勘書圖》在挑耳的畫中主人背後也畫有大幅山水屏風,似乎南唐繪事有此風尚。不過周文矩這種景中套景、屏內套屏的畫法,是中國畫處理空間關係的絕妙手段,在層層疊疊的人物與景物描寫中,令讀者清晰地看到了次第推進的空間縱深。周文矩如此精心結構,並非只是一味地展現技巧,而是在這種富於節奏和韻律的構圖中,一步步深入地映襯出外表平靜而內心複雜的人物精神世界。

畫趣拾珍

五代南唐地處江南,山水秀麗,前後僅存在38年(937—975年),其間歷經三主,即烈主、中主、後主。

即使對歷史不甚稔熟的人,也應該能吟唱那句「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南唐傳三主,共39年,三主中的兩位:中主李璟、後主李煜都是五代寫詞的代表人物,留下不少幽怨或凄美的作品,可是缺乏強大的政治、軍事作為後盾的風雅南唐,終招架不住弱肉強食的現實世界。不過,南唐之前楊吳政權的保境安民政策,為社會經濟的復甦與發展積累了比較堅實的基礎,楊吳、南唐之間政權的交替以「禪代」為表面形式,並沒有帶來武力衝突,沒有給社會造成太大的震蕩。南唐第一個皇帝李昪也是個務實的統治者,力主與周邊諸國和睦相處,國內求政治清明、民生安定,所以在李異時期,以及中主李璟初期,南唐的各個方面都有種「隱然大邦」之感。三位南唐的皇帝都對文化有相當的重視,當時人就說南唐已是「六經臻備,諸史條集,古書名畫,輻湊絳維;俊傑通儒,不遠千里而家至戶到」。  南唐中主李璟與後主李煜酷愛文藝,後主尤擅丹青,在他們的支持和帶動下,南唐繪畫藝術蓬勃發展,一時名家輩出,如擅畫花鳥蟲畜的徐熙、徐崇嗣,擅畫山水的董源,擅畫宮殿樓閣的朱澄,擅畫人物的顧閎中、周文矩、王齊翰等。更有,南唐地處過去六朝時期的核心地帶,在3—6世紀曾擁有過輝煌的文化成就,也為南唐文化的繁榮提供了土壤環境。所以,即使當南唐作為政體消失在歷史中後,她的文化卻一直綿延不絕,散發著永恆的魅力。

李昪共有5個兒子:長子即李璟,次子景遷,三子景遂,四子景達,幼子景逖。兄弟間的關係大體上來說很和睦,當李昪數次要立李璟為太子時,李璟只是一味地謙讓推辭,即使是在李昪去世之後,眾大臣要為他披上龍袍時,他也還在「泣讓諸弟」,這裡面固然與璟本身性格與世無爭的一面有關係,可歷史的真實往往比我們所希望與想像的要複雜很多。

就拿這畫中下棋的4人來說吧,李璟謙讓東宮之位的原因可能與他猜度父親李昪的心意,以及朝中形勢有關。李昪在5個兒子中並不是最偏愛李璟,他總覺得這個大兒子過於文弱,無法擔當國家重任,只是又怕破壞了長子繼承的規矩會引起更大的朝野騷亂;當時朝中的權臣宋齊丘也明白李昪的真意,他開始支持的是李昪二子李景遷,也就是畫面中唯一沒有出現的那位,李景遷據說是位風度和雅、神觀爽邁的少年,做起事來乾脆果斷,與其他幾個兒子都不太一樣,深得李昪喜愛,只是這位李景遷在937年,未滿20歲時就病死在揚州。宋齊丘轉而支持三子李景遂,也就是畫中著朱衣者,歷史中記載他是個頗有手腕的角色,平時輕財好客,十分善於拉攏人心。宋齊丘對於李景遂的支持時間非常長,即使在李璟已經登上皇位之後,仍然詔告天下,冊立李景遂為「太弟」,一直住在只有太子才能居住的「東宮」,這無疑是在告訴天下,如果哪天李璟去世了,繼承王位的不是李璟的兒子,而是太弟李景遂。

這種情形一直到李瑕後來除掉宋齊丘勢力後,才得以完全改變。李景遂將東宮騰給了新立的太子,但不久之後仍然被心有不安的太子毒死。老四李景達和幼子李景遢,他們在帝位之爭中沒有特殊的能力與地位。不過即使如李璟與李景遂之間可能產生的衝突,他們兄弟5人之間的關係並沒有像歷史中許多王位之爭中達到的那般骨肉殘殺,而似乎是一直維持著一種親近的關係,這無疑與李璟溫和的性格有著很大的關係。當李璟力辭被立為太子時,他給出的一個重要理由就是認為兄弟間和睦友善,無須過早立嗣,這其中雖然有可能存在一些政治上的其他因素,但仍然足以反映他們相互之間的關係整體上講是融洽的。

作為南唐翰林畫院待詔的周文矩,擅畫山水、車馬、樓台,尤精人物。此圖中李璟的若有所思、對弈者於微笑淡然中暗伏殺機和求勝之心、觀棋者的輕鬆自若均被刻畫得細緻入微。他們從不同角度凝神於棋枰,似乎完全忘卻了宮外的紛擾和時局之隱憂。其實這也許是表象,如果我們再仔細地看一看他們身後的屏風,讀一讀白居易的《偶眠》詩意圖,便不難聽到周文矩的弦外之音:「放杯書案上,枕臂火爐前。老愛尋思事,慵多取次眠。妻教卸烏帽,婢與展青氈。便是屏風樣,何勞畫古賢。」江州司馬一語成讖,不出百年詩中的設問就有了答案,詩人冬日慵睡的愜意之事被搬上了畫屏。

詩圖互證,我們在千年之後形象地見到了白樂天嬌妻卸帽、侍婢展氈的幸福生活,此番暖暖睡去,詩人是否又是去江南尋夢?「郡亭枕上看潮頭,何時更重遊?」再深究下去,內套屏中的小幅山水,不亦正是詩人心馳神往,擺脫形役的天國悠遊嗎?作為襯景,這當然更是畫家要揭示的會棋諸公之心之所屬。從南唐帝王的閑敲棋子,到中唐詩人的冬日偶眠,再到前朝山水的逍遙天地,畫家在這層層推演的意象中,究竟是要展示畫中人物的優雅閑適,還是要反諷他們不知「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治國之道呢?這個問題大概無解。

名家小傳

此畫的原作者周文矩,生卒年不詳,句容(今屬江蘇)人,在李昪時期已經入南唐宮廷,後來成為職業的畫院畫家。後主李煜時,周文矩任翰林待詔,工畫人物,尤擅仕女,多以宮廷貴族生活為題材。他所畫仕女,不施朱敷粉,鏤金佩玉,以飾為工,而自得閏閣之態。周文矩也善畫佛像,嘗於兜率宮內作《慈氏像》,將印度原本中的男像,畫成「豐肌秀骨」,「明眸善睞」的中國女性。傳世作品有《重屏會棋圖》、《明皇會棋圖》、《宮中圖》等。

>>>>漢橋話畫:迄今為止存世最古的山水畫卷《游春圖》

>>>>人民大會堂首藏描繪北京風光的畫作《金秋無際》

>>>>漢橋話畫:《洛神賦圖》講述曹植與洛神凄美的愛情故事

>>>>傳世名畫《女史箴圖》一部千年的後宮女子圖鑑

公告聲明:

本文轉載自網路,著作權屬原作者所有。經檢索無法確定原創作者,故未標明作者。如涉及著作權事宜請聯繫小編,我們將即時的進行刪除處理。謝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今日藝術 的精彩文章:

《素書》:三條至理名言,句句走心,一旦讀懂,人生越來越順!
忘記自我,別讓心太累

TAG:今日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