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南北矛盾如此尖銳,「二次革命」為何依舊難以成功?

南北矛盾如此尖銳,「二次革命」為何依舊難以成功?

就在各方勢力對江西軍械案努力進行調解期間,1913年3月20日晚,宋教仁在上海火車站被刺身亡。而此前一天,袁世凱剛剛發布了國會召集令,規定4月8日為國會開幕日。梁啟超與宋教仁都把國會講壇視為自己的政治生命線,都把召開國會視為中國國家建設走上正軌的開始。現在,國會尚未召開,宋教仁卻已死於非命。雖然少了一個政治上的競爭對手,但梁啟超並不感覺到輕鬆。他在3月25日給女兒令嫻的信中說: 「在中國政界活動,實難得興緻繼續,蓋客觀的事實與主觀的理想,全不相應,凡所運動皆如擊空也。」他曾經以為,自己所領導的進步黨如果能在國會取得優勢,不僅可以抑制國民黨,而且可以監督袁世凱。但實際上,由共和黨、統一黨、民主黨聯合組成的進步黨,最初在國會是處於劣勢的,這就使得梁啟超不得不採取與袁世凱結盟,以對付國民黨的策略。結果造成了這樣一種令人難堪的局面:由於處處依賴袁世凱,也就使得主觀上所希望的對袁世凱的監督,變成了客觀上不得已的對袁世凱的妥協。而這種妥協進一步又助長了袁世凱的囂張氣焰,從而更激化了國民黨與袁世凱的矛盾。到了這一年的7月,雙方的矛盾已經發展到不可調和的地步。在孫中山等人的激勵下,李烈鈞終於決定從上海返回江西,並於7月12日在江西湖口要塞宣布獨立,並發布討袁檄文。他的理由是,袁世凱「帝制自為」,「以兵威劫天下,視吾民若寇讎」,所以,「我國民宜亟起自衛,與天下共擊之」。

宋教仁

梁啟超

李烈鈞

這就是歷史上所謂的「二次革命」。不過,即使在國民黨內部,對於這次革命始終也沒有取得過一致意見。革命前,就有穩健派與激烈派的分歧,前者主張「法律解決」,反對訴諸武力;後者則選擇武力對抗,不相信法律可以扳倒袁世凱。革命發生後,也沒有出現他們所期待的類似武昌起義後各省紛紛響應的局面,即使是江蘇、上海、廣東、湖南、安徽、福建等國民黨人控制的地區,也因為主政之人的各種利益考量而遲遲不肯加入反袁的隊伍。也就是說,國民黨所發起的這場旨在推翻袁世凱的革命,始終未能贏得廣泛的社會力量的同情和支持。只能說明,此時袁世凱的真實面目還沒有暴露出來,人們對他還沒有完全絕望,總統非袁莫屬論還很有市場。

( 解璽璋:《梁啟超傳》,化學工業出版社,2018年版 )

作者簡介:解璽璋,知名評論家、學者、近代史研究者。季我努學社顧問、季我努沙龍講演嘉賓。從事報刊編輯、圖書編輯二十餘年,曾獲多種全國及北京市文藝評論獎,著有《梁啟超傳》、《一個人的閱讀史》、《喧囂與寂寞》、《雅俗》等。

( 編輯:南京師範大學中國史碩士研究生 謝敏 )

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康狄的朋友圈 的精彩文章:

當張恨水手頭寬裕起來之後,他追求於怎樣的生活?
二十八字之間的相知,陳寅恪絕句究竟為誰而作?

TAG:康狄的朋友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