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在佛教裡頭,為什麼會有「結夏安居」這個規矩?

在佛教裡頭,為什麼會有「結夏安居」這個規矩?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37

復有無量辟支無學,並其初心,同來佛所,屬諸比丘,休夏自恣。

【編按】此段經文淺釋融入一九八七年九月五日「主觀智能推動力」講述

復有無量辟支無學:「復有」就是又有。又有「無量辟支無學」,辟支就是辟支佛,前面大阿羅漢是聲聞乘,這辟支迦羅是緣覺;聲聞、緣覺,這叫「二乘」。這二乘的辟支迦羅,有無量無邊那麼多。「無學」,就是到無學位上;證到四果阿羅漢,這叫「無學位」。

本來辟支佛是在無佛出世的,就叫「獨覺」;有佛出世,就叫「緣覺」,因為他跟著佛修行「十二因緣」而悟道的。十二因緣,就是「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這是「順生門」。「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滅」,這是「還滅門」。

在有佛出世的時候叫「緣覺」,那麼現在來的這一班辟支佛,有沒有獨覺?有。說是:「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怎麼還有獨覺?」這一些獨覺,不是在釋迦牟尼佛成佛以後修道的;是在釋迦牟尼佛沒有成佛以前,他們在山裡頭修這十二因緣法,「春觀百花開,秋睹黃葉落」,看萬物自生自落這種道理,他們就悟道了,所以叫「獨覺」。這些的獨覺,等到釋迦牟尼佛成佛了之後,他們也都從深山穹谷裡邊、岩穴之內出來,來助佛揚化,幫著釋迦牟尼佛弘揚佛法,來做影響眾。所以又有無量無數那麼多的辟支無學,就是已經證了辟支佛果位,到無學的程度上的,有這麼多人。

並其初心,同來佛所:不單說這一些無學辟支佛,還有初發心的辟支佛、大阿羅漢、比丘;他們的道業都還沒有成熟,所以叫「初心」。連同這些初發心的聲聞、緣覺,都一起跟著無量辟支無學,到佛所住的地方。

屬諸比丘,休夏自恣:「屬」,是附屬;「諸比丘」,就是一切大比丘。辟支無學附屬這一切的大比丘,來「休夏自恣」。在佛教裡頭,有「結夏安居」這個規矩。「結夏」,就是從農曆四月十五到七月十五,在這三個月 (九旬)的期間要安居。怎麼安居呢?就是住在那兒,什麼地方也不去;也不旅行,也不去 holiday(度假),到處都不去。為什麼?

(一)四月到七月,天氣很熱的,在印度更熱,若各處走,也很熱。(二)避免踏死蟲類。為了養成慈悲愛護眾生的心,所以從四月十五到七月十五這段蟲子生活最旺的期間,要避及殺生,足不踏生蟲。因為這時蟲子很多,你若一走路,在路上就會把蟲子、一切生物踩死;尤其印度那個地方,我相信蟲子更多。所以佛在這段期間立下「結夏安居」這個制度,又叫「結制」,在九十天結夏之中,出家人──就是比丘、比丘尼,和佛都住一個地方,什麼地方都不去。等結夏完了,就叫「解制」,也就是「休夏」,即結夏圓滿、休止了。

這種方法,在印度,一方面天氣也是熱,人不願意到外邊去乞食去;一方面也是護生,不願意因為自己乞食,殺了很多生命。結夏安居完了,正是七月十五日,這天就是「佛歡喜日,僧自恣時」。

怎麼叫「自恣」呢?就是僧眾在這三個月的期間,也不知道誰有什麼過錯,也不知道誰犯什麼毛病了,在結夏完了的時候,大家都要共同檢舉。也就是你若知道你的過錯,就要坦白;若不知道你的過錯,旁人要檢舉。這個「檢舉」,就是要大家改過自新。

自恣,是「自陳己過」。每一個僧人都盡量把他所要說的話說出來,很坦率地把自己的過錯都舉出來,毫不隱藏,告訴大眾,這叫「白眾」;這種制度,在僧人裡邊是非常重要的。又者,自恣,就是「恣汝所問」,你願意怎麼舉問都可以的。在這時候,我說你的過錯,你不能不滿意,要互相說過;你說我有什麼不對,我說你有什麼不對,大家互相勸勉、互相警惕,你把我的毛病都找出來了,我把你的毛病也都找出,這互相都沒有毛病了!這叫「互相勸善規過」,勸你往好的地方去做,規諫你不要再犯過。

休夏自恣就是有這兩種的作用,令人改過遷善、改過自新,「以前種種,譬如昨日死;今後種種,譬如今日生」,做一些個有益身心的事情。所以過一個結夏,僧人增加一歲,這叫「僧臘」;僧臘,就是由受戒那一天算起,結過多少夏、安過多少居,就算多少個歲數。為什麼要這樣?就因為出家人,都要循規蹈矩,愛惜其他的生命,所以有這個儀式。我們現在在西方國家,不像印度那麼樣炎熱;衛生設備比那兒好,在夏天也不像印度那麼多的蟲,可是我們還守這種制度,是好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正法明 的精彩文章:

能在動中不動,才是真有修行功夫
有福報的人,做生意做錯了,還是賺錢;沒福報的人,有時生意做對了,還是虧本

TAG:正法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