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飲食 > 中國「最傻」餐廳,6年全國開800家店,吃飯卻從不收錢

中國「最傻」餐廳,6年全國開800家店,吃飯卻從不收錢

有愛的地方,

就有溫暖。

人們常說: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可是你知道嗎?在中國有一家最「傻」的餐廳,還真是吃飯不要錢,而且對前來吃飯的人,不設門檻,不分貴賤,不管老幼,一概歡迎。

這不禁令人生出許多疑問:開餐廳不就是要賺錢嗎?不賺錢還怎麼經營得下去?究竟它是炒作還是真傻?

它,就是雨花齋。

雨花齋

雨花齋是個素食免費餐廳,短短6年時間就在全國開了800多,分布在建德、德清、鹽城、北京、上海、汕頭等十多個城市。

雨花齋是由浙江建德廣安禪寺的前住持文全長老發起的,他目睹很多老人老無所依,食不果腹,很是心痛,便收留了他們。

之後文全長老又拿出自己一生的積蓄,和幾位愛心人士共同創立了雨花齋公益素食餐廳。而之前被文全長老收留的老人也就順理成章地成為了餐廳的第一批義工

雨花齋的核心是拒絕殺戮,沒有交易,只有感恩。在提供免費素食的同時也不忘宣傳素食健康環保的生活理念,還不定期舉辦的傳統文化活動

此善舉口口相傳,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這個隊伍中。幾個月後,第二家雨花齋在德清創立。之後,雨花齋在全國遍地開花。

雨花齋還有個特別的地方是,全國各地800多家的雨花齋,竟然沒有任何的組織關係,在資金管理上也是各自獨立。

雨花齋是擁有相同理念的人自發成立的。沒有大小、沒有形式束縛,不涉及商業利益。

在初期很多人都擔心會有冒用的危險,但在討論後大家一致認為,如果有人開了與雨花齋理念不符合的店,也會難以維持下去。這種擔心,完全是多餘的

每天快到飯點時,雨花齋門口就會排起長隊,真正長期來吃飯的大多是上了年紀的獨居老年人,他們會在吃飯的時候,聚在一起聊聊天,每天的用餐時間,成為了他們最期待的時候。

「這麼做感覺能真正幫到別人,讓我感覺特別有意義。而且雨花齋經常有感人的故事出現。」德清雨花齋的發起人說:「之前有個老闆在這裡用餐後,就找來要求捐款。他說自己也有老的一天,這種模式非常大愛,他也希望能為社會做點什麼。」

一口熱飯,溫暖人心

來這裡吃飯的,有無人照顧的獨居老人,有生活不便的殘疾人士,有貧苦吃不起飯的農民工,還有無人照料的留守兒童,更有無家可歸的流浪漢......

義工們會詢問他們喜歡吃什麼?得到的回答都差不多:有吃的就夠了,吃什麼都無所謂。對他們而言,一口熱飯,足矣,飯菜雖不是山珍海味,卻已溫暖人心,食之如飴。

84歲的王奶奶是這家餐廳的常客,丈夫前兩年過世,兒女也都各自成家,她獨自一人生活,做飯洗碗是她的一大不便。每當她捧著熱乎乎的飯菜,就會眼淚光對義工們說:「這個免費食堂,真的開到我心裡了,就是覺得很暖和,太謝謝你們了。」

一個小小的餐廳,蘊含著濃濃的人情味,為這些需要溫暖的人們,送去了愛和關懷!

這裡的人們飽餐後,還會聚集在一起聊聊天,互相為彼此的生活加油打氣,真的就如同親密的家人一般。

雨花齋不僅解決了人的溫飽,更是在教人向善,來到這裡的人們,收穫的是一份純潔的餐食,一份久久回味的溫暖,更是一份來自他人的關心,一份體貼入微的幸福,和滿載而歸的感恩之心。

因為心懷感恩,所以更加惜福,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所以來就餐的人們,都會自覺光碟行動,絕不浪費一粒糧食。

用完餐後,身體尚可的老人們,還會自覺留下來幫助義工們洗碗,盡自己綿薄的力量。

「家」的力量

有個叫高松的人,跟朋友說自己想開素食店,結果朋友聽了以後,當即免費讓出,位於市區中心地段的一間店面,佔地60平方米,有30個座位。原來,他的朋友之前,一直在做肉食類餐飲店,他說:想給自己一個機會「放生」,青島「雨花齋」就這樣開了起來。

幾乎所有接觸過「雨花齋」的人都說,「雨花齋」是一個大家庭,家人就要互相幫助。幾乎每天都有人來餐廳捐助,一位從事大棚種植的范先生,無償提供了,鹽城「雨花齋」所需的全部青菜。

有位拾荒的朱大伯,他自己每天靠撿垃圾,艱難過活,可每月還一定要送100多斤大米到餐廳,他說自己有力氣,還有更多比他困難的人需要幫助。

溫州「雨花齋」開業的第一天,就有一位獨居老人,把自家冰箱的菜全都搬到店裡來,老人說:「你們做這麼好的事,我一定要來支持。」

雨花齋的義工們都來自天南地北,令人意外的是,她們很多,都是年過半百的中老年人,甚至是一些殘疾人。

而在義工免費服務的初期,還是有很多故意來蹭飯的居民,沒關係,來的就是家人,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在潛移默化中,曾經的「蹭飯族」有的變成了義工,有的成為愛心捐助者,有的甚至還成了傳播傳統文化的老師。

11點才派飯,但她們清晨6點就會趕來幫忙,很多義工也有自己的工作,可她們寧可犧牲自己空閑的時間和利益,也要去溫暖更多的人。大半天的時間裡,從洗菜切菜、打掃準備營業,她們從不求回報,也從不抱怨

有位大姐說,在這裡一年有多了,覺得在工作之外還能幫助其他人,是一件容易非常快樂的事情。有時候,一句謝謝和一個真摯的笑容,就會讓她感覺到很滿足了。

雨花齋雖然免費,但菜式卻毫不含糊,永遠是都是用心搭配的。即使當天的米飯供應不足,義工們也會立刻煮麵,力求人人吃飽。因為這就是家裡啊,怎麼能不給家人吃飽飯?

只要你來到雨花齋,只要你心懷感恩與善意,他們回饋給你的,一定是一份同等的感恩與善意。在這裡,每個人都能找到歸屬感,找到自己的價值,這大概就是「家」的力量吧。

這是一個平凡的地方,因為每天都是粗茶淡飯;可它又太不平凡了,因為「食素一日、放生一天」,多少動物免遭了殺戮,多少家人健康了身心。

在社會日漸浮躁的今天,到處充斥著慾望與誘惑,而雨花齋就如同一方凈土,恢復了人與人之間的信任與愛。

那些孤寡老人,那些淪落到底層,無家可歸的人們是多麼孤獨絕望,好在,他們還有雨花齋。這裡就是他們的家,他們在這裡,總能享用得到熱氣騰騰的飯菜,享受到來自家人的關心。

芬陀利華

無獨有偶,在深圳羅湖鶴圍村,也有這樣一家素食餐廳「芬陀利華」。3年來,芬陀利華提供了將近270000份免費午餐,無論你是誰,只要來了就有飯吃。

這家素食館長期提供免費午餐,不管你是什麼身份,只要來了就管你吃飽,不收一分錢,唯一的要求是不能留下剩菜剩飯。這樣的愛心義舉在這家餐廳已經堅持了三年多。

「你吃飯,我買單」

十一點半,位於羅湖鶴圍村的這家愛心餐廳里,早已座無虛席,雖然屋裡擠得滿滿當當,但排隊打菜的隊伍卻整齊安靜,十分有秩序。

愛心餐廳開在鶴圍村內一戶居民家四層小樓底層的餐館,乾淨整潔的桌椅,裝設簡單,窗明几淨,16張四人座的餐桌整齊排開,可容64人左右的用餐空間,餐台上放置著餐具和食物。食客們打了飯找空位坐,吃好了就放到回收處。如果你剩了飯菜,整理餐具的義工就會輕輕提醒你,「粒粒皆辛苦,請別浪費。」

開飯時間是中午11點半到12點半,只要在這個時間段內,任何人都可以來免費用餐。清炒白菜、蒸南瓜、胡蘿蔔燒土豆、花生蓮子紅棗湯……營養均衡的素食搭配熱騰騰地擺上了餐桌,每天中午,餐館都要供應數百份免費午餐。

來這兒吃飯的多是一些七八十歲的獨居老人,他們有的小孩外出打工,有的老伴不在了...孤零零的一個人,自己做飯總是要吃好幾天才吃得完,有時候乾脆就不吃了。

問其中一位老奶奶有沒有什麼喜歡吃的東西,老奶奶點了點頭又搖了搖頭,欲言又止,「我都可以」。

那一刻,心裡有點難過。也是,能夠有一口熱飯吃已經很不容易了,又怎麼奢求喜歡呢?

幸運的是,還有這麼一個地方,可以讓他們無所顧慮的享受一頓午餐。雖然不是什麼山珍海味,卻比任何美食都要美味。

除了獨居老人,家境困難的學生、生活有困難的打工仔、環衛工人、流浪者、殘疾人都是這裡的客人。

店員都是大叔大嬸,年紀最大的83歲了。早上6點多就過來幫忙,一忙就是七八個小時,卻從不要求任何回報。

印象最深的是這位馬大嬸,今年已經72歲了,卻是店裡最早到的。店開了多久,她就來了多久,814天了,從未缺席過。

早上六點多一直到下午兩三點,沒有一刻是停下來的。每天要摘300人份的菜,像這樣的一大筐豆角,要摘四五筐。

連吃早餐的時間她都捨不得浪費,草草扒幾口又繼續幹活,就為了中午能夠準時出餐。

我問馬大嬸為什麼要這樣做,她愣了一下,不好意思的笑了笑,說反正閑著也沒事幹,就過來幫幫忙啦~

還有鄭阿姨,家裡有兩個小孩,大的今年6年級,小的才剛出生沒幾個月。她每天早上五點多起來,把家裡安頓好,給小孩準備了早餐之後就來這兒幫忙。

她說這麼多人要吃飯,她放不下,只能等這裡忙完了再回去照顧她的小朋友。說著還拿出了小朋友的照片給我看,眼睛裡藏不住的都是愛意。

餐廳開支誰來埋單?

發起人劉先生告訴記者,素食餐廳開張後,一直食客如雲,平均每天有200多名市民前來就餐,最多時能達到400多人。記者看到,中午餐廳開放的這一個小時里,來往的食客絡繹不絕。

按照每天平均提供200份午餐、一人食用2兩米飯計算,每天餐館光吃掉的米就有80來斤,一年就要耗費掉近3萬斤大米。這意味著,愛心餐廳光大米的費用,一年就要花費近4萬元。再加上水電、菜品等費用,這筆開支由誰來埋單呢?

劉先生介紹,除了愛心人士的捐贈外,很多前來用餐的市民時不時也會奉獻愛心:有人捐錢,有人出力,還有人直接捐米面油等。「餐廳每天的大米供應,就由我們一位發起者全包了。」劉先生認為,免費用餐倡導了愛心互助理念,許多市民用餐後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奉獻愛心共同幫助一些需要幫助的人,這樣愛心循環往複,免費用餐就會長期堅持下去。

這個每天提供素食午餐的場所,還弘揚國學文化,提倡感恩,恢復傳統禮儀,謙和、節儉、互助的理念其樂融融,餐廳成為許多中老年朋友溫暖的家。

王阿姨在鶴圍路上開了一家五金小賣鋪,儘管家就住在附近,王阿姨還是常來這裡「蹭」飯吃。「每次來到這裡,看到義工們都默默付出,每個人都放下戒心,對身邊的人笑臉相迎,心裡就覺得特別舒暢。」這裡溫暖的氛圍,是王阿姨常來報道的理由。「蹭」了飯後,王阿姨也會在生意不忙的時候來做做義工,承擔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把愛心傳遞下去。

黃河慈善廚房

而創立於西安的黃河慈善廚房,則告訴我們,公益沒有國籍,慈善不分膚色,愛心沒有國界。

黃河慈善廚房是個非營利的慈善團體,是由一個英國人發起的。

托尼曾是位英國皇家的工程師,退役後開了3家公司。2002年的一天,開始厭倦忙碌生活的托尼,決定賣掉公司、房子和車,週遊世界。

托尼來到了中國西安,看到了這裡的很多流浪者,他並沒有像其他人一樣給這些流浪者錢,而是為他們買了包子。起初流浪漢們都不敢接受,他們想這個外國人到底有什麼企圖。後來混熟了以後,大家知道這位心地善良的人沒有任何企圖,來領食物的人也越來越多

2005年,為了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托尼建立了黃河慈善廚房。慈善廚房匯聚了兩種人群,一種是希望幫助他人的人,一種是需要幫助的人。慈善廚房每周一三五下午,會給需要幫助的人發放食物和生活用品。每年舉辦聖誕節晚會,年底還組織給流浪者洗澡。

小王在一次車禍中失去了右腿,從此流落街頭。原本以為就這樣過一輩子的時候,他遇到發放包子的托尼,這一相遇徹底改變了他的命運。

志願者們不僅為小王聯繫到一家假肢製作公司提供了免費的服務。按上假肢的小王在托尼的介紹下,找到了一份工作。

小王激動地拉著托尼的手說:「感謝你,讓我有了新生活。」

黃河慈善廚房創立之後,做了很多的公益活動,也得到了社會上很多的資助,接受到的所有資助,都是透明公開的,這也為托尼贏得了大家的信任,他是真的在做慈善,而不是為了背地裡斂財。

無論是什麼膚色,無論是什麼國籍,愛一直都溫暖著我們。而這種溫暖就像石子掉入湖中,必會激起層層的漣漪。

不論是什麼形式,什麼規模,他們都為這個城市的弱勢群體,提供了溫馨的港灣,搭建了遮風擋雨的避所

善良總會讓我們看到生活的希望,同時也能感染我們。這就是為什麼這些食堂,可以不斷擴大的原因。這個社會遠比我們想像的要溫暖。

我們總以為,公益是離我們很遙遠的事,但這些助人為樂的事,就在我們身邊。即使是個人的微薄之力,眾人也能匯聚成巨大能量。

一碗最平凡的飯菜,卻散發出最耀眼的人性光芒,因為這是善的光芒!

善良是一棵生機無窮的種子,只要你捨得播種,就會有你意想不到的甜果。而能用小小的言行,再把善傳遞給別人,讓人感受並且放大,這就是最大的感恩。

有善良的地方,

就有光和希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原生素 的精彩文章:

紅薯葉為什麼被稱為頂級人蔘?經常吃的人,身體有6個好處
這幾道菜沒放肉,就幾樣蔬菜一起炒,營養美味比肉還香!

TAG:原生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