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膽囊息肉:不要太在意,也不要大意

膽囊息肉:不要太在意,也不要大意

膽囊內會長各式各樣的東西,看得出來哪個是息肉嗎?

約有1%~9%的人群膽囊內壁上會長息肉樣的贅生物,息肉本身並無明顯不適癥狀,常因上腹痛或體檢時,B超查出膽囊上長了息肉。息肉較小時,B超、CT和核磁共振等檢查不能確定息肉的性質,統稱膽囊息肉樣病變。

單發性膽囊息肉

多發性膽囊息肉

查出膽囊息肉後,大家不必太在意,大多數息肉並不是真正的息肉,如果是息肉大多數也是良性的,只有少數膽囊息肉隨著息肉的不斷增大,可能會發生癌變,需要引起重視。因此,也別大意。

目前國內外專家一致意見根據膽囊息肉大小來預測膽囊息肉癌變的可能性,定期檢查息肉大小的變化,結合臨床表現和伴隨的情況,來決定是保守治療、隨訪觀察(和平共處),還是選擇積極的手術治療切除息肉(斬草除根)。

表:膽囊息肉的病理分類

選擇保守治療還是選擇手術治療?

當膽囊息肉小於5 mm時

(1)如果無任何不適,每6~12個月檢查一次B超,如果息肉不增大,繼續每6~12個月複查B超隨訪,少數膽固醇息肉可自行消失。如B超檢查息肉逐漸長超過10 mm,建議手術治療。

(2)如果伴有餐後右中上腹痛癥狀,並確認與伴隨膽囊結石、膽總管梗阻、複發性胰腺炎等有關時,建議手術治療。應注意區別中上腹痛、腹脹等胃炎或功能性消化不良癥狀,不能做為手術治療的指征。

當膽囊息肉5~10 mm時

(1)如果無任何癥狀,仍是每6~12個月查一次B超,如果息肉不增大,繼續隨訪。如息肉持續增大並超過10 mm,建議手術治療。如果無癥狀,但年齡大於50歲、同時有膽囊結石,仍建議手術治療。

(2)如果有餐後右上腹痛,並確認腹痛與伴隨的膽囊結石、膽總管梗阻、複發性胰腺炎等有關時,建議手術治療。應注意區別中上腹痛、腹脹等胃炎或功能性消化不良癥狀,不能做為手術治療的指征。

當膽囊息肉10 mm以上時

不論有否癥狀,建議手術治療,特別是檢查發現膽囊息肉在20 mm以上時,應儘快手術治療。

如選擇手術治療,採用何方式好?

(1)保膽膽囊息肉摘除術:如果膽囊息肉10 mm以下、年齡小於50歲、無膽囊結石時,建議選擇保留膽囊功能的膽囊息肉切除術,可通過腹腔鏡完成保膽息肉切除,現在還可以通過胃鏡保膽息肉切除方式。如果擔心息肉會複發,也可直接選擇腹腔鏡下膽囊切除術。

(2)腹腔鏡下膽囊切除術:如果膽囊息肉10~20 mm、單個息肉、位於膽囊頸部、膽囊壁增厚、年齡大於50歲、同時伴有膽囊結石時,建議選擇腹腔鏡下膽囊切除術,不做保膽手術。

(3)剖腹擴大膽囊切除術:如果膽囊息肉大於20 mm、術前高度懷疑癌變、有淋巴結轉移可能、已做腹腔鏡膽囊切除息肉術後病理檢查發現是惡性息肉時,可按膽囊腫瘤手術方式切除膽囊及清掃周圍可能的病灶。

腹腔鏡下膽囊切除術或保膽取息肉術

經胃鏡保膽取石微創術可用於微創保膽取息肉治療

(本圖片由復旦大學中山醫院周平紅教授友情提供)

膽囊息肉如何進行保守治療?

原發病治療:膽囊息肉的病因仍不是很清楚,目前尚無進行針對性的治療方法。膽囊息肉可能與慢性膽囊炎、膽囊結石和膽固醇代謝紊亂有關。肥胖、吸煙、高脂血症、高胰島素血症、肝硬化、上消化道和膽道的解剖異常,是膽囊息肉的好發因素,應積極做好上述疾病的預防和治療。

藥物治療:目前尚無明確有效治療膽囊息肉的藥物,口服利膽藥物或中成藥,可能有改善癥狀效果,並不能消除膽囊息肉。

膽囊息肉如何定期隨訪?

通常選擇B超做為首選隨訪檢查的方法,一般每6~12月檢查一次,並定期檢查肝功能、血CEA、CA199、AFP等腫瘤指標檢查。當膽囊息肉大增大、伴有上腹痛不適、疑有息肉惡變時,應進行上腹部CT平掃和增強檢查,或選擇上腹部磁共振(MRCP)檢查進一步明確診斷,高度懷疑癌變及時手術治療。如選擇手術治療,術前常規進行胃鏡檢查排除胃部病變。

作者:朱海杭 來源:航海消化

關注消化,攜手未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消化界 的精彩文章:

藥物治不好的胃食管反流:食管裂孔疝
終末期肝病合併感染診治專家共識

TAG:消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