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瑜伽師地論》四念住:身念住:四、云何為念住,二、第二義(2)

《瑜伽師地論》四念住:身念住:四、云何為念住,二、第二義(2)

身念住

四、云何為念住,二、第二義(2)

二、為於境無染(1)

為於境無染者:謂如說言念守護心行平等位,不取其相、不取隨好,廣說乃至守護意根修意根律儀。

《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三:「云何名為念防護意?謂眼色為緣生眼識。眼識無間生分別意識,由此分別意識於可愛色色將生染者,於不可愛色色將生憎恚。即由如是念增上力,能防護此非理分別起煩惱意,令其不生所有煩惱。如是耳鼻舌身,廣說當知亦爾。意法為緣生意識,即此意識有與非理分別俱行,能起煩惱。由此意識,於可愛色法將生染著,於不可愛色法將生憎恚;亦由如是念增上力能防護此非理分別起煩惱意,令其不生所有煩惱。如是名為念防護意。」

「念防護意」,用正念來保護意根。眼根和色境為因緣,眼根是增上緣,色境是所緣緣,這兩個緣和合了的時候眼識就現起了。眼識以眼根為依止而去緣色的境界,它在一明了的時候,眼識只是一個明了,這個時候不間斷就引生出來的第六意識,第六意識就會分別眼識所緣的色境。

眼識緣色的時候並沒有可愛、不可愛的感覺,只是明了一下;分別意識現前的時候分別心就來了,分別所緣的色境是可愛的、不可愛的。所以「色色」是二個色,是「眼識所緣色」和「分別意識所緣色」。雖然是同一個境界,但是境有差別了。分別心一現前,認為是所緣境是可愛的,再一剎那將要生染著心。

「分別意識」分別這個色是不可愛的,於是乎「將要生出來憎恚」的分別心了。在生起之前,在未生之後,在未生和生之間是「將生」。

這個時候,「即由如是念增上力,能防護此非理分別起煩惱意,令其不生所有煩惱」,這說是你保護你的心清凈的相貌,保護你意根、意識清凈的次第就是這樣子。「即由如是念增上力」,就是當意識分別是可愛、是不可愛,將要生起染著、憎恚的時候,這個時候就是用功的時候,從聞思修得來的智慧的「念」的力量,發生作用的時候,在這時候就發起了保護的作用。就能「防護」、能保護「此」意識分別的不合道理的分別所起的煩惱意。這個正念的力量,使令第六意識,所有的煩惱不生起來。

前面說是眼,「眼色為緣生眼識」而後「生分別意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所緣的聲、香、味、觸的境界,也是像眼根這樣子,也是「即由如是念增上力,能防護此非理分別起煩惱意,令其不生所有煩惱」,也是這樣子。面對色、聲、香、味、觸的時候,前五識引起第六意識的煩惱分別,要這樣用正念來保護六根的清凈。

意根是意識之所依,法塵是意識之所緣,意根和法塵為緣的時候,有了「所依」「所緣」的時候意識就現起了。意識是心王,非理的分別是心所,心王和心所在一起活動叫作「俱行」。意識與法塵的境界上也有「非理的分別俱行」;這時候「能起煩惱」,或者起愛煩惱,或者起瞋恨的煩惱。

「由此意識,於可愛色法將生染著,於不可愛色法將生憎恚」的時候,「亦由如是念增上力,能防護此非理分別起煩惱意,令其不生所有煩惱」。

就是不是面對前五塵的時候,自己在那裡靜坐的時候,這個時候也有事情,也要用正念保持心的清凈。修行就是這樣子,常常注意內心的活動,保護心清凈。

《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三:「云何名為行平等位?平等位者,謂或善舍或無記舍。由彼於此非理分別起煩惱意,善防護已,正行善舍無記舍中,由是說名行平等位。如是名為行平等位。」若是心貪、瞋,就是心不平等。貪也沒有、瞋也沒有,這時候心裏面境界就名之為「舍」,也叫「平等位」。「舍」有「善舍」、有「無記舍」的不同。

經過智慧的觀察,我為什麼不要有貪、不要有瞋?不貪、不瞋有什麼功德,這個時候把染污心改變為清凈了,叫作「善舍」。

只是轉移所緣境,叫作「無記舍」,就是現在起貪心,轉移成無貪;起了瞋心了,當下的不要起瞋心,心裏面處於無貪無瞋的境界,這叫「無記舍」

對於不合道理而起分別產生煩惱,修行人因為有了正念,保護意識不被煩惱的侵略。使令心從染污的境界出來,能活動於「善舍、無記舍」的境界裡邊,轉移了煩惱的境界,這就叫作「行平等位」

《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三:「云何於此非理分別起煩惱意,能善防護?謂於色聲香味觸法、不取其相,不取隨好。終不依彼發生諸惡不善尋思,令心流漏。若彼有時忘失念故,或由煩惱極熾盛故,雖離取相、及取隨好,而複發生惡不善法、令心流漏;便修律儀。由是二相,故能於此非理分別起煩惱意、能善防護。」

當內心裏面生起了不合道理的分別;也就是起了煩惱的時候,如何能夠善巧的保護自己,消滅了煩惱意而使令內心清凈呢?

方法就是:眼耳鼻舌身意,接觸色聲香味觸法的時候,不要執著色聲香味觸法的相貌和「隨好」。「不取其相」是指眼識說的,「不取隨好」是意識。眼耳鼻舌身意接觸色聲香味觸法的開始乃至到最後,心不依彼色聲香味觸法發出來有罪過的分別心。若生出來「不善尋思」,心就隨染污的心所去活動去了,就會引出很多的煩惱。

或者因為煩惱的力量特別大,修行人有的時候失掉了正念。就算是這個時候沒有「取相」、「取隨好」,還是產生了很多的過失,發生了「惡不善法,令心流漏」,這個時候「便修律儀」,提起正念,熄滅煩惱。正念有力量、不起煩惱,這是保護諸根。煩惱已經生起來了,趕快用正念來滅煩惱火,這叫「修律儀」。

防護諸根、修根律儀,就有能力保護住心不受非理的分別起煩惱的傷害。

《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三:「云何此意由是二相善防護已,正行善舍或無記舍?謂即由是二種相故。云何二相?謂如所說防護眼根,及正修行眼根律儀。如說眼根防護律儀,防護耳鼻舌身意根、及正修行意根律儀、當知亦爾。由是二相,於其善舍無記舍中、令意正行。」

「防護諸根、修根律儀」這二個相貌「善防護已」,就能夠行於善舍或無記舍了。就像前面已經說過,「防護諸根」,保護眼根不要起種種的煩惱;起了煩惱,「修根律儀」,修眼根的律儀把煩惱消滅。就是其餘的根也同於眼根一樣用這兩種相貌消除煩惱。由這二個相貌:「防護諸根、修根律儀」,使令心在「善舍無記舍中、令意正行」。

《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三:「云何於眼所識色中不取其相?言取相者:謂於眼識所行色中,由眼識故取所行相。是名於眼所識色中執取其相。若能遠離如是眼識所行境相,是名於眼所識色中不取其相。如於其眼所識色中,如是於耳鼻舌身意所識法中,當知亦爾」。

《瑜伽師地論》卷第一:「如是一切顯、形、表色,是眼所行、眼境界;眼識所行、眼識境界、眼識所緣;意識所行、意識境界、意識所緣。「顯色、形色、表色」是眼眼根才能夠領取的境界,其它根耳、鼻、舌、身根不能領取。識,要依根為所依,以境為所緣。「顯色、形色、表色」,是「眼識所行」的「境界」,所緣的境界,「眼識所緣」,眼識在這裡才能有緣慮的作用。

眼識了別一切的色相的時候,只是執著,這時候貪心瞋心還沒起來的時候,只是「執取其相」,這叫做「取相」。若是修行人,對佛法有聞思修了,「遠離如是眼識所行境相」,你不執著它是真實的,「是名於眼所識色中不取其相」。「眼識」如此,其它的耳鼻舌身意識也是這樣,都是執著;雖然是執著,可是貪心瞋心等煩惱還沒起來,這時候叫做「取相」。

文章 | 觀諸法如

玉泉Monastery

微信:dy-yuquanchansi

天台祖庭 智者道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當陽玉泉禪寺 的精彩文章:

法華玄義 二、序 王
法華玄義|四、初判五章通別,通釋七番共解

TAG:當陽玉泉禪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