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回歸經濟增長正途 諾獎為氣候變化發聲

回歸經濟增長正途 諾獎為氣候變化發聲

  原標題 本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指問人類未來的核心:如何解決這個時代最根本和最緊迫的問題?在技術和環境背後,蘊藏著長期可持續的全球經濟增長動能


  作者 馮迪凡


  201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花落兩位預測得獎名單上的常客:耶魯大學教授威廉·諾德豪斯(WilliamD.Nordhaus)和紐約大學教授保羅·羅默(PaulM.Romer)。

  諾貝爾經濟學獎全稱「瑞典國家銀行紀念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經濟學獎」,是世界經濟學領域的最高榮譽。瑞典當地時間10月8日上午11:45,頒獎揭曉環節出現稍許延遲之時,現場已猜測此次獲獎的恐是身在美國的經濟學家——彼時美國正值午夜夢回時分,等待獲獎人接通電話的耗時較長。


  幸運的是,瑞典皇家科學院的工作人員至少撥通了羅默的電話,而曾經多次和諾貝爾經濟學獎擦肩而過的他對此次獲獎表示,完全沒想到,且還認為此前兩個電話是騷擾電話直接忽略了。


  瑞典皇家科學院闡述了此次的頒獎理由:兩人的工作均建立在1987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經濟學家索洛(RobertSolow)的索洛增長模型的基礎之上,其中諾德豪斯的獲獎理由為「將氣候變化納入長期宏觀經濟分析之中」,而羅默的獲獎理由為「將技術創新融入長期宏觀經濟分析之中」。


  復旦大學泛海國際金融學院執行院長、金融學教授錢軍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諾德豪斯此次獲獎,原因為他是最早、最系統地提出將環境和氣候變化因素納入對經濟增長模型考量的第一人;而羅默在前人基礎之上,將內生性增長經濟模型做得更完善了,其重心則放到了觀察技術作為核心對微觀主體的影響。

  諾獎給氣候變化議題打強心針


  11月8日當天,還有一份報告的意義亦深遠: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發布特別報告《全球升溫1.5℃》,在報告中IPCC指出如果全球溫室效應保持目前的速度繼續發展,那麼在2030年~2052年之間,全球將升溫超過1.5℃。然這份報告在全球媒體上激起的水花並不大。


  在2017年6月美國總統特朗普宣布美國正式退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巴黎協定》後,氣候變化議題在全球陷入低谷,而此次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獎方似乎希望用此次獎項,給氣候變化議題打強心針。


  在宣布諾貝爾經濟學獎之時,瑞典皇家科學院即指出,此次傳達出的主要信息為全球協作共同應對氣候變化問題:這需要全球性解決方案,每一個國家都需要意識到應對此難題的重要性。


  此前,法國總統馬克龍在紐約參加第73屆聯合國大會發布主題演講時表示,面對氣候失常,沒有「投機取巧」的捷徑或簡單的解決方案。那些質疑現實情況的人同其他人一樣承受氣候變化的惡果。現在每一天都在發生極端天氣事件。

  「我們挫敗了宣布《巴黎協定》瓦解的陰謀,因為即使美國決定退出協定,我們仍然能夠保持團結。」馬克龍表示。


  考慮到這樣的時機,諾德豪斯能獲獎也並不意外。錢軍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在上個世紀70-80年代,他最早且最系統地考慮氣候變化以及環境對經濟增長造成的重大變化,即在考慮經濟增長時,不能不考慮氣候變化以及能源因素,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經濟增長不能光看速度,還是要看質量。」


  早在上個世紀70年代時,諾德豪斯還是耶魯大學一名年輕教師,在了解到有關全球變暖及其可能成因的證據後,他覺得必須要做點什麼,即開發一個可以分析氣候變化在成本和效益方面的框架。


  這是非常重要的。錢軍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一旦將上述因素加入經濟學模型,就可以做到引導政策,這意味著可以採取用定量分析的方式保護環境,同時也獲得發展。


  諾德豪斯對此議題進行了約15年的研究,並最終在1982年發表了一篇被公認為是氣候變化經濟學/環境經濟學開山之作的短小論文,在其中諾德豪斯指出氣候變化應同經濟學相連的原因:第一,減排政策需要經濟決定;第二,包括極端天氣等在內的氣候變化對經濟系統最終會產生影響。

  雖然在現在看來這篇論文的論點已盡人皆知,然而在上個世紀80年代這樣的觀點可謂具有足夠的突破性,且彼時環境研究同經濟學界之間的「任督二脈」並未全面打通,諾德豪斯將氣候變化納入經濟學研究的傑出成就也在稍後令IPCC逐漸採取了其開發的模型。


  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諾德豪斯成為了第一個創建描述經濟與氣候之間相互作用定量模型的經濟學獎家,即開發了目前學界研究氣候變化的主流工具——氣候變化綜合評估模型(IAM),譬如在現實中,IAM模型就可以檢驗實施碳排放稅的後果等問題。隨後諾德豪斯又開發出DICE和RICE模型。


  這些模型都在為解讀和預測在碳排放情景下,國家作為決策主體之間會做出如何的博弈選擇做出了突出貢獻。其中最廣為人知的,即為諾德豪斯使用RICE模型對哥本哈根協議草案所作出的學術判斷,即便各國按照在哥本哈根會議上做出的承諾進行減排,也無法實現將全球升溫控制在2℃以內的目標。


  從2001年開始,IPCC也開始在自己的模型內添加更具有微觀基礎的經濟系統模塊。

  羅默終於不再陪跑


  而羅默為何此次成為並列的諾貝爾經濟學獲獎者之一呢?


  哈佛大學經濟學家瓦格納在得知結果後在推特上迅速給出了解釋,即在維持全球升溫在1.5℃的過程中,需要「大規模創新,而這正是羅默所擅長的」。


  「羅默所研究的經濟增長是所有經濟學家要研究的一個最核心的問題,即經濟要如何持續地增長。」錢軍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增長是經濟學永恆的話題。


  在此方面的代表人物就包括索洛以及羅默的博士導師羅伯特·盧卡斯(RobertLucas)等人。


  簡單而言,索洛模型又稱作新古典經濟增長模型、外生經濟增長模型,是在新古典經濟學框架內的經濟增長模型,強調資源的稀缺性,強調單純物質資本積累帶來的增長極限。


  但該模型沒有考慮企業在不同環境和政策階段,會採取不同的增長模式。錢軍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盧卡斯以及羅默的內生性增長經濟模型則指出要考慮到微觀主體的決策。


  錢軍分析道,譬如,盧卡斯指出,如果經濟不好,政府決定採取寬鬆政策,但是不能不考慮若企業也預見到了寬鬆政策,則有可能採取反向操作,最終企業有可能還是不投資,因此盧卡斯提出了理性預期。


  到了羅默,其提出的最核心因素是技術。錢軍表示,羅默的貢獻在於指出,技術以及企業的選擇等微觀內生性的問題,如在宏觀政策下個別企業會去選投入多少研發、什麼時候擁抱新技術、投資多少在新技術上……而這樣的因素疊加後,又會對國家會造成何種影響,也就是所謂的以技術引導的內生性增長經濟模型。


  瑞典皇家科學院則在獲獎緣由中指出,羅默展示了知識是如何可以作為長期經濟的驅動力的,以往的宏觀經濟研究強調技術創新是經濟增長的主要驅動力,卻沒有對經濟決策和市場條件如何決定新的技術進行建模,羅默則解決了這個問題。


  常年在榜單上陪跑,因出任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期間和世行工作人員屢屢傳出「氣場不合」事件,且還曾經被「得獎」(紐約大學在2016年鬧出烏龍事件)的羅默在得知得獎後則相當淡定。當膜拜者紛紛湧入他的博客,他在推特上寫道,「運行我博客的小型雲伺服器無法負載了。如果你看到404,在幾分鐘後再試試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浪科技 的精彩文章:

你只看見比薩斜塔表面光鮮 卻不知道它站穩腳多努力
你只想「一飽眼福」,但它們卻可能因此死於非命

TAG:新浪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