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從上好新生普法第一課開始

從上好新生普法第一課開始

你知道18歲的法律意義嗎?

什麼是校園裸貸?遭遇校園裸貸該如何尋求法律援助?

大學生活中有哪些常見的電信和網路詐騙手段?遭遇詐騙又該怎樣訴諸法律?

……

從2018級新生入學第一周的晚自習開始,江蘇財經職業技術學院法律援助中心大學生普法講師團成員,就分組來到各新生班級,對新生們進行普法宣傳。

「我就借了5000元呀,怎麼才1個月就要還1萬元這麼多?」

在該校智慧商科實訓中心的智慧教室里,LED多媒體大屏幕上正播放著由該校師生根據淮安高校發生的真實案例自編自導自演的普法校園短劇《甘律師說法之校園裸貸》。

「這樣的普法宣傳生動又形象,原來裸貸離我們這麼近,危害這麼大。」該校2018級電子商務班學生楊思琦不由得為精彩的普法課點贊。

校園暴力、正當防衛、防盜防騙術……普法講師團成員以情景模擬、一問一答、案例展示等方式,為台下學生進行生動宣傳和互動講解。「以前提到法律感覺都是嚴肅而遙遠的,但今天的『另類宣講』,讓我們切實體會到法律就在我們身邊。」該校2018級會計專業學生馬濤在「課後」表達了這樣的「課堂」感受。

「第一次從法律意義去認識我們的18歲,這樣的開學第一課很有意義,它不僅讓我們清楚地認識到應負的法律責任,更讓我們提高了安全意識,防患於未然。」該校2018級藏族學生旦增央宗表示入校的第一個晚自習收穫不小。

「為了上好這堂新生普法課,我們暑假就開始了準備工作。剛一開學,人文藝術與法律學院法律專業教師陳樹茂就指導我們,結合淮安高校發生的真實案例進行集中備課和反覆試講。」普法講師團團長楊猛說。

「現在各種各樣的詐騙層出不窮,2018級的學生很多都是第一次遠離父母,安全防範意識不強,遇到問題更不知道該如何尋求法律幫助。因此,及時的普法教育對於他們十分重要。」該校法律援助中心主任甘渭花這樣解釋了開學普法課的初衷。

針對00後特點,陳樹茂與普法講師團成員在備課時反覆研討,把1小時的普法課集校園短劇、案例剖析、互動問答於一體,分「18歲的法律意義」「校園裸貸」「校園常見詐騙」3個專題進行宣講。新穎的普法形式、生動的課堂內容,讓新生們直呼「有趣又有用」。

早在2008年,開學普法第一課就在該校開始了。2007年10月,經淮安市司法局批准,該校法律援助中心正式成立。中心主要以婦女、未成年人等弱勢群體和在校大學生為服務對象,通過免費代理訴訟案件、免費法律諮詢、免費法治宣傳等多種形式開展法律援助工作;同時成立的還有淮安市婦女兒童維權中心江蘇財院分中心。兩個中心在運行中,由該校人文藝術與法律學院10餘位法律專業教師提供專業指導,以法律專業學生為志願者主體提供法律援助志願服務。

自成立以來,法律援助中心依託學校專業人才優勢,形成以「普法、諮詢、訴訟代理」三位一體的維權體系,服務方式從最初的校內法律諮詢,延伸至校外法律諮詢、法律宣傳以及法律援助案件代理;服務對象從大學城的學生擴大到社會下崗工人、殘障人士、婦女、未成年人等弱勢群體;服務合作機構從高校拓展至淮安市司法局、法院、矛盾調解中心、市婦聯、市殘聯、市總工會等組織。

學生志願者在提供法律援助服務的同時,也鍛煉了自身能力、提高了職業素養。「我從事律師工作7年,辦理各類民、商、刑事案件加起來百餘件,處理的非訴案件亦不在少數,越來越感覺到這一行的專、精、廣,很感謝在學校法律援助中心時的歷練。」作為當年的法律援助中心志願者協會主席,該校2007級法律事務專業學生吳國雨談起自己在法律援助中心的鍛煉和成長感慨萬千,如今他已是江蘇六仁律師事務所專職律師。

「我們在校園、社區進行普法宣傳時,遇到很多渴望了解法律知識或是迫切需要法律援助卻求助無門的學生及社區居民,接觸了很多平常沒有關注的問題。作為法律專業學生,尤其是法律援助志願者,有責任運用所學知識為社會服務、為群眾解憂。將知識取之於學校、用之於社會,這是法律援助志願者應有的使命和擔當。」該校2016級法律事務專業學生、法律援助中心志願者協會副主席劉鵬飛如是說。

該校黨委書記韓香雲說,學校致力於讓每名師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校園普法就是學校著力構建「人人出彩」素質育人體系的一個縮影。如今,開學普法第一課已經成為面向學生進行有效普法的品牌項目,廣受社會讚譽的學校法律援助中心更是成為學校開展普法工作的特色陣地和強有力的普法隊伍,讓學法知法守法在校園裡蔚然成風,許多教師、學生或加入法律援助這支隊伍,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尊法守法,為普法營造了良好的氛圍。

《中國教育報》2018年10月09日第10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教研活動加速新教師角色轉變
京劇藝術進校園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