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南腔北調的中國方言是如何形成的?

南腔北調的中國方言是如何形成的?



國慶長假,坐觀君宅在家裡,哪兒也沒去。但想必應該還是有不少朋友去各地旅遊了吧,相信耳邊一定少不了南腔北調的各種方言。那麼,今天坐觀君要給大家分享這個很有意思的話題。中國之大,五花八門的方言是一個體現。坐觀君長在南方,當年剛去北方上大學時,那叫一個痛苦:完全聽不懂同學們在說什麼!後來經過一段時間的熏陶,慢慢才發現原來也很好懂嘛。同為中國人,說話方式竟然有如此大的差異,的確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那麼,今天我們來探究一下方言背後的那些事情吧。這個話題,肯定有爭議。歡迎朋友們討論和爭論。





(圖片源自維基百科,LiChao製圖)




作者:易中天


來源:《大話方言》


上海文化出版社, 2006年7月


來源:經濟觀察報書評(ID:eeobook)


圖片源於網路








南方與北方




南方和北方,不一樣,就是不一樣。




南方和北方吃的不一樣。南方人吃米,北方人吃面。米就是水稻,面則是小麥。水稻的籽兒去了殼就能吃,因此是「米」。麥子要磨成粉以後才能吃,因此是「面」。米就是「去皮後的作物子實」,如稻米、薏米、花生米。由此及彼,凡粒狀的也都叫米,如姜米、蝦米、高粱米。面,本寫作一個麥字加一個丏字,也寫作麵,就是麥子磨成的粉,所以粉狀的東西都叫面,如豆面、葯面、胡椒面。北方人以麵食為主,甭管是吃包子、餃子、饅頭、麵條、餅,都先得把麥子磨成了粉再說。所以麥子磨成的粉,乾脆就直接叫面。南方人不磨面,要磨也就是磨漿,比如豆漿、米漿。所以那麥子磨成的粉,不能簡單地只叫面,得叫麵粉。就像在北方,大米做成的主食不能簡單地只叫做飯,得叫米飯一樣。






米飯不能單吃,得有菜,所以南方的烹調,功夫花在菜上。八大菜系,基本上是南方人大顯身手,沒北方人多少戲。北方廚師的用武之地在白案。那麥子磨成的粉,可以做出好多花樣來。光是條狀的,就有拉麵、擀麵、壓面、揪面、切面、挂面、刀削麵、撥魚子等等,而拉麵之中,又有拉條子、揪片子、炮仗子種種。南方人弄不清這麼多名堂,統統稱之為「面」。要細分,也就是寬面細面、湯麵炒麵、雲吞面炸醬麵。北方人就不能把麵粉做成的條狀食物簡稱為「面」,得叫「麵條」,以區別於麵糊、麵皮、麵包,以及其他用「面」(麵粉)做成的東西。同樣,南方人也不把粉狀的東西稱為「面」,得叫「粉」,比如胡椒粉、花椒粉、辣椒粉。







可見,活法不一樣,說法也不一樣。



說法不一樣,唱法也不一樣。北方人唱歌,南方人唱曲,叫「北歌南曲」。北方人唱的是燕趙悲歌,蒼涼激越,聲遏行雲,氣吞萬里;南方人唱的是吳越小曲,玲瓏剔透,凄婉雋永,韻味無窮。歌變劇(歌劇),曲變戲(戲曲)。所以宋元時期的戲劇,北方的叫「雜劇」,南方的叫「戲文」,這就叫「北劇南戲」或「南戲北劇」。




戲劇戲劇,戲和劇,都有嬉戲娛樂的意思,它們原本是可以通用的。但北方人更喜歡劇烈的劇,南方人則更喜歡遊戲的戲。在這方面,南方人似乎比北方人更固執。北方人只不過劇字用得多一點,有時也說「戲」。南方卻直到二十世紀四十年代以前,還拒絕使用「劇」這個字。一應與戲劇有關的詞,均以「戲」字命名,如戲子、戲台、戲園、戲班、古裝戲、時裝戲、木偶戲、文明戲。文明戲就是話劇,而電影則叫影戲。1939年,上海的報紙上開始提倡「越劇」這個名詞,可老百姓還是管它叫「紹興戲」(紹劇則叫「紹興大班」)。甚至京劇,原本也叫京戲,後來要普及國語,北方話佔了上風,京戲才變成了京劇。但在南方許多地區,地方戲還是不叫「劇」而叫「戲」的,比如閩南的梨園戲、高甲戲、歌仔戲。就連「地方戲」這個詞,也沒人改成「地方劇」。反倒是北方一些地方戲,不叫「劇」,而叫「戲」。如墜子戲(河南)、郿鄠戲(陝西)。於是,既有豫劇、越劇、川劇、粵劇、漢劇、楚劇、湘劇、贛劇、閩劇、滬劇,又有柳琴戲、辰河戲、採茶戲、花鼓戲、皮影戲、滑稽戲。南北「戲」、「劇」之爭,算是打了個平手。




活法不一樣,說法也不一樣。



但如果要較真,就會發現還是南方吃了虧。叫「劇」的都是大劇種,叫「戲」的則多半是小劇種,最有名的,也只有一個黃梅戲,其他就名不見經傳。當然,最牛的還是秦腔,它不叫「戲」,也不叫「劇」,而叫「腔」。說起來秦腔也是有資格牛逼,京劇(還有漢劇和徽劇)里的「皮黃」(西皮、二黃)和秦腔都有瓜葛。秦腔從襄陽傳到武昌、漢口,就變成了「西皮」;傳到安徽桐城,就變成了「高撥子」;高撥子和吹腔在徽班中又演變成「二黃」。這西皮、二黃,漢調、徽調,北上進京一攪和,就成京劇了。看來這京劇也是「南腔北調」,秦腔自然也有資格不摻和什麼「戲」、「劇」之爭,自顧自地吼它的「腔」。







南方和北方不一樣的地方還很多。南人睡床,北人睡炕,這叫「南床北炕」。南人坐船,北人騎馬,這叫「南船北馬」。「南方人指路,總是說前後左右,北方人指路,總是說東西南北。」(韓少功《陽台上的遺憾》)說前後左右,是以人為坐標;說東西南北,是以物為參照,這也許可以叫「南人北物」。南北的差異為什麼這麼大?環境使然。南方潮濕,架床便於通風;北方寒冷,打炕可以取暖。北方多平原,平原上好跑馬;南方多水鄉,水鄉里要行船。馬馳平原,視野遼闊,東西南北,一目了然;船行水鄉,曲里拐彎,說東西南北也去不了,就只好說前後左右了。




就連打架,南方和北方都不一樣。南方人喜歡用拳,北方人喜歡用腿,叫「南拳北腿」。南方人個子小,打架的地方也小,深街小巷,擠擠巴巴,難以施展,還是用拳頭便當。北方天高地闊,一馬平川,好漢們又一個個人高馬大,一腳飛起,能把對方踢出二三里地去,很是過癮,所以願意在腿腳上下功夫。也所以,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關係曖昧,在南方就叫「有一手」,在北方則叫「有一腿」。




南方和北方,不一樣,就是不一樣。




於是就有了「方言」。


 


南腔與北調




方言首先分南北。




南北方言不一樣。




中國曆來就有關於南方和北方的種種說法:南轅北轍、南征北戰、南來北往、南下北上等等。這些說法,都不能顛倒或互換。比如南轅北轍就不能說成北轅南轍,南征北戰就不能說成南戰北征,同樣,南腔北調也不能說成南調北腔。




奇怪!為什麼南是腔而北是調呢?




想來大約也是南北方言多寡有別又性質有異之故。南方方言種類多而北方方言種類少。漢語七大方言(也有說八大的),吳、湘、贛、客、粵、閩(或閩南、閩北)都是南方方言,屬於北佬的只有一種,也沒法拿省份來命名,乾脆就叫北方方言。




北方方言品種雖然單一,覆蓋面卻大得嚇人。北方方言四大塊(即四大次方言區),曰華北,曰西北,曰西南,曰江淮,簡直就是鋪天蓋地。除廣西、新疆、西藏、青海、內蒙古等少數民族地區外,長江以北,長江以南鎮江到九江,雲、貴、川,湖北大部,湖南西北,廣西西北,都是北方方言的一統天下,大約佔據了全國漢語地區四分之三的地盤。就連海南島,也有一小塊北方方言區。說漢語的人當中,也有七成是說北方方言的,這可真是四分天下有其三了。




這樣廣闊的領域,如此眾多的人口,說起話來,原本應該南腔北調的,然而實際上內部分歧卻相當之小。從滿洲里到昆明,空中直線距離三千五百公里,從南京到酒泉,也有兩千公里,相互通話卻沒什麼困難。因為北方方言雖說也算得上是五花八門,但語法結構差別很小,辭彙方面比較一致,語音分歧也不很大。比方說,都沒有濁塞音、濁塞擦音,沒有b、d、g、m四個輔音韻尾等等。也就是說,腔都差不多,就是調門不大一樣。區分各地方言,只要琢磨那調就行了(方言學家李榮就用入聲字的歸併來區分北方方言各次方言區)。這也不奇怪,北方方言是「官話」么!官家不比民間,說話可以隨便。官家要統一意志,怎麼能七嘴八舌?要令行禁止,怎麼能言語不通?所以官話趨同。




南方那邊呢?就複雜多了,南北方言都有。雲、貴、川、鄂都屬北方方言區,吳、湘、贛、粵、閩則是南方方言區,其中還夾雜著許多「客家方言島」(也是南方方言)。客家方言島到處都是,除廣東的東部北部外,福建、台灣、江西、廣西、湖南、四川都有。所以廣東一省,就至少有三種方言:屬於粵語的「白話」(廣州話)、屬於閩語的潮汕話和梅縣一帶的客家話。其實中國南方說是八大方言,只怕八十也不止。光是福建,就號稱「八閩互不交通」。這不就八種了?這還是往大里說,往小里算,還不定多少。







南方方言為什麼要列出這麼多品種呢?因為它們不但調不同,連腔都不一樣。比如吃飯的「吃」,北方人說起來,怎麼聽也是「吃」,也就是調門有高有低,聲調有長有短。南方人呢?說什麼的都有,七、恰、夾、塞、噎、攜,反正不是「吃」。腔相同,事情就好辦一些。所以北方人和北方人說話,或北方方言區內人說話,雖說也會有不清楚的時候,但好歹大致能聽懂。因為哪怕是東北話和雲南話,也只有百分之二十的語音不同(粵方言與北方方言語音上的差別則多達百分之七十)。當然,聽不明白的時候也有,但那多半是弄不清那些「專用名詞」的意思。比如一個天津人告訴你,某某人「幹活崴泥,說話離奚,背後念三音」,你也會一頭的霧水。因為你實在想不到「崴泥」就是不出力,「離奚」就是不著譜,「念三音」就是講怪話,可「崴泥」、「離奚」、「念三音」這幾個字你還是聽得懂。對方再一解釋,也就什麼都明白了。




聽南方人講話,麻煩就大了。首先是用詞五花八門,比如第三人稱,北方方言區都叫「他」,南方呢,有叫「伊」的(吳語、閩語),有叫「渠」的(贛語、粵語、客家話),還有叫「伲」、「其」的(吳語)。你,至少也有「儂」(吳語)和「汝」(閩語)兩種;又比如祖母,北方基本上一律叫「奶奶」,南方呢,有叫「娘娘」(溫州)的,有叫「婆婆」(南昌)的,有叫「媽仔」(廈門)的,有叫「阿嬤」(廣州)的,有叫「依嬤」(福州)的,有叫「細爹」(岳陽)的,甚至還有叫「娭毑」(長沙)的,你弄得清?




就算是用同一個詞,也未必聽得懂。「有」是「烏」,「無」是「饃」,到底是有還是沒有?再說也不是所有的南方人都把「沒有」叫「饃」,也有叫「貓」的。他們也常常分不清l和n這兩個聲母,an和ang這兩個韻母。結果,在他們嘴裡,男子變成了「狼子」,女子變成了「驢子」。閩南人更好玩,乾脆把人統統叫做「狼」,整一個「與狼共舞」。一個閩侯人在朗讀《愚公移山》時,因為實在改不過腔來,便把那段名言「我死了還有子,子死了還有孫,子子孫孫是沒有窮盡的」,念成了「我死了還有煮,煮死了還有酸,煮煮酸酸是沒有窮盡的」。這還是說「普通話」。要是說家鄉話,那就更麻煩了。湖南人把「捆紮」叫「tíɑ」,把「勞累」叫「níɑ」,連個同音字都找不到,你聽得懂?




南方人說話還顛三倒四。比如「死人咸」,就看不懂。死人只會臭,怎麼會咸呢?腌魚啊?原來,這是閩南話,意思是「鹹得要命」、「咸死人了」。因為閩南人喜歡把話倒過來講,就弄得我們不知所云。其實北方也有類似的說法,比如「死咸死咸」,只不過當中並不夾一個人字,就好懂些。




所以,聽南方話就跟聽外語似的,恨不得找個翻譯來才好。


 


 方言與官話




說起來也是,要不是當年秦始皇統一了中國,南方這些方言,可不就是外語?南方從來就是「化外之地」,南人也從來就是「化外之民」。「化外之民」在「化外之地」說的「化外之語」,不是「外語」是什麼?不過那時「外語」的地位可不像現在這麼高,要想活得人模狗樣就非得「至少掌握一門」不可。相反,它還被看作是野蠻文化的象徵。孟子就說南方人是「鴃舌之人」。鴃就是伯勞鳥,「鴃舌」也就是說話像鳥叫。可見,把南方方言視為「鳥語」,也是由來已久,少說也有兩三千年歷史了。




那時不但語音不統一,南方一片「鳥語花香」,北方也有「齊東野語」,就連文字也五花八門。用許慎的話說,就是「言語異聲,文字異形」。秦始皇統一了文字(書同文),卻統一不了語音(語同音)。反倒是,文字統一以後,溝通的困難少了許多,聽不懂,還可以寫出來看,大家也就懶得再去統一語音,故方言存焉。




所謂「方言」,其實也就是「四方之言」。華夏民族以中央自居,視自己為「中」,視周邊民族(東夷、西戎、南蠻、北狄)為「外」,則「方言」也就是「外語」。後來,天下一統,五族共和,成了一家子,又把更外邊的「老外」,什麼英吉利、法蘭西、德意志、葡萄牙看作「夷狄」,稱為「夷人」,老百姓則稱其為鬼子、鬼佬或鬼崽。如此,則外語就該叫「夷語」或「鬼話」。可惜後來大清帝國已不大擺得起譜,條約規定不得稱「夷」,——鬼子們在中國混的日子長了,也知道那「夷」不是什麼好字眼,於是改稱「方言」。當年,湖廣總督張之洞在武昌創辦的「方言學堂」(即今武漢大學前身)就是外語學院。這回,東洋西洋,南洋北洋,又跟一家子似的了。其實,他們哪裡也配姓趙?




自打「夷語」改稱「方言」,倒是沒聽說鬼子們有什麼意見,實際上他們又上當了。這是「春秋筆法」,他們不懂的。什麼是「方言」?就是「地方之言」。地方上的比起中央來,還是低了一等,鬼子們不明不白又吃了一個暗虧。在玩弄詞藻講究名分這方面,他們從來就不是咱們的對手。




中央的話語就是官話,也就是國語。官話和國語也是古已有之的,三千年前就有,只不過那時叫「雅言」。雅言也就是周王室使用的語言。因為那時五方之民,「言語不通,嗜欲不同」,又都尊周王為天下共主,則相互之間要溝通,要交流,要朝聘會盟,要勾肩搭背各懷鬼胎去打這個打那個,便約定都以周王室的語言為政治外交場合的正式通用語言,這就是「雅言」。雅,就是雅正、規範。那麼,誰來規範呢?諸侯們是沒有資格的,有資格的只能是「天子」。同樣,誰需要把話說得一本正經呢?庶民們是沒有這個需要的,有此需要的只會是諸侯和大夫。所以,雅言就是官方語言,也就是官話。




不過,那時的官話稱作「雅言」,也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雅」通「夏」。所謂「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雅就是夏。夏,就是華夏,也就是中原,甚至也就是中國(中央之國)。認真說來,這華夏中國的雅言,在當時也不過只是諸國國語中的一種,只因為它為「天下共主」所有,這才成了「國際通用」的官方語言。因此,等到天下一統,沒什麼「國際關係」了,雅言也就作廢,而代之以「官話」。官話就是官場中人說的話。中央政府派到各地去的官員都要說這種話,所以叫官話。




官話之所以叫官話,還因為只有在官員當中,這種民族共同語才推行得開。這也不奇怪,想那時並無廣播電視,一般民眾又都貓在家裡,守著祖上傳下來的那一畝三分地過日子,誰也不輕易往外跑,沒什麼對外交流的需要。大家都是鄉里鄉親的,會說土話,就足以打招呼、走親戚、娶媳婦,拿雞蛋換油鹽醬醋的了。要想讓這些普通老百姓都學會「普通話」,不比讓黃河水變清容易多少,也沒這個必要。有此必要的,是那些必須得在外邊跑來跑去的人。這些人,一是官員,二是走江湖的。走江湖的,天子呼來不上船,中央政府歷來管不了,管得了的只有官員。再說官員不管也不行,官員如果也說方言,皇上問起話來,也如雞同鴨講,那還成何體統?事實上,官場如無共同語,則政情無法通曉,政令也無法通達,那可真是國將不國。比方說,將軍帶兵打仗,問部下前方有沒有敵人,明明有,卻答之以「烏」,將軍以為「無」,豈不糟糕?




因此,做此官,就不但要「行此禮」,還得「說此話」。清廷更是明文規定:「舉人生員貢監童生,不諳官話者不準送試,」做官就更談不上。這下「南蠻鴃舌之人」可就慘了。




 他們只好硬著頭皮學官話。中國的中央政權,從來就在北方,元、明、清三朝,更是連續在北京建都,所以官話基本上就是北方話,甚至是北京話。說吳語、湘語、贛語的還稍好些,閩、粵、客家和北方話的距離相去何止以道里計?結果便難免說得不三不四,南方人聽著像北方話,北方人聽著又像南方話,誰也聽不明白。







難怪俗諺有云:「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廣東人說官話。」廣東人說官話確實比較困難,他們的舌頭打不了彎。投資是「投機」,蝦餃是「瞎搞」,「坐在船頭看郊區,越看越美麗」,讓北方人一聽,就是「坐在床頭看嬌妻,越看越美麗」。福建人的官話水平比廣東人高了許多,但還是會把「粉紅鳳凰飛」說成「哄(上聲)紅哄(去聲)黃灰」。因為閩方言中沒有唇齒清擦音f,結果該念f的都念成h。可見南腔北調這說法是很有道理的。腔改不過來,改調也沒有用。普及官話,並不那麼容易。


 


 誰跟誰學




一般地說,官話也就是國語,但清朝的情況有些特別。因為清是滿族人坐天下的朝代,所以清代的「國語」是滿語,漢語倒成了「方言」。清朝制度,皇親帝胄,都要學「國語」;重要公文,也用滿漢兩種文字書寫。然而這「國語」仍然未能普及推廣,反倒是八旗子弟都一口的京片子,弄得滿文化差一點就斷了香火,還得靠錫伯人幫忙續上。




可見語言問題也不單純,它和政治,和經濟,和文化,都有扯不清的瓜葛。當年,中華民國國會投票定國語,一些粵籍議員要選廣東話。粵籍議員人數多,當真搞「民主」,沒準會通過,幸虧被「國父」中山先生苦口婆心勸住了,仍定為北京話。要不然,當官的都得學粵語,小學校也用粵語教學,課本上儘是些諸如「咁」、「叻」、「嘸」、「乜」之類沒幾個人認識的字,國家還不定亂成什麼樣子。現在怎麼樣呢?沒誰動員,大家都屁顛屁顛地學起來,哇噻啦,威水啦,搞掂啦,埋單啦,誰不說誰老土。照這樣下去,再過些年,定粵語為國語,說不定「哇」的一聲就通過了。




這很讓一些人憤憤不平。從古到今,兩千多年了,從來只有普及官話的,哪有普及「商話」的?學什麼粵語嘛!跟傍大款似的。其實,語言的變遷從來就是「趨炎附勢」的,哪個地方財大氣粗,大家就跟著學哪個地方的話。粵語成為時尚,只不過是近幾年的事,因為改革開放以來,廣東先富了起來,代表著富裕的新生活方式,也都先從廣東登陸,然後再大舉「北伐」。再說香港也說粵語,內地人沒去過香港,以為那裡遍地是黃金,人人是闊佬,會說粵語,便可以冒充「富族」,至少也表示見過世面,不「土」。




不過,先前那些崇洋媚外的「假洋鬼子」和「業餘華僑」,卻是以說上海話為榮、為時尚的。別看現在香港、廣州牛逼烘烘,一百年前,香港可不叫「小廣州」,而叫「小上海」。因為上海才是真正的國際化大都會,遠東亞洲新興城市的「一隻鼎」,新生活和現代化的代名詞。那時,做一個上海人是很體面的,會說上海話則幾乎是「高等華人」的標誌。即便在香港,也如此。粵語?土不拉嘰的,算老幾!




可惜,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現如今,上海話吃不開了,吃得開的是廣州話或香港話。這可真是誰有錢誰是大爺。




其實,犯不著罵誰是「勢利眼」、「跟屁蟲」,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語言也一樣。就說上海話,也並非一開始便是「高等華語」,起先也被人看不起過。上海,原本是華亭的一個鎮,所以上海話的方言語音,一度「視華亭為重」。華亭府後來改為松江府,而松江府又是從嘉興府獨立出來的,因此明代的《松江府志》和《華亭縣誌》述及方言時,都說「府城視上海為輕,視嘉興為重」。可見,這個時候,上海話的地位還是很低的,誰說上海話誰老土,說嘉興話才牛逼。




然而到了清代,嘉興話又不時髦了,時髦的是蘇州話。因為蘇州經濟發達,富甲一方呀!於是,「府城視上海為輕,視蘇州為重」,沒嘉興什麼事。民國以後,上海經濟比蘇州更發達,上海人比蘇州人更有錢,又沒蘇州什麼事了,倒是寧波話摻和了進來。現在被外地人看作上海話標誌的「阿拉」,就是地地道道的寧波話,而上海人原本是自稱「伲」或「我伲」的,但寧波人在上海當老闆的多,老闆愛說的話,大家也都樂意仿效。比如現在的老闆愛說「埋單」,大家也就不說「結賬」。當年的老闆既然愛說「阿拉」,大家也就不再「我伲」了,再說「我伲」,就老土了。再後來,上海大大地發了起來,比寧波還老闆,大伙兒便集體地侵犯寧波人的著作權,只知道「阿拉上海人」,不知道「阿拉寧波人」。




這就叫「誰財大,誰氣粗」。比方說,蘇北人(也叫江北人)在上海也很不少,誰又以江北話為時尚呢?沒有。因為蘇北人當年在上海,多半是「苦力的幹活」,也就沒人願意認這門窮親戚。其實,上海的蘇北人那麼多,上海話怎麼能不受蘇北話的影響?只不過除方言學家外,沒多少人注意和承認罷了。就連嘉興話、蘇州話和寧波話,後來也不再是時尚。後來成為時尚的,是由嘉興話、松江話、蘇州話、寧波話、江北話甚至廣東話,以及其他雜七雜八混合而成的「上海話」,和明清時代被人看不起的上海話(松江府華亭縣上海鎮的土話)也不一碼事。




方言就是這樣「趨炎附勢」又「隨波逐流」。它總是不停地「稍息」、「立正」、「向右看齊」。向誰靠攏和看齊呢?




向中心城市,向有權有勢的地方。或者說,向在文化上最有號召力和影響力的地方。




也許,這正是北方方言有那麼大地盤和勢力的原因之一。




因為在政治上,北方几乎一直是「大爺」。


 


 多樣與統一




在粵語文化大舉「北伐」之前,北方人是看不起粵語的。




北方人管粵語叫「鳥語」,說是聽起來像鳥叫。廣東人比北方人少,就沒敢說北方人說話像驢叫。想想廣東人也真是可笑,他們把五嶺以北的人統統叫做「北佬」,包括湖南人。其實湖南人哪裡會是「北佬」?明明是「南蠻」嘛!他們當中固然有說西南官話的,算是說北方話,但「正宗」的湖南人說湘語,湘語可是南方方言的一種,何況不論說西南官話的, 還是說湘語和贛語的,都吃米,很少吃面。湖南人實在不能算是北方人。




湖南也是很牛逼的,就像廣東現在很牛逼一樣。近百年來,湖南這地面上領袖人物出了不少,毛澤東、劉少奇、胡耀邦、朱鎔基。再往前,曾國藩也算得上是舉足輕重,但湖南話成不了國語。我就是湖南人,要我選國語,也不投湖南話的票。




湖南話怎麼就不能當國語呢?除不好懂外,也不好聽,遠不像北京話那樣神完氣足字正腔圓。即便湖南的官話長沙話,比起北京話來,也土得掉渣。不是長沙話本身有什麼毛病,而是因為長沙從來就沒有當過全國的政治中心,而一個不是全國政治中心的地方,它的方言是不可能成為國語基礎的。







南腔北調的成因也大約就在這裡了。中國的政治中心長期在北方。西安、洛陽、開封、北京,統一王朝京城的遷徙,大約是東進北上,轉來轉去,總在北緯34度以上,也就是黃河流域和黃河以北。如果跑到長江以南,那就糟糕,只能叫「偏安」了。所有的臣民,都會盼望那「王師北定中原日」。至於那些建都江南的,則多半是短命王朝,而且只有半壁江山,甚至半邊都沒有。比如東吳、東晉,南朝的宋、齊、梁、陳,還有南宋,再小一些的不說也罷。定都北方,則往往都能長治久安。比如漢,比如唐,比如宋、元、明、清。明政權本來也是在南京的,後來被朱棣搬到北京去了,這一搬,很持久地就混了二百多年。要是仍在南京坐天下,那命運就很難講。




北方總是趨向於統一。統一中國的,也總是北方人,或者從北方開始,南方則總是各自為政,自行其是,包括說話。北方也容易統一,沃野千里,一馬平川,站在高處喊一嗓子,大伙兒就全聽見了。便是逐鹿中原,也痛快。不像南方,坑坑窪窪,曲里拐彎,到處是崇山峻岭,到處是江河湖泊,重重疊疊,雲遮霧障,想抓個俘虜都不容易,人一閃就沒了影兒,你上哪兒找去?所以,仗一打到南方,往往就沒了快刀斬亂麻的痛快勁兒,拉拉扯扯,糾糾纏纏,沒完沒了。等到好不容易打下來,也就不再有進行文化統一的雄心壯志。只要南方人掛了降旗服了軟,哪怕口服心不服,也就拉倒。過去怎麼過日子,今後也還怎麼過日子;過去怎麼說話,今後也還怎麼說話。哪怕是說「鳥語」,也不管不問了。不這麼著也不行,管不了嘛!要管,也只管得了官,管不了民,而且,也只能要求官們在官場上說官話,管不了他們在家裡面說土話。




於是統一的北方就有了統一的語音,鬆散的南方則繼續七嘴八舌。前面說過,北方方言內部的分歧是很小的,語音系統也比較簡易。北方方言四大塊,華北、西北、西南、江淮,這是現代的分類。隋唐宋金時,北方方言卻是汴洛(中原)、燕趙(河朔)、秦隴(關中)、梁益(巴蜀)四類,可見北方原先也不怎麼統一,但後來汴洛和燕趙先統一了起來,成為北方方言的代表——華北方言,而且又佔領了東三省。秦隴變成了西北,梁益變成了西南,江淮算是後發展的,它們與「正宗」官話(華北方言)的分歧,頂多也就是這三個次方言區中人,可能會男、藍不分,跟、庚不分,信、性不分,或資、知不分,雌、吃不分,四、是不分。比方說,把「男褲子」說成「藍褲子」,把「是十九路」說成「四十九路」。其他,也就是調門的事了。




南方方言就複雜得多,和北方方言相比也隔膜得多。比如一個南方學校的校長宣布:「教職工開會,家屬也參加。」在北方人聽來,便可能是「叫雞公開會,家畜也參加」。光是聽不懂倒也罷了,有些南方話,就連寫出來也是看不懂的。比如「伲撥俚嚇仔一跳」,「佢分一本書」,「我畀狗咬咗」,「汝店遮看會著」,你懂嗎?其實它們分別是蘇州話「我被他嚇了一跳」,客家話「他給我一本書」,廣州話「我被狗咬了」和閩南話「你看得見嗎」。這種說法,不要說北方人不懂,南方其他地方人,也未必懂。




南方方言腔多,調也多。普通話只有三十九個韻母,閩南話卻有七十五個,比普通話多一倍;粵語也有五十一個。當然,它們的聲母要少一些,但發音卻極難。聲調呢?普通話四個,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吳語八個,平、上、去、入各分陰陽;贛語六個,平聲和去聲分陰陽,上聲和入聲不分;客家話也是六個,平聲和入聲分陰陽,上聲和去聲不分;閩語七個,只有上聲陰陽不分;粵語聲調最多,不但平、上、去、入各分陰陽,而且陰入還分上下(上陰入和下陰入),一共九個,有的地方還有十個。難怪北方人一聽到南方話,尤其是聽到粵語閩語,就一個頭有兩個大——人家聲調就有你兩個多嘛!




這大約就是所謂南北之別了:北方求同,南方存異。所以八大方言除北方方言外,吳、湘、贛、客家、粵、閩(閩南、閩北),七個在南方。八大菜系,魯、川、蘇、粵、湘、浙、徽、閩,也是七個在南方。南方總是比北方豐富多彩。




南方多樣,北方統一。




全文完。以上內容僅供參考。歡迎各地的朋友一起來聊聊方言這個話題。

想看更多中國及世界歷史,點擊公眾號底部「看往期」菜單中的「中國歷史」或「世界歷史」,也可在公眾號回復「中國」或「世界」,自行查閱吧。




長按下面二維碼關注我







還想了解我?點「閱讀原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坐井觀天 的精彩文章:

山西歷史上有多牛?
中世紀究竟什麼樣?

TAG:坐井觀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