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學 > 散文:那些吃出來的溫暖

散文:那些吃出來的溫暖

圖文/老遲到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布】

散文:那些吃出來的溫暖


剛參加工作那些年,尚未成家,所謂的「吃喝」就成了單身生活業餘之外比較重要也很開心的事情。

那時單身漢都集中住在大院里兩三幢簡易筒子樓里,喊一嗓子全能聽到。同在一個單位上班,同在一個食堂就餐,抬頭不見低頭見,時間不長,大家都很熟絡。熟人難免聚在一起,也會毫無顧忌,如果湊得較齊,「吃吃喝喝」自然成為周末例行的家常便飯。

那時「吃喝」極少下館子,也很簡單:在食堂多買個菜,像樣一點,其實就是比平時貴個幾毛錢,再到門口小店買瓶酒,總消費也就幾元錢;夏天的時候,騎著自行車提著暖瓶去不遠處的啤酒廠打上一暖瓶啤酒,一斤才兩毛錢;三五人聚在宿舍就是一次「大吃大喝」。吃飽喝足,院內漫步,吹著晚風,一番海闊天空,融融同事情。

當時家宴是很重要的一種交流方式,但大多僅限於逢年過節,也得關係不錯的才能受邀。除此外,單身青年更能享受此等榮耀。主人擇好日期,事前告知,被邀請者拎瓶酒,或是提個簡易的菜,成品的半成品的都成。及進家門,只見夫唱婦隨,在廚房裡忙得團團轉,又見佳肴已經擺了半桌子,只等客人到齊。一陣寒暄,落坐、上茶、斟酒的功夫,賓朋已經滿堂。這時,菜已擺滿了整個桌子,主賓就坐,開個場,致個辭,你來我往,推杯換盞,祝福的話兒充盈著整個屋子。

此般家宴,往往點到為止,絕不會喝得酩酊大醉,丟人滋丑。整個過程,主人拿捏得當,賓客配合默契,主題離不開過去、現在和將來,夸夸其談而又質樸實在。對過往事情有總結,查漏補缺取長補短;對當前狀況有分析,勇於挑戰迎頭而上;對未來前景有展望,意氣風發激情滿懷。圍繞一個「我」字,突出一個「情」字,注重一個「誠」字,一人講,眾人聽,大家議,分享各自的收穫和體會。你方唱罷我登場,有點贊表揚,也有中肯批評,滿滿的全是正能量。

提及下「館子」,那得有貴客光臨,或是重大喜事需要慶賀才能去的地方。當時有名的南峰飯店,飯菜可口,關鍵是價格親民,加上距離單位和宿舍又近,每每成為相聚待客的不二之選,三五十元就會極盡奢侈,幾乎佔到工資的四分之一。記得有次歲末團拜,辛苦了一年,辦公室領導自掏腰包設宴款待,不大的房間擠滿了兄弟姐妹,酒不多話多,話不多情在。大家圍繞一年來的得失暢所欲言,一次任務、一項工作、一件小事,往往從一個「點」切入,找的是差距,擺的是不足,不爭功,更不諱過,虛懷若谷,坦誠布公,氛圍嚴肅而不失活潑,是另一種形式的自我批評。大家真的一心鋪在工作上,不甘落後,心無旁騖,心系事業。當然,吃喝之事,全是自費,壓根沒有公款消費這一說。

散文:那些吃出來的溫暖


而另一家與住處較近的百年老店蓬萊春,比較豪華高檔,魯菜風味絕佳,環境潔凈優雅,價格當然不菲,對我們這些工薪階層來說可望不可及,只有望店興嘆的份。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大學裡睡在上鋪的兄弟,自北京歸來,畢業離別後的重逢,必須找個像樣的地方。那是一個星期天的中午,幾位交情不錯的後生,酒逢舊友千杯少,話在酒中,酒下肚中,聚得不亦樂乎。及送到機場,差點誤了航班。當時渾身酒氣,稍作搪塞和解釋,登上飛機一路睡回北京。換作今天,規矩立在那兒,肯定不行。後來憶起此事,嘆青春年少,一直津津樂道。

最讓人偷著樂的是有次送別聚餐,可謂無心插柳,成就一樁美事。那是一個冬天的晚上,原來一個辦公室的領導晉陞離任高就,臨別為其送行之聚。恰逢熱心大姐介紹對象初次見面,已經有約在先,真是一腳踏兩船——左右為難。一邊是受人尊敬令人稱道的領導,高升告別,戀戀不捨;一邊是介紹見面的相約,已經應諾不好推辭,並且關乎人生大事,於面子於理子都得去。思想沒有矛盾,肯定是假話。先集體後個人,不能掃了大家的興。想開了,便先和同事們一道,憶起工作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同舉杯,共祝賀,氣氛友好,全沒了離別的傷感。

少喝一點,宴席未散便匆匆赴約。及到達,紅娘極其不滿的樣子,還得大家等你一個,迎頭就是一番數落。好在對方包容大度,沒有計較,打個圓場這事就過了。本來不抱希望的初見,也就滿不在乎,加上喝酒少許,坦率直白,不想最後卻成了真。後來,問及已為人妻的她,人家稱道當時見到滿臉通紅滿不在乎的樣子,打心底感到沒有交往的必要,但經不起大姐的言語相勸,應承著再說。現在想來,或許酒壯英雄膽,飄飄然似乎有了返璞歸真之境,誠摯坦率,自然與否,都是暢然流露。於不同觀者有不同感受,才有「以觀後效」交往的持續,最終竟成全了一樁婚姻。由此看來,俗話說的「酒後見人品」不無道理。現在回想,得感謝那有副熱心腸極言相勸的大姐,還是那突如其來的送別晚餐,這應當是個多選題。

以往那些關乎吃喝往事,與時下相比,無論是就餐環境還是相聚由頭,無論是佳肴品種還是飯菜質量,可謂天壤之別。時代進步了,人們的錢袋子鼓了。憶那時吃喝之事,大家工資菲薄,卻心甘情願自掏錢包,與當下動輒成千上萬的高消費不同,抑或我請客你買單,甚至公私混淆、假公濟私,真是小巫見大巫。但以往無關檔次、無關花費的請客吃飯,絕對是一種質樸的心甘情願,一種可喜的和諧氛圍,一種純粹的情感交流,彼此都沒負擔,心安理得,坦然受之。

如今,吃喝象是變了味,其名目之多、花樣之繁、數額之巨,相比過去彷彿不值一提。變了味道的大吃大喝與社情民意不符,與黨風政風不容,讓人深惡痛絕。由此,開啟了反對奢侈浪費、狠剎吃喝歪風的新風尚,順民心,應民意,讓群眾切實看到了頂層設計的決心和推進建設小康社會的信心,更看到了未來的希望。歲月里,過往那些所謂吃喝事,帶著暖人心扉的溫度,象是扎了根,至今仍是滿滿的懷念和期待。

民以食為天,讓我們在追憶往昔時,認真學習宣傳貫徹執行好黨的建設的新要求,不要在前進的路上迷失方向。

散文:那些吃出來的溫暖


顧問:朱鷹、鄒開歧

主編:姚小紅

編輯:洪與、鄒舟、楊玲、大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作家薈 的精彩文章:

小說:彌留之際
小說:捕蛇記(中)

TAG:作家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