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廣受歡迎的客家菜,其實也暗藏養生知識!

廣受歡迎的客家菜,其實也暗藏養生知識!

粵菜里有一派粗獷風格的,被稱之為南渡北方菜的客家菜。資料顯示,客家人原聚居於我國中原地帶,在漫長的遷徙過程中,多群體且有組織而遷,整村整族而徙,遷至某個地方後,因客家人所佔比例大,反客為主,他們的生活習俗同化了當地的生活習俗而使客家文化更加發揚光大。

如今客家人主要分布在廣東的梅州、惠州、河源、清遠,江西的吉安、贛州,福建的龍岩、汀州,廣西的玉林、賀州,台灣的新竹縣、苗栗縣等地。

作為客家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之一,客家菜在較長的時間裡自我成型,自我演變而自成一家,具有「鄉野味濃、內斂質樸」的特點。也正是由於地理位置的原因,客家菜中的水產品比較少,主要用料以肉類為主;突出主料,原汁原味,講求酥軟香濃;注重火功,以燉、蒸、煮、釀見長;造型古樸,鄉土風貌明顯。

古樸做法可追溯到2000年前

別看客家菜質樸,卻保留了不少老祖宗的古樸做法,以烹飪技藝來說,東江肉丸的做法就可追溯到2000多年以前,《禮記註疏》中有關於「八珍」的介紹,東江肉丸就屬於這第五珍——「搗珍」,「取牛、羊、麋、鹿、麇之肉,必肱(讀枚,脊側肉)。每物與牛若,捶反側之,去其餌(筋腱),熟出之,去其顫,揉其肉。」

《齊民要術》則將其稱為「跳丸炙」,所謂「跳」,就是富有彈性。可見,客家菜系的「搗珍」技法,出自古人,來自中原。

既然說到了烹飪技巧,必定不能繞開一個「釀」字,在客家菜中,有「無釀成席」的說法,「釀」,講究的是功與法,以法求奇,以功求妙,於奇妙中窮其食物之美味,這背後也飽含了客家人的思鄉之情。

以餐館必定菜豆腐釀來說,實際上源於北方的餃子,因嶺南少產麥,客家移民便以豆腐替代麵粉,將肉塞入豆腐中,猶如麵粉裹著肉餡,寄託思鄉之情,另一方面,隨著生活環境的不斷變化,客家人的平素飲食節儉,在食材上也發揮到了極致,因此「無釀不成席」也成為客家菜的經典代表,我們所熟悉的就有豆腐釀、豆角釀、苦瓜釀、絲瓜釀……

其中就有亦葯亦膳的南瓜花釀,南瓜花色澤金黃,中醫認為對貧血、慢性便秘、大腸疾患等癥狀有一定的輔助療效,又能調整神經狀態,輔助改善失眠的作用。

摘取清晨的南瓜花就最為適宜,把南瓜花裡面的花心去除並洗乾淨備用,水豆腐捏碎,與豬肉剁成末,放入雞蛋液中與鹽、油攪拌成餡兒,再把餡兒填進南瓜花里,用花瓣依次疊包起來包好,放入砂鍋中留點空隙放水煮熟即可。一口咬下,滿嘴酥軟清香。

質樸接地氣 保健又養生

養不養生看飲食,客家菜用料講究鮮嫩,講究野生、家養、粗種;加工講究煮、煲、燉,講究粗刀大塊,不破壞食物營養與纖維;烹調講究原汁原味,不使過濃佐料,清淡可口,利於消化;膳食講安搭配,講究效用,多用藥材調理陰陽,清降補瀉,並根據時令增減食物品種。

據《幼學瓊林》中記載:

「其味香芬甜美,色澤溫赤,飲之通天地之靈氣,活經絡之神脈,尤適健身養顏之益也。」

這般集「天地之靈氣」的美妙之物便是客家娘酒。

實際上喝娘酒是客家人的習俗,客家娘酒在客家地方也叫老酒、黃酒,據說已有五千年的歷史,與江南的糯米水酒異曲同工,客家娘酒香氣濃郁,但實際乙醇含量低,能幫助血液循環、養血養顏、舒筋活絡,客家娘酒雞就是一道產後調理佳品。

中醫認為,產婦在生孩子時氣血大耗,陽液勞損,促進血脈流通,調養周身氣血,避免產後身體氣血兩虛,出現頭暈、乏力、眼花、出虛汗及惡露不下或下之甚少等不適;另外,《本草綱目》中稱米酒具有止痛去積,暖胃健脾,多唾溫心,常飲皮膚潤滑有光澤等功能。

而由生存所需延伸出來的客家佳肴如今也成為了天下名菜,說的就是客家餐館的梅菜扣肉,如今的梅菜扣肉早已走出了客家圈,成為廣東人餐桌上的最愛之一,扣肉看似「肥膩」,烹飪者卻將分寸感把握得非常到位,無論是厚度抑或是醬汁滲透度,再佐以梅菜烹制,初嘗便俘獲人心,叫人慾罷不能。

而這道菜也有它背後的故事,話說漢人南遷後,生活貧寒,很多人從事體力活,勞動強度大。平時很少葷食,而肥膩一點的食品能有效充饑。他們吃的菜,用料較為簡單,一般僅用生蔥熟蒜、香菜調味。於是乎,客家人將五花肉加上配料進行製作,再將肉墊在梅菜乾上蒸煮,製作了一道色澤油潤、香氣濃郁的美味佳。

今天的客家菜以其獨特的魅力成為粵菜中的代表之一,回首客家人的變遷之路,我們收穫的不僅僅是一道道富有歷史感的菜肴,還有一份返璞歸真,回歸自然的養生理念。

版權說明

本文系原創稿,版權歸胡世雲主任醫學科普團隊所有,如需轉載,請與本團隊聯繫。

上喜馬拉雅FM收聽「胡說中醫」特輯,了解更多有趣、有料、有用的中醫知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胡博士說中醫 的精彩文章:

實用貼!藿香正氣散可以治哪些病?中醫一次性告知

TAG:胡博士說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