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蝟(蔚)為壯觀 | 謫落凡間的神獸之一

蝟(蔚)為壯觀 | 謫落凡間的神獸之一



作者 | 謝決明


形色註冊名「期野益智花」,自然愛好者




老祖宗的相生相剋理論中有很多樸素的哲學原理,譬如世界上最強的傢伙會被看起來至弱的對手所尅!你知道古代傳說中能尅老虎的是什麼嗎?獅子?不對,(那時候國內還沒有獅子,斗獸棋還沒有流行),居然是……小小的刺蝟。沒錯,就是刺蝟。



野外的小刺蝟,具有很好的保護色


三國時期張揖所撰《廣雅》稱:「 虎王,蝟也」 ;漢代焦贛在《易林》中說:「 虎飢欲食,見蝟而伏」 ;隋朝侯白在他的《啟顏錄.虎懼蝟》中描述了一隻被刺蝟鬧怕的老虎,看到帶刺的果子依然心有餘悸的故事;唐代那本很好玩的書——《酉陽雜俎》中也提到「猥(蝟)見虎,則跳入虎耳」,由此看來,老虎怕刺蝟的原因是自己的「軟肋」被攻擊。



一隻貓咪在好奇地研究刺蝟


小小的刺蝟能夠忝居我國古代「四大仙獸」之列(以後將陸續推文介紹其它幾種),自然有它的過人之處,下面讓我來細數一下:



能夠世代與人為居而不被消滅或者不被馴化,本身就是一個奇蹟;

遇見最強的對手也不退縮,可見其膽氣之豪(其實是跑不快,只能被動防禦);


北方地區的刺蝟能半年不吃不喝而不死(冬眠),讓古人覺得它會吐納修鍊;


國內的四大仙獸,有三個夜間出沒於墳墓,刺蝟即其中之一,讓人懷疑能跟亡者溝通,而這正是仙家的專長。


再跟大家講個《東周列國志》第四回提到的故事。


秦文公十九年(公元前747年),在秦國的陳倉,有個人捉到一隻奇怪的動物,它長得像豬但渾身有刺,本來想打死了改善伙食(那時候的平民通常是吃不起肉的),可怎麼也打不死。那人就想:這可是個好東西,獻給文公說不定能多給幾個錢,用錢買肉也是一樣的。


在去獻寶的路上看到兩個奇怪的小孩,朝著那人手上拎的動物指指點點,那人就惱了:「小屁孩,滾遠點,這是我捉到的,別想打它的主意!」


兩個小孩一點都不怕,反而嘻嘻哈哈地對那隻怪獸說:


「刺蝟,刺蝟,你不要再裝B了,我知道你常在地里吃死人的腦子,因此有點造化,但你的腦袋經不起敲打,一敲就掛……」


這時候一直裝B不吭聲的刺蝟也惱了,突然講起人話來:


「這兩個小孩是雉雞變的妖精,名字叫陳寶(意思大概是陳倉地區的寶物),可比我值錢多了,得到雄的可以稱王,得到雌的可以稱霸……」


那獵人一聽,妙啊!大王做夢都想著稱王稱霸,送一對寶雞,我不就可以一輩子跟著吃肉了嗎?於是扔下刺蝟就去捉小孩,不,是已經變成兩隻野雞的陳寶,野雞立馬就飛遠了,回頭一看,刺蝟居然也趁亂開溜了,真是窩心!


獵人把這件奇怪的事情稟告給秦文公,文公聽了很遺憾,在陳倉山的北坡建立了一座陳寶祠,表示很激動……


若干年後,文公的繼任者秦穆公在陳倉山狩獵的時候捉到一隻玉色寶雞,被捉後立刻化成石雞,有認識的人說,這正是當年號稱得到可以稱霸的「寶夫人」,後來秦穆公果然稱霸,把捉到寶夫人的地方稱為「寶雞」。


再說那隻雄雉「陳先生」,在老婆被捉後逃到了南陽,據說過了400年,被漢光武帝劉秀捉到,於是成就了一番王業。


……


現實中的刺蝟情況如何呢?


在目前伴人而生的野生動物中,刺蝟是極少數尚沒有瀕危風險的物種,它的堂表兄弟(蝟科其它種類)遍布全世界,就這一點就顯示出它們極強的適應能力。刺蝟以田園中的蠕蟲、果實和其它雜食維生,如果環境收拾得太乾淨,它們反而不容易得到食物,近年來隨著環境的整治,刺蝟的數量有下降趨勢。自然界以刺蝟為食的天敵不是沒有,相比較之下,刺蝟可以縮成球保護肚子軟肋,想吃它不容易,因此那些捕食者們不到萬一得已不會捉刺蝟;還有大家不願意承認的一點:坊間認為有仙氣的東西不能亂吃,吃了會遇到不好的事情;更關鍵的一點,據吃過刺蝟的人說,肉並不好吃,土腥味很重,加上身上臟不拉幾,料理起來也麻煩……想不到渾身的毛病卻成了自保的法寶。



一隻被當做寵物飼養的刺蝟


無所不入葯的中醫當然不會放過身邊常見的刺蝟。蝟皮古稱異香、仙人衣,據說具有行氣解毒、化淤鎮痛、收斂止血、固精攝尿等多種功效。我還是抱著謹慎相信的態度看待基本由蛋白質構成的動物皮張所具有的實際療效(安慰劑作用不計在內),在吃野生動物這件事情上,我堅定站在反對者陣營這一邊。


好疼!落入捕獸夾的刺蝟


在歷史上英國佬曾有過大肆獵殺野生動物的不光彩經歷,如今在英倫三島上所剩真正可以稱為野生動物的種類並不多,刺蝟可以擠進本土動物排行榜的前列,所以有人提議把刺蝟作為英國國獸,有人突然想到刺蝟遇事團身縮頭的舉動太猥瑣,有損大英帝國的形象,於是只好悻悻作罷。



蜷縮成一團的刺蝟



刺蝟幼仔


其實撇開刺蝟能成為中國仙獸的潛質不談,這個小傢伙還是有脾氣的!最後引用李貞白的《詠刺蝟》作為結尾:


行似針氈動,卧若栗球圓。莫欺如此大,誰敢便行拳!


-END-




編輯 || 刀刀




重 拾 自 然


— 

讓科普更加科學  讓科學更接地氣 —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公眾號


微信號:

zhiwufenleiqun


新浪微博:

重拾自然


註:本公眾號由重拾自然工作室運營


重拾自然工作室長期承接:


野外科學考察 | 物種鑒定 | 科研材料採集 | 戶外拓展活動與博物旅行


家庭園藝 | 自然、文創課程分享 | 自然類自媒體運營與主題影展


基礎農產品推廣與自然農業傳承



長按識別二維碼

關注重拾自然工作室

,了解更多活動和產品

聲明:本文為原創內容,歡迎閱讀者在個人網路媒介進行由原文鏈接轉發的全文轉載;謝絕改編、摘錄、部分轉載,謝絕全文複製或重新編輯後自創新的鏈接發出。轉載時保留能夠跳轉至原文的鏈接,並保留本聲明。超出上述許可的範圍如其他微信公眾號或印刷品等,如需轉載或使用,請先發函至郵箱zhiwufenleiqun@yeah.net聯繫。如有非法轉載,將追究一切侵權行為。公眾號長期接收自然類原創文章,投稿可發至郵箱zhiwufenleiqun@yeah.net,謝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重拾自然 的精彩文章:

一大波野草來襲,你都認識嗎?
網紋蟒的彪悍,你不一定懂

TAG:重拾自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