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循規蹈矩無諾獎 中國亟待培養「叛逆人才」

循規蹈矩無諾獎 中國亟待培養「叛逆人才」

近期,隨著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物理學獎和化學獎等獎項的陸續揭曉,國人又開始了對各位獲獎者科研經歷的大討論。其中一個熱點話題是我國該如何培養諾獎人才。

2005年因「烯烴複分解反應」研究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美國化學家羅伯特·格拉布在談到中國學者的學術創新時認為,中國學者目前的學術成就和創新關聯度還沒有那麼大,這主要源於他們所接受的這樣或那樣的教育讓他們過於循規蹈矩。

2011年因「先天免疫系統激活」研究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美國免疫學家布魯斯·博伊特勒以他的親身經歷談到了人才培養過程中的「叛逆人才」培養。也就是說,學校教育最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對周圍事物的好奇心,有時不要循規蹈矩地思考問題,在科研和生活中做出一些奇怪的舉動也不必大驚小怪。

2014年因發現新型節能光源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三名日本出生的科學家則是從企業科研起步,之後進入大學成為教授。從廣義的角度講,校企合作的二元制人才培養模式在歐美國家的實施也不失為「叛逆人才」培養的一種模式。

當然,離經叛道的意義不是偏離科研成才的軌道,而是激發個人的創新意識和能力。創新能力缺乏可謂當今國人熱議的普遍問題,循規蹈矩的人如何最快地獲得創新意識?從諾獎得主的經歷可以看出,「叛逆」不失為人才培養的途徑。

首先,「叛逆人才」培養就是要質疑和挑戰權威。比如在聽完專家的學術報告後,很多人往往提不出問題,更談不上質疑和挑戰權威,何談「叛逆人才」的培養?書讀得再多、學問再深,也不過是循規蹈矩式的研究,很難做出創新研究。

其次,「叛逆人才」培養需要改革大中小學的評價考核機制。因為創新不是靈機一動,更不是靈光閃爍,而是由基礎知識日積月累鋪墊而成,需要改革人才培養的常規機制,發現和挖掘「叛逆人才」。

再次,「叛逆人才」培養需要引入交叉學科的人才培養機制。我國中學和大學現有的機制均是沿用傳統的學科培養體系,大學的師徒制培養雖有改觀,但依然是大學科研的主體,而未來的創新人才往往是交叉學科的人才培養碩果。

最後,「叛逆人才」培養需要防範扼殺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想像力。我國的人才培養體系既受到高考的影響,也受到各級各類學科考試的影響,沒完沒了的各種考試基本上將學生的想像力完全扼殺,何談創新思維?只有儘快改革和減少人才培養過程中花樣繁多的考試,才能更好地挖掘發現「叛逆人才」。(作者系西安文理學院特聘教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今日科學 的精彩文章:

民營火箭公司藍箭:朱雀一號後還有空天飛機,目標是洲際往返
重金屬鎵可用於對抗「超級細菌」

TAG:今日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