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器以藏禮:西周最小諸侯國出土精美青銅禮器

器以藏禮:西周最小諸侯國出土精美青銅禮器

許國為周王朝在淮河流域的封國。國土面積大約只有25平方公里,是西周最小的諸侯國。青銅禮器品種繁多,是中國古代青銅器的典型代表,可分為6大類:炊器、食器、酒器、水器、樂器和雜器。而許國的青銅器,尤其是青銅禮器,在歷史的滄海桑田中不斷被人們發現而珍藏。

圖1 許季姜簋

圖2 許季姜簋銘文

許季姜簋(圖1),通高25.5、口徑21.2、底邊長21.3厘米,侈口,獸形雙耳,深腹,腹附雙鋬耳,圈足,下附四面開方口的方座,腹與座飾直棱紋,器內底有銘文3行16字:「許季姜作尊簋其萬年子子孫孫永寶用」(圖2)。西周晚期,1985年出土於內蒙古赤峰市寧城縣小黑石溝村,現藏於內蒙古自治區博物館。整個器物厚重、碩大,呈上圓下方狀,象徵「天圓地方」,為西周后期許國鑄造的禮器,有使用痕迹,在春秋後期才隨墓主人入葬。與周厲王十二年所造的西周后期標準禮器?簋的形制相似,年代也相近,為典型的中原風格,與其伴出的多件青銅禮器也大多具有中原地區相應時期的銅器風格,反映了東胡民族與中原諸國之間有一定程度的交流。

河南省葉縣舊縣鄉4號墓(M4),已被確認為許國十五世國君許公寧(謚號許靈公)(前591?前547年)之墓。該墓被盜嚴重,但經有關部門搶救性發掘,仍清理出遺物638件。

兵器

M4出土了大量的青銅兵器,數量僅次於青銅樂器,有戈、矛、鈹、鏃、鐏、鉞形戟、六戈形戟等,有的造型獨特,裝飾華美,具有南北文化融合的特點。在此選擇部分有代表性的許國兵器做一簡要介紹。

圖3 許公之車戈

銅戈:共計16件,其中有6件鑄有銘文,1件鑄銘「許公寧之用戈」,2件鑄銘「許公之車戈」(圖3),2件鑄銘「許公之造走戈」,還有1件鑄銘的許公戈已殘破。這些戈的銘文均在胡部,字體勻稱且無飾筆、無錯金。葉縣M4出土的許國銅戈與徐家嶺、趙家湖楚墓出土的許國銅戈在形制特徵與銘文風格上不同,體現了時代早晚的變化,也是許國長期附庸於楚、不斷被楚化的物證。

圖4 鉞形戟

鉞形戟(圖4),通高19.7、寬18.5、銎口長徑3.4、短徑2.8厘米。它是由獸首含銎鉞和銅戈前鋒渾鑄而成,扁銎,鉞形,保存完整。刃部橫出3個戈頭,鋒均略呈三角形。中部為一近半圓形透孔,穿孔中部有兩條相糾纏呈「8」字形的蛇將銎部與戟體相連。目前考古發現的此類青銅兵器數量極少,一般出自高級別的朝廷重臣或封國諸侯之墓,是統治者刑罰權與軍事統帥權的象徵,在禮制活動中也具有儀仗作用。此為保存最完整、裝飾最華麗的一件,它應該是融合了南北多元文化的產物。

圖5 六戈形戟

六戈形戟(圖5),通高23.5、寬22.2厘米。銎口呈橢圓形,長銎頂端為一矛頭,矛頭鋒端呈柳葉形,銎兩側平行橫出長短兩列各3個戈頭,其中3個短戈頭鋒部稍殘。銎上端飾一獸面,最短的一個戈頭與3個長戈頭均銜於獸首口中,給人一種獸吐長舌之感。銎身中部飾兩對4條蟠蛇紋,其上覆蓋一組曲折線紋,象徵捆綁戈頭於柲上的革繩,整體紋飾以雲雷紋為地。該戟戈、矛鋒刃均為鈍刃,應屬儀仗器。

樂器

圖6 螺旋枚

許公墓隨葬的青銅器僥倖保存下來最多的是樂器,其中有一套完整的青銅樂器——編鐘,共計37件,由9件鈕鍾、20件甬鍾和8件兩種形制的鐘組合而成。全套編鐘分三層懸掛,最突出的是位於最下層的8件鐘,每組4件成編,即4件無脊鍾(又稱螺旋枚)(圖6)與4件有脊鍾(也稱四扉棱)(圖7),每組大小遞減,形制各自相同。4件有脊鍾,由中脊與扉棱形成四翼,均為透雕夔鳳合體紋飾,體飾浮雕龍紋,四周置四稜錐狀乳丁8個。舞上置蟠龍形扁體繁鈕,舞部飾兩組相背的盤龍紋。整體製作精良,腔體厚重,紋飾優美,較完美地展示出有脊鐘的莊重、威嚴與豪華的形態。

圖7 四扉棱

其它禮器

許公墓還出土有鼎、簋、簠、鑒、盞、方壺、方甗、浴缶等青銅禮器27件。尤其是3件束腰垂鱗紋銅鼎(升鼎),均出於盜洞,皆殘破,經修復成形。其中一件束腰垂鱗紋銅鼎(圖8),通高60、通寬72、口徑58、耳高13.5、足高21厘米,重53.65千克。該器形體莊重、典雅、華美,與淅川下寺M2出土的王子午鼎相比,無論是形制還是紋飾都十分相似,只不過許公墓M4的升鼎腰部內束較輕微、垂腹更明顯而已,具有顯著的楚文化特徵,是一種楚國常見的青銅升鼎,其製作年代應略晚於克黃升鼎(該鼎鑄於公元前605年之前),而稍早於王子午升鼎。此類升鼎雖為圓形,但卻是平底、束腰、收腹,裝飾華麗,一改商周中原文化青銅鼎粗獷、豪放之氣,使厚重的青銅鼎盡顯楚文化的細膩、柔美之韻,以及浪漫特質,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圖8 束腰垂鱗紋銅鼎(升鼎)

此類升鼎的鑄造還使用了當時先進的焊接技術和失蠟法工藝。該器先以失蠟法鑄出6條立體龍形獸的獸身、獸角、腰飾、尾飾4部分,在相應的連接點預先鑄出連接孔和榫頭,然後注入焊料連接。把青銅器鑄造推向了又一個高峰,也把我國的失蠟法鑄造工藝的歷史提早到許公寧即位前後。

許國青銅器不同時期文化特徵的變化,應與許國的多次遷徙有密切的關聯。許國在國家大動蕩中使自身的青銅文化在艱難發展中具有了開放性與包容性,由此造就了匯聚千流、吸納百川、永不中斷的中華文化品格。

原文作者:張金鳳

原文來源:《收藏家》2018年8月刊《許國青銅器簡析》

(因篇幅限制,原文有刪減)

《收藏家》官方授權,歡迎分享!如需轉載,請私信聯繫!

歡 迎 關 注

文藏藝術

文藏書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藏 的精彩文章:

忻東旺|用畫筆為時代肖像
太監當宰相還有聖旨賜婚,大唐宦官待遇到底有多好?

TAG:文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