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任見:庸巴楚情仇錄048-049

任見:庸巴楚情仇錄048-049

原標題:任見:庸巴楚情仇錄048-049


任見文學藝術館


作者簡介


庸巴楚情仇錄048-049


任見

048


宴席上,觥籌交錯,絲竹盈耳,妖嬈的美人腰肢纖細,舞姿婀娜。


賓主皆有幾分醉意的時候,楚王熊貲惺松著眼,問蔡侯說:「夥計,你這輩子,見過絕世美色沒有?」


蔡侯凜然一驚,不禁想到,此番差點被煮死,推究禍因,還不都是因為小媯氏那個妖精。於是,抓住機會,說:「大王周圍,儘是絕世美色。但是,還沒有一個人能超過息侯夫人小媯氏的。」


熊貲為之愕然,追問:「真的?」


蔡侯繼續說道:「自然啊。小媯氏恰在妙齡,其美天下無雙,荷粉露垂,桃花含煙,無與倫比。」


熊貲不禁怦然心動,壓低了聲音問:「能弄到手嗎?」


蔡侯慫恿說:「以大王的威德,太容易了。」


息侯「借刀殺人」 ,整治了蔡侯,如今,蔡侯如法炮製了。


次日,楚王熊貲率領大軍視察息國,將息侯捆綁起來,向他索要小媯氏。息侯終於嘗到了他自己種下的苦果。

小媯氏在後宮,聞聽驚變,倉皇奔入花園,準備投井自殺。


楚將斗丹攔住了小媯氏,勸她道:「小夫人不想救息侯的命了難道?」


經過了一番痛苦的思想鬥爭,小媯氏決定忍辱偷生。


楚王得到了小媯氏,憐香惜玉,好言撫慰,微睇綿藐,顛倒衣裳,色授魂與,心愉意悅。即于軍中立小媯氏為夫人,因為她太美了,面如桃花,嬌艷欲滴,封作「桃花王妃」 。


息侯呢,被楚王帶在軍中,說:「跟我回楚,給你安排一份工作。」


《左傳·哀公十七年》記載,楚巴大軍在對新近政府的幾個國家進行短期軍管之後,要撤離時,楚王和巴子實施了一個劃時代的偉大決策「實縣申息」——將申國和息國設置為自家的兩個縣。


他們打破了中國社會已使用三百五十多年的世襲分封制,改分封式的間接管理為直轄式的統治管理,並且第一次大膽使用國王以外的外姓人士管理原諸侯方國之地,使其實現在大國卵翼下的自治。


而且,敢於第一個吃螃蟹,吃番茄,


大膽任用申國的俘虜彭仲爽,讓他擔任申縣的令尹,叫做申公,管理地方。其後,申公屢次易人易姓。


049

楚王和巴子的本意是實施「申人治申」和「息人治息」的政策,卻無意中在大中華歷史上開創了設立縣治的先河。


任見先生曰:此舉也是漢文中「縣」字來歷的一個證據——「縣」者「懸」也,遠遠地「懸」在主權區域之外的行政區劃。


設縣之後,土地佔有形式,賦稅制度都發生了變化,楚王可以直接從縣邑徵集賦稅了。


關於賦稅這事,巴子並不奢望分到多少,因為巴國有龐大的食鹽工業和食鹽商業,比只有苞茅葉子的楚國富裕多了。


巴國和楚國巡戰一圈之後,一邊按照方國軍事行動結束的慣例,派人向周天子彙報戰況,請求表彰和獎賞,一邊撤軍。


楚王熊貲回國後,安排息侯做了宗廟的門衛。


小媯氏在楚宮中,備受寵愛,三年時光,一晃過去,為熊貲生下了兩個兒子,但卻始終不發一言。


熊貲十分納悶,一定要小媯氏說出話來:「你在楚宮已有三年,還為我生下了兩個兒子,為何對我難開一言?」


小媯氏萬般無奈,才淚流滿面地說道:「我一介女子,服侍了兩個男人,不能守節,還有什麼臉面說話呢?」


轉瞬間,秋風送爽,葉落草黃,楚王興高采烈地出城打獵,預計兩三天後才能回宮。

小媯氏趁此機會,悄悄地跑到楚王宗廟私會前夫。


前息侯與小媯氏見面,恍同隔世。


小媯氏一邊哭一邊訴說:「我在楚宮,忍辱偷生,以前是為了保全大王性命,後來是想見大王一面。如今心愿已了,死也瞑目。」


前息侯心碎腸斷,安慰小媯氏說:「蒼天可憐我們,這不是有了重聚之日嘛。我每天忍辱在這廟門口上班,就是在等待團圓的機會啊。」


小媯氏認為,見過面了,與其痛苦地苟活,不如悲壯地一了百了,於是奮力朝牆上撞去。息侯阻攔不及,小媯氏已玉殞香消。


息侯大慟不已,萬念俱灰,活著還有什麼意思呢,為報答小媯氏的深情,也撞死在牆下。


楚王熊貲打獵回來,聽說一對有情人的結局,黯然神傷。


這個熊貲是性情中人,也愛小媯氏的純情,便以諸侯之禮將息侯與小媯氏合葬在漢陽城外的桃花山上。


(待續)

作者簡介:任見,著有《封建西歐》(2卷)《見識法國大GM》《總統西歐》《重新認識十字軍》《中國宮城建築文化論析》《巫文化詮講錄》《三代演義》(4卷)《浪漫國度》(6卷)《帝都傳奇》(10卷)《劉禹錫傳》《白居易傳》《劉秀傳》《曹操傳》《中原移民史話》《絲路密碼》(2卷)等約803000余萬字,在美、德等媒體開設過文化專欄,曾有院線公映電影及供央視電視劇,另有大量書畫、雕塑、建築、攝影評論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任見文學藝術館 的精彩文章:

TAG:任見文學藝術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