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王玉貴:改革開放以來黨的人才觀的演進及啟示

王玉貴:改革開放以來黨的人才觀的演進及啟示

中國共產黨繼承中華民族重視人才的優良傳統,在近百年的革命、建設和改革進程中,始終高度重視人才工作。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進入21世紀後,我們黨更加重視人才工作,提出並實施了「人才強國戰略」。2002年5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2002—2005年全國人才隊伍建設規劃綱要》。2003年1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召開中國共產黨和新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全國人才工作會議,通過了《關於進一步加強人才工作的決定》。2010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2016年3月,中共中央又下發《關於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不僅如此,中共中央組織部、國家教育部、科技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等還先後制定並實施了「跨世紀/新世紀優秀人才培養計劃」「百千萬人才工程」「長江學者獎勵計劃」「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以及高等教育中的「985」「211」「雙一流」等一系列建設工程。在開展人才工作的過程中,黨的人才觀也在不斷與時俱進。

首先,對人才重要性的認識逐漸深化。早在改革開放醞釀過程中,鄧小平同志就明確提出要「尊重知識,尊重人才」。此後,他又多次指出:「改革經濟體制,最重要的、我最關心的,是人才。改革科技體制,我最關心的,還是人才。」「一個人才可以頂很大的事,沒有人才什麼事情也搞不好。」江澤民同志也一再指出:「在社會的各種資源中,人才是最寶貴最重要的資源。」「實施科教興國戰略,關鍵是人才。」他強調,各級領導幹部「要確立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思想」。胡錦濤同志進一步指出:「在知識創新、科技創新、產業創新不斷加速的時代條件下,人才資源已成為最重要的戰略資源,綜合國力競爭說到底就是人才競爭。」「人才問題是關係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關鍵問題。」習近平同志多次強調:「人才是事業發展最寶貴的財富,人才資源是黨執政興國的根本性資源」,「人才就是未來」。由此可見,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對人才重要性的認識是一以貫之的,並隨著實踐的發展而不斷深化。

其次,從高度重視開拓創新型人才的發現和使用到提出培養複合型人才的主張。由於改革開放事業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一項前無古人的歷史偉業,因此在改革開放啟動後,除設計了「先易後難」、穩步推進的基本路徑外,鄧小平同志還十分重視對勇於改革的開拓創新型人才的發現、培養和使用。他要求先行開放的地區領導人敢於探索,勇於創新,「殺出一條血路來」,並強調「改革開放膽子要大一些,敢於試驗」。此後,一方面,隨著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的不斷深入,「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深化改革的難度更大,因此黨中央一再要求重視創新型人才的發現和培養。比如,江澤民同志曾多次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胡錦濤同志提出了「建設創新型國家」的目標和任務;習近平同志作出了「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的重要論斷。這都充分說明了開拓、創新的重要性,而要成功開拓、創新的決定性因素則在人才。同時,要在全社會積極營造鼓勵大膽創新、勇於創新、包容創新的良好氛圍,既要重視成功,更要寬容失敗。另一方面,伴隨全國人才總量的快速增加,黨對人才質量的要求也逐步提高,對複合型人才的需求顯得尤為迫切。對此,胡錦濤同志曾提出,要儘快「打造一批複合型、高層次、通曉國際規則的適應對外開放的人才」;習近平同志也多次強調,「黨政領導幹部都應該成為複合型幹部」。

再次,對人才內涵和類型的認識不斷豐富。改革開放之初,更多的是強調黨政人才的重要性。例如,鄧小平同志指出:「現在我們國家面臨的一個嚴重問題,不是四個現代化的路線、方針對不對,而是缺少一大批實現這個路線、方針的人才。」這裡所說的人才,主要就是指黨政人才。而《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提出:要造就宏大的高素質人才隊伍,突出培養創新型科技人才,重視培養領軍人才和複合型人才,大力開發經濟社會發展重點領域急需緊缺專門人才,統籌抓好黨政人才、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高技能人才、農村實用人才以及社會工作人才等人才隊伍建設。同時,強調「人人都可成才」、開發利用國內國際兩種人才資源尤其是積極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可以預見,隨著實踐的發展,黨對人才內涵和類型的認識必將更加深化。

最後,對人才政治素質的要求日益提高。改革開放以來,在國內外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一些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的貪腐之風有所滋生和蔓延,為此我們黨逐步提出了「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人才標準。鄧小平和江澤民同志曾一再指出,對領導幹部的選拔必須重視道德作風建設,強調要堅持「選賢任能」「德才兼備」的選人、用人標準。進入新世紀後,胡錦濤同志明確提出了「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用人標準,堅持「把品德、知識、能力、業績作為衡量人才的主要標準,不唯學歷,不唯職稱,不唯資歷,不唯身份」。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黨的建設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對此作了具體說明:「選拔任用幹部既要看才、更要看德」,要「把幹部的德放在首要位置」,「注重從履行崗位職責、完成急難險重任務、關鍵時刻表現、對待個人名利等方面考察幹部的德」。這就具體闡明了「德」的基本要求和內容,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和現實針對性,是我們黨的人才觀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重要發展。習近平同志更是重視保持反腐的高壓態勢,並再三強調要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用人標準。

在上述人才觀的指導下,我國逐步由人口大國向人才大國、人才強國轉變。2017年,全國各類高等教育在學總規模達到3779萬人,各級領導幹部中受過高等教育的比例越來越高。黨的十九屆中央委員會成員中具有大學以上學歷的佔98.1%,有高級專業技術職務的佔43.9%,兩院院士25名,初步實現了當年毛澤東同志提出的建立「科學中央委員會」的設想。總結改革開放以來黨的人才觀的演變歷程,可以得出以下四點啟示。

第一,堅持實踐出真知的人才成長基本規律。黨的領導人曾一再指出,要「注重在改革和建設的實踐中考察和識別幹部,把那些德才兼備、實績突出和群眾公認的人及時選拔到領導崗位上來」,要堅持以國家發展需要和社會需求為人才培養和開發的導向。這是由人才成長的基本途徑和重要價值所決定的。當然,重視實踐在人才成長中的重要性,並不是否定基礎性教育以及基礎科學研究在人才成長中的重要性,反而是要加強基礎性研究、戰略性研究和預測性研究人才的培養,為未來的實踐指明發展的方向。在對人才的考核上,要「克服考核過於頻繁、過度量化的傾向」。

第二,不斷完善與人才工作有關的法律、制度建設,「用法制保障人才」。一是杜絕人才工作中的隨意行為,使一些行之有效的成功做法能在保持連續性中不斷完善。二是在對違反人才工作法規的瀆職、犯罪行為進行查處時,切實做到有法可依。三是可以據此對現有人才隊伍中的「害群之馬」進行及時處理。當前及今後一個時期,尤其需要加大對學術造假和浮誇等學術不端行為、科研人員違法犯罪行為的查處力度,規範科研成果的審核和發布辦法。

第三,高度重視對青年人才的培養,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永續發展的重要保證。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同志指出:「實現幹部隊伍的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是革命和建設的戰略需要」,而「最大的問題,也是最難、最迫切的問題,是選好接班人」。江澤民同志也強調:「我們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正在不斷向前發展,繼續促進幹部隊伍和各種專業人才隊伍的年輕化十分重要。」胡錦濤同志則提出「要抓緊培養造就青年人才特別是青年英才」,並將其作為「一項重要戰略任務」來對待。習近平同志進一步指出:「青年是社會上最富活力、最具創造性的群體」,各級黨政領導都要「努力為廣大青少年成長成才創造良好環境」。

第四,必須堅持黨管人才的基本原則。黨管人才主要是「管宏觀、管政策、管協調、管服務」,各級領導幹部應當樹立強烈的人才意識,以寬廣胸懷、民主作風、科學方法發現、培養、團結、用好、服務人才,主動同人才交朋友,尊重人才的特殊稟賦和個性,形成一個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的良好局面。

(作者系蘇州大學歷史學系教授、江蘇省社會史學會副會長)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責任編輯:劉星 排版編輯:劉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打造新型社科研究合作機制
良渚:東亞最早的國家社會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