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學人說:只要經濟發展了,性別不平等就會消失嗎?

學人說:只要經濟發展了,性別不平等就會消失嗎?

來源:《延禧攻略》

撰文:周羿

責編:靳永愛

1 銀幕上:從性別平等到不平等的題材

前些天在超市排隊付款時,身前有兩個小學生一直在熱烈地討論《延禧攻略》劇情。這令我不禁回想那些在我的童年時代曾熱播過的電視劇。其中一部讓我印象很深刻,名叫《女人不是月亮》。與時下正紅的描繪若干嬪妃為了爭搶同一個男人的寵愛而爾虞我詐的宮斗劇不同,《女人不是月亮》講訴的是一個農村女性如何靠自身努力去一步步實現其職業理想的故事。

我至今還記得這部首映於1993年的電視劇的大結局:當女主角扣兒得知其男友在背地裡暗箱操作模特大賽、幫助她得獎,她便選擇離開了他,去另一個城市發展。

《女人不是月亮》主題曲里的幾句歌詞,我至今仍能哼出——

女人不是天上那輪月

女人不是瓶里那束花

女人不是籠中那隻鳥

女人不是牆頭掛的畫

在人均GDP相較25年前增長了近20倍的今天,銀屏上走紅的再也不是《女人不是月亮》和《外來妹》這類講述女性追求自我解放的題材。這讓我忽然感到一絲困惑:經濟發展真的會讓女性更獨立、更自由嗎?當然,時下正紅的一些劇集也在講述大女主的故事,但若細究其情節,會發現女主角的命運發展沒有擺脫對於男性的傳統依賴。


2 現實中:經濟發展與性別平等的相互作用

現有大多數實證研究表明,經濟發展能讓女性更平等地獲得人力資本,能讓女性更多參與到家庭、社區乃至政府的決策過程中。經濟發展促進性別平等的機制還比較複雜,我之後會在另一篇文章里詳細地給大家介紹。簡單地說,至少有以下幾個方面的主要影響渠道:

1

首先,經濟發展會改變一國的產業結構,提供越來越多主要依賴腦力而非體力的工作職位;

2

其次,經濟發展會降低生育率,並會促進家用電器的普及,把女性從繁瑣耗時的家務活中解放出來;

3

最後,經濟發展還會改變女性的自我意識和整個社會對於性別角色的認知。

另一方面,性別平等對經濟發展也有正向的促進作用。在一個性別極不平等的社會中,女性或許會因不能獲得公平的教育和就業機會,而不能從事最能發揮其天賦的工作。按照經濟學理論,這種「天賦錯配」將降低經濟效率,進而阻礙經濟增長。這意味著,經濟體可能會陷入到這樣的「貧困陷阱」中去:性別不平等阻礙了經濟增長,經濟停滯又讓女性地位難以得到改善,於是性別不平等繼續阻礙經濟增長。在這種時候,政府需要採取行動去減少「天賦錯配」,讓社會進入到經濟發展和性別平等相互促進的良性循壞中去。


3 經濟發展與性別不平等:跨國比較

經濟發展能在多大程度上減少性別不平等,這不僅是學者們關心的研究話題,也是政府制定公共政策時要加以考量的前提。比方說,如果性別不平等會隨著經濟發展而逐漸變弱乃至徹底消亡,那麼政府只需將其注意力集中在發展經濟上。待到收入水平提高了,性別不平等就會像那照到了陽光的晨霧,自然而然地消解。

事實上,有些人用這一觀念去勸誡那些認為政府應當對性別不平等採取更多行動的人,「再耐心點,等有一天經濟發展起來了,都會變好的」。但是,這個觀念正確嗎?

是否只要讓這種良性循環開始運轉,所有性別不平等問題就會被一勞永逸地解決掉嗎?還是說,經濟發展隻影響一些特定維度上的性別不平等,但在其他一些維度上,是文化和觀念這些非經濟因素仍在主導呢?美國西北大學經濟學教授 Seema Jayachandran 在2015年的一篇綜述文章用跨國數據展示了人均GDP與不同維度的性別平等之間的相關性。雖然這些統計上的相關性並不等於因果效應,但仍在一定程度上能幫助我們理解經濟發展的作用。

第一張圖展示的是各國人均GDP和男女高等院校入學率比值之間的關係(紅圈為中國、印度,橙圈和黃圈分別為美洲和歐洲國家,綠圈為中東、北非國家,藍圈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國家)。

總的來說,高收入國家的比值明顯要比低收入國家的要小。特別是,在人均GDP高於10000美金後,這一比值的下降趨勢放緩並總體上小於1。也就是說,隨著人均GDP增加,女性讀大學的概率將逐漸趕上男性,在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後甚至還會超過男性。至於為什麼在中高收入國家女性大學入學率會普遍要更高,這是另一個有趣的研究話題,在此就不展開論述了。

女性的預期壽命天然地要比男性更長。但如上圖所示,這種優勢在低收入國家比在高收入國家要弱。這一負相關趨勢主要是由圖中左側的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驅動的。在這些國家中,HIV和艾滋病是年輕人的重要死因之一,且其對於女性預期壽命的負面影響要明顯更甚。值得注意的是,代表中國的紅色圓圈位於擬合直線的上方。這即是說,相較於收入相似的其他國家,中國女性在預期壽命上的優勢更小。這部分地與中國社會中的「重男輕女」習俗有關,女孩在嬰幼年獲得的營養和醫療要少於男孩。比如就有研究發現,與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相反,中國5歲以下女童的死亡率是高於同齡男童的。

Seema Jayachandran 教授的研究沒有發現男女勞動參與率的比值與經濟發展水平有明顯的線性關聯。哈佛大學 Claudia Goldin 的研究發現,這兩者之間存在某種程度上的U型關係:隨著經濟發展,女性的勞動參與率是先下降後上升的。理論上講,經濟發展對於勞動參與率的影響要較之其對於教育的影響更為複雜。經濟發展會給家庭同時帶來收入效應和替代效應。從收入效應的層面上講,經濟發展提高了整體工資水平,使得只要丈夫一方去工作即可養活家庭。從替代效應的層面上講,經濟發展更多地提高了女性的人力資本,使得妻子去參與就業的經濟回報也相對上升了。


4 改變性別不平等,只發展經濟就夠了嗎?

回到我們文章最初的問題——只要經濟發展了,性別不平等就會消失嗎?跨國比較的結果給出一個略帶悲觀傾向的答案。

一方面,性別不平等包含很多維度,經濟發展或許只在某些特定維度上會有比較明顯的影響。在教育方面,相比高收入國家,低收入國家存在更嚴重的性別不平等。但在勞動參與率方面,低收入國家和高收入國家並沒有明顯差別。

另一方面,即使是發展水平相近的兩個國家,在性別不平等指標上也可能存在明顯差別,這在預期壽命比值那張圖上表現得尤為突出。

在某些特定的社會情境下,經濟發展甚至還會加劇性別不平等。比如,賓大社會學家 Emily Hannum 就發現,在中國改革開放的初期,性別平等的進程不僅沒有加速,反而是暫時減緩了。這聽起來像是一個和常識相悖的怪論。但試想如下情境:當改革提高了子女教育的經濟回報但家庭的財富還比較有限,有的父母可能就會讓女兒早些離開學校去掙錢,以支持她的兄弟獲得更多的教育。在那些有很強「養兒防老」文化傳統的社區里,這種讓女兒做出犧牲的行為通常會被認為是合理的。

綜上所述,只從經濟發展的角度去解釋性別不平等的變遷和提供政策建議,是遠遠不夠的。經濟發展會改變家庭財富、改變工資水平和改變女性人力資本的回報率。「理性人」假設告訴我們,家庭的行為會因這些變化而發生調整。但是,許多在短期內很難有大變化的因素,諸如制度、文化和社會規範,仍在決定女性的地位和機會上扮演著重要角色。所以,在理解性別不平等時,研究者不可忽視每個社會所獨有的文化特徵。類似地,在應對性別不平等時,決策者也不能期待 「一勞永逸」的政策工具。

來源:pexels.com

參考文獻:

Duflo, Esther. "Women empowerment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50, no. 4 (2012): 1051-79.

Goldin, Claudia. 「The U-shaped female labor force function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history.」 NBER working paper No. w4707, (1996).

Hannum, Emily. "Market transition, educational disparities, and family strategies in rural China: New evidence on gender stratification and development." Demography 42, no. 2 (2005): 275-299.

Hsieh, Chang-Tai, Erik Hurst, Charles I. Jones, and Peter J. Klenow. "The allocation of talent and US economic growth." NBER working paper No. w18693 (2013).

Jayachandran, Seema. "The roots of gender inequalit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Annual Review of Economics 7, no. 1 (2015): 63-88.

Sawyer, Cheryl Chriss. "Child mortality estimation: estimating sex differences in childhood mortality since the 1970s." PLoS Medicine 9, no. 8 (2012): e1001287.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識分子 的精彩文章:

科學FM:肥胖可影響記憶和學習;人類最古老抽象畫現身南非
中科院魏志義詳解: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是怎樣的一項發現?

TAG:知識分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