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這句人盡皆知的俗語,原來是魯迅寫的一首詩,漲知識了

這句人盡皆知的俗語,原來是魯迅寫的一首詩,漲知識了

魯迅詩《題三義塔》有句:「 度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在日常生活中,人們也經常引用這句詩,其意思就是要化解親人、同事、朋友之間出現的各種矛盾或分歧,相逢一笑泯恩仇,求得互相諒解,達到互相團結。

至於魯迅先生的《題三義塔》七律,原是給日本友人西村真琴博士的贈答詩。

題三義塔

近代:魯迅

三義塔者,中國上海閘北三義里遺鳩埋骨之塔也,在日本,農人共建。

奔霆飛熛殲人子,敗井頹垣剩餓鳩。

偶值大心離火宅,終遺高塔念瀛洲。

精禽夢覺仍銜石,鬥士誠堅共抗流。

度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西村博士於上海戰後得喪家之鳩,持歸養之,初亦相安,而終化去。建塔以藏,且征題詠,率成一律,聊答遐情云爾。

據專家考證,西村真琴博士於1932年「1·28」戰後在上海閘北區三義里救出一隻鴿子,帶回日本飼養。故原詩中有「敗井頹垣乘餓鳩」之句。

後來這隻鴿子到日本後死了,西村博士便和一些日本農民朋友共建了一座塔,即墳冢,向魯迅徵集題詠。故魯迅答詩句中有「終遺高塔念瀛洲」句,題名為「三義塔」。

魯迅先生贈答詩最後兩句的意思是:經過戰禍的劫難和折磨,最終必將實現和平,到那時中日兩國人民定能如兄弟般地和眭相處,待相逢時歡然一笑,泯滅那昔日的恩仇。魯迅先生雖然在1936年10月就逝世了,迄今已70多年了,他期望中日兩國人民如兄弟般的友好,無疑是善良的,也是十分有遠見的,又是十分有原則的。要能「泯滅仇恨」必須是以「鬥士誠堅共抗流」,也就是說要經過鬥爭的,是應以正視歷史、明辨是非為前提的。倘著入侵者不肯改弦更張,不能正視歷史,也就不可能「泯滅仇恨」,也就意味著「劫波未盡」。

「相逢一笑泯恩仇」是寬容的最高境界。事實上這一美德做得到的人並不多,即使如此,我們也不應放棄這種追求,因為忘卻別人的過失,以寬容的心態對人、以寬闊胸懷回報社會,是一種利人利已、有益社會的良循環。屠格涅夫曾說:「生活過,而不會寬容別人的人,是不配受到別人的寬容的。」所以,當你寬容了別人,在自己有過失或錯誤的時候也往往能得到他人的寬容。

人生就是這樣,短短几十年的光陰,我們所得到的,終歸有限,而我們最終要失去的,卻是所有。當我們明白這一點的時候,也許,我們就會深刻體會到「相逢一笑泯恩仇」的真正含義,我們就會明白,真正的放下,其實,就是給自己打開另一扇春暖花開的心靈後花園,裡面,充盈著自己靈魂的芬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詩酒琴棋書畫花 的精彩文章:

這首詞是李煜人生的污點,卻被當作動人的愛情傳奇
趙師秀這首清新至極的小詩,眾說紛紜,究竟是閑愁,還是閑適

TAG:詩酒琴棋書畫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