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結個婚,花了一家30年積蓄:活得越低級,越處處需要儀式感
有些人追求的哪裡是什麼儀式感!是裝,是矯情,是扭曲。
近兩年,儀式感成了個很時髦的詞,甚至被賦予了很多神聖的使命和意義。
情人節,男朋給女朋友買花、說情話、送禮物、吃燭光晚餐,然後再發個朋友圈,成了必修課和最低配置;
上班之前,有事兒沒事兒,領導要召集員工開個晨會,喊口號一陣,說廢話一堆,再浪費時間一大把;
……
本來,幾乎有人的時候,就有了儀式。祭祖祭天、婚喪嫁娶、節日慶祝、宗教儀式……
這沒什麼不好。而且很好。
但當儀式成為一種形式,一種愚昧,一種扭曲,甚至是一種變態的時候,就很不好了。
打個比方,你買部車,而且是好車,要慶祝下,家人朋友聚在一起吃個飯,聊個天,那就不錯。卻偏偏有人幹了蠢事。
就在前幾天,揚州一個人新買了一輛寶馬。車主在車前擺上供品,燒香祈福,燃放鞭炮。結果引燃了引擎蓋,車子被熊熊火焰包圍。47萬的豪車,還沒上牌,就被燒成了一堆廢鐵。
車主想以後要平安出行,逢凶化吉,搞個儀式來避災,結果卻成了招災。這就有些蠢了。
想要一路平安,還得靠自己遵守交通規則、謹慎駕駛。這比燒香磕頭的儀式管用得多。
01
有的儀式是為了炫耀
婚禮,是一種儀式,而且自古就有。
有人說一輩子就這麼一次,絕對不能馬虎。這當然沒錯。
有些婚禮,確實是很美好的儀式。我相信確實會給幸福的婚姻帶來美好的回憶。
我第一次感悟到婚禮的美好,是小時候看《撒哈拉沙漠》,三毛在書中描寫自己的婚禮。
在沙漠上,三毛穿著一身樸素但優雅的細麻布長衣服,帶著草帽,沒有花,別了一把香菜在帽子上。踏著涼鞋,和剛下班的荷西一起,走路到鎮上的法院結婚。
「漫漫的黃沙,無邊而龐大的天空下,只有我們兩個渺小的身影。沙漠,在這個時候真是美極了。」
以慶祝愛的結合為初衷的婚禮,就是如此純粹。
我也曾參加過同學的一場婚禮,在一家小教堂里舉行。莊嚴的教堂里,牧師為新人證婚,唱詩班唱出溫馨的歌,一對璧人共讀誓言,這樣的婚禮,安靜而神聖。
但也見過了很多婚禮,讓我實在是不敢恭維了。
《奇葩說》的臧洪飛曾吐槽:「婚禮,就是一場大型、尷尬、荒謬、自嗨的私人廟會。」一些人辦婚禮,就是為了互相攀比,為了炫耀,為了面子,甚至有人不知道為了什麼,大操大辦,沒有節制。
家住廣西的謝女士表示:「現在的婚禮攀比之風越來越盛。我認識幾個準備結婚的人,竟然在相互比較婚禮時誰家的車隊更長、豪車更多,誰家的鞭炮響數更多、禮花更貴。許多人就算沒錢,借錢也要打腫臉充胖子。」
國慶這幾天,是結婚的高峰期。剛好在前兩天辦完婚禮的丁先生坦言,在黃金周結婚,酒席、花藝、婚車什麼都特別貴。加上女方家庭要求大操大辦,一場婚禮下來,他不僅花光了家裡30年的積蓄,還欠債10萬。
這樣的婚禮,不僅不是婚姻幸福的儀式,還會成為婚姻的障礙。丁先生就感慨,一場婚禮辦下來,除了累,就是覺得壓力大。畢竟背上的債務,都是真金白銀。
婚前風光、婚後辛酸。
不僅攀比、浮誇,很多惡俗在婚禮中也是越演越烈,沒有底線。
深圳伴郎團去接親,用大鐵鎚將新娘家門砸爛,新娘和伴娘團紛紛受傷;陝西一場婚禮中,新郎被婚鬧的人用滅火器噴射,昏厥倒地,一度不省人事;西安一場婚禮,兩名男子在婚車中對伴娘進行脫衣、摸胸,這種伴娘、新娘在婚禮中被猥褻的事情幾乎隨時都在發生……
《中國青年報》曾有一項調查顯示,近8成受訪者認為,如今的婚禮已經變味。
為什麼婚禮越來越失去味道?有近一半的人表示,因為「許多人不了解傳統婚禮儀式及其內涵」。
很多婚禮表面看起來光鮮亮麗,而實則千篇一律。本該莊重的婚禮,卻成了嘈雜晚會,甚至成了惡搞鬧劇,是因為人們只注重婚禮這一儀式,而忽略了婚禮原本的內在意義。
這樣的儀式感,還要它幹嘛?
02
有的儀式是為了掩蓋無知
記得網上有這麼一件舊聞。去年12月,江西一家美容機構進行員工培訓的視頻在網上流傳:多名年輕的女員工們,雙雙面對面跪著,互扇對方耳光,巴掌之聲噼里啪啦。後面背板上還用大字寫著「狼性團隊」。
負責人稱,這是企業「狼性文化」訓練儀式,為了提高團隊凝聚力。有網友犀利地評論,「這是狼被黑得最慘的一次。」
雙膝跪地、互扇耳光,這到底是訓練員工狼性,還是企業泯滅人性?這種美其名曰的訓練儀式,簡直是赤裸裸地侮辱員工的人格。更是侮辱了「狼性文化」四個字。
無獨有偶,吉林一家公司,為「激勵」未完成銷售業績的員工,讓他們當街下跪爬行。南京一家公司,組織新員工訓練,讓他們睡路面、親吻垃圾桶。
負責人都說,希望通過這種儀式感,來達到提高員工素質的目的。
我就不明白了。大家是對「儀式感」有什麼誤解嗎?
恰恰越是不知名的小企業,越喜歡去弄一些奇奇怪怪、亂七八糟的儀式,就好像亂搞儀式,就能馬上提升業績一樣。
平時上下班的路上,我經常看見一家餐飲店的店長,帶著十幾個小工,晨會就做健身操,收工就跳小蘋果。也許店家自以為這是鼓舞士氣,但我看到的是店員個個跳得懶懶散散、無心無力。
這哪裡是儀式,分明是形式而已。
小工們一整天端盤子倒茶水的,都快累死了,按時下班,讓他們回家休息豈不是更實際?
這些企業的行為,完全就是被所謂儀式綁架,不加思考、生搬硬套、背離初衷。
但馬上就有人把這套理論認知引入到了生活中。
《多少家庭,輸在了沒有儀式感》《儀式感,才是生活最好的興奮劑》《儀式感,對一個人來說到底有多重要?》……這些觀點和文章是不是很熟悉?
然而,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03
有的儀式是為了自我欺騙
有的儀式,不必做給別人看。而有的儀式,也不需要做給自己看。
我的合租室友小北,最近在準備考研。她說家裡沒有學習氛圍,一定要去圖書館複習。正好我也想去看雜誌,就跟她一起出發。
到了圖書館,她拉著我要選了最角落的位置,說這裡才不會被打擾。坐好之後,她掏出鉛筆黑筆紅筆,整齊地碼在右手邊;再掏出水杯,放在左手邊;然後拿出教材、真題集和筆記本,放在正中;最後插上耳機,打開「10首最適合安靜學習」的歌單。
她的「學前準備儀式」,放佛在告訴自己,我要開始好好學習啦,我認真起來是很可怕的。
一切準備妥當之後,她就埋頭看書。
15分鐘後,我打算換一本雜誌看。起身時,卻發現她拿著手機在刷淘寶。我很驚訝:「你不是在看書嗎?」她說:「我實在是學不進去了,哎,你幫我看看這條裙子選哪個顏色好?」
我嘆了口氣。你說你這麼努力弄了一大堆,為啥不努力看多10分鐘的書。
生活中,很多人的儀式感,其實和我的室友差不多。完全是做給自己看,欺騙自己玩的。
他們完成某個儀式,只是為了欺騙自己:我很努力了,我很開心了,我很快樂了……
事實上什麼也不是。
這樣「儀式性地努力」,其實是一種自我麻醉和本末倒置。
04
有的儀式是在生搬硬套
我的朋友桃子,曾在網上買了一個很特別的日曆,大致是叫「情侶一起必做的100件小事」,一頁一頁上面寫著「一起吃同一個雪糕」、「一起看日出日落」等。
本是挺浪漫的小玩意,但桃子卻特別死心眼,一定要堅持和男友把日曆上的所有事情都按時完成,才覺得圓滿。甚至有時候男朋友有重要的工作正在加班,她也要逼男朋友和自己完成那些儀式。
沒過幾天,桃子的男友就已叫苦不迭。他非常討厭紋身,可是桃子說要「一起去紋身」;男友鼻炎對狗毛過敏,可是桃子說要「一起去遛狗」。男友極力抗議,說這些事情又無聊又沒有意義。
今年的情人節,桃子原本滿心期待。可是男朋友說公司臨時加班走不開,佳人失約,燭光晚餐泡湯,只有一束玫瑰,還是讓快遞小哥送來的。
為了這兩件事,桃子是又生氣又委屈。大家不都說生活得要有儀式感嗎?愛情得有儀式感嗎?為什麼這個男人這麼不尊重我的儀式感?他是不是一點都不愛我?
這種生搬硬套的儀式感,將本來開心、輕鬆、愉悅的事情,變成了生活的枷鎖,讓人不堪重負。
有些儀式沒能去做,不代表不重視。有些儀式完成了,也不代表生活就沒有遺憾。
叔本華說過,人生兩苦,一是物質匱乏,二是精神空虛。
當一個人感到匱乏和空虛,就會對儀式感有謎一般的執著。他們熱衷於表面的儀式,而忽略了真正要在乎的,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和情感。
05
真正的儀式是發自內心的真誠
曾經聽過這麼一個故事。有一個人在街頭拉小提琴,琴聲悠揚動聽,可是人們行色匆匆,無人駐足欣賞。
過幾天,一個著名的小提琴家在大劇院開演奏會,人們爭相花錢買票,排隊入場欣賞。沒有人知道,演奏廳里的那個小提琴家,就是當天在馬路邊拉琴的人。
可見,大部分人並不是真正欣賞音樂,而是坐在殿堂里的那份崇高的儀式感。
這是一種虛妄。
真正的儀式感,不一定在殿堂之上。不是非要坐在劇院里,才能說自己在欣賞音樂。只要心中有對生活的熱愛和期盼,一張古典樂CD,照樣能聽出動聽的旋律。
儀式感如果只浮於表面,沒有落在心裡,其實只是一種虛榮,甚至是荒誕。
你渴望用儀式獲得別人的讚美,你渴望用儀式麻醉自己,你執念於儀式本身而迷失了自我。
真正的儀式感,是發自內心的一種真誠。
一個虔誠的基督徒飯前禱告,是發自內心對上帝賜予食物的感恩,而不是為了追趕某種時髦。
儀式很重要,它讓我們記住了人生中那些特殊的時刻。但正因為如此,我們應該真誠的去對待,而不是成為我們炫耀、自欺欺人的工具。
心感受你的內心世界吧,那就是生活最好的儀式。
本期編輯 | 蘆薈
圖片來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本文由國館原創,轉載請註明
※毀掉一個年輕最好的辦法,就是向他鼓吹財務自由
※這個日本短片火了:雞湯沒營養,人生沒奇蹟
TAG:國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