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黃地青花為何在各大拍行備受收藏家追捧

黃地青花為何在各大拍行備受收藏家追捧

原標題:黃地青花為何在各大拍行備受收藏家追捧


黃地青花瓷始燒於明代宣德時期,此後歷朝歷代均有燒造。由於黃色為皇家嚴控的壟斷色彩,故而凡以黃為地的陶瓷皆為皇室用器. 黃地青花又稱「青花黃彩」,是明宣德朝新創的一種釉下與釉上彩相結合的品種。黃地青花作為宣窯之代表作,自然頗受珍視,多有燒造。但檢視流傳至今的雍窯黃地青花器,以各式盤類最為多見,琢器立件則甚為珍罕。


其製作方法為在已燒成的青花器上,在白釉處以低溫黃釉填滿,復入彩爐經850℃-900℃低溫烘烤。黃地青花呈現一種素雅華美的效果,是瓷器裝飾品種之一。清《南窯筆記》載曰「宣德有青花填黃地者」即指此工藝。以後明各朝均有燒造,以成化、弘治兩朝燒制量為最大。清代康熙、雍正朝沿襲燒制黃地青花,器形更加豐富,官窯青花器中尤以青花黃彩最為名貴。《匋雅》卷上有評「黃地青花,雍正窯之所重視者,匪獨盤然也,大瓶亦有之。」


黃地青花纏枝蓮紋盤


黃地青花瓷在不同時期亦有它鮮明的時代特徵,如宣德、成化的黃地青花其底部均不施釉,米糊底色宣德深而成化淺;署款都為六字單行青花楷書橫款並書寫於外壁盤沿。弘治時起,底施白釉,雙圈內署六字雙行豎款。清代康熙及其後朝的署款呈多樣化趨勢,篆楷並用是它的特色。在明代黃地青花瓷中,宣德的黃地色深釉厚;成化卻顯釉薄而黃地施釉不勻,因此產生貌似漏釉現象;弘治時其黃色色澤淡雅、嬌嫩,發色純凈.


黃地青花瓷作為皇家專用瓷,在製作成本上要髙於其他瓷,燒造工藝上也比其他瓷的燒成難度大,因而其產量是非常有限的。清代乾隆以後所產的黃地青花瓷,絕大多數黃釉底色黃中偏灰,有的甚至偏白。在整個清朝時期,燒造最好的黃地青花要數雍正朝,儘管如此,它與明代早中期的黃地青花瓷相比卻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黃地青花纏枝花卉龍紋天球瓶


黃地青花在中國陶瓷發展史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經濟、文化、藝術以致思想觀念。作為宮廷用瓷和精美的藝術品,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這與當時制度的完備與技術的成熟有很大關係,作品一直被後人推崇,為青花工藝的典範。歷來是收藏界的寵兒,近年來的市場行情更是屢創新高,天價頻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蹊蹺風雲 的精彩文章:

袁世凱像共和紀念幣 為何能在海外拍賣行屢創新高

TAG:蹊蹺風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