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四處要地關係重大,丟一處就可能會亡國,此朝因此而亡
在中國的漫長封建社會歷史裡,一個王朝的覆滅無非就是兩個原因。一個是自古就有的外部蠻夷不斷騷擾,企圖入主中原,要不然就是這個王朝的君王實在是太昏庸導致黎民苦不堪言,沒轍了,只能逼著他們造反。少數民族的入侵其實也算是比較常見,比如五胡亂華,或者宋朝被成吉思汗他們稱雄於蒙古的蒙古族攻破,還有就是遠在東北一代大金的後代滿族人取代朱家的大明建立大清。
甭管是少數民族的原因還是內部起義,都是屬於暴力的爭奪政權。既然是暴力奪權,肯定要動兵,而動兵的成敗在於是否能夠搶佔軍事上的要地,只要把持住軍事要地,要想覆滅一個政權,那是輕而易舉的事,就好比擒賊先擒王的道理,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古代少數民族比漢族要勇猛的多,因為他們環境惡劣所以養成的習慣更加剽悍。從戰國的時候趙武靈王學人家胡服騎射就知道少數民族到底有多麼強大了。後來始皇帝又為了防止外族入侵,便大興土木修建長城以御外族,雖然現在秦長城都已經化為齏粉但是這也是對少數民族戰鬥力重視的體現。自古以來,從少數民族入侵的規律上看,他們無外乎也就從此四處進攻,這四處無不是軍事上的險要之地,直扼政權的咽喉。
要說這四處,其實都是在北方,因為古代有威脅性的少數民族也都是徘徊在北方。這四個有倆是在河北分別為宣化和薊縣,剩下的一個是山西產煤的大同,一個是大連那邊的遼東。這四處要地,其實明朝就有人點出來了,這個人就是明朝的大儒王守仁。雖然他是最出名的是他對儒學的理解和他所提倡的心學,但是他早年步入仕途的時候卻是戎馬生涯,帶兵打仗。他當年也是平叛亂的大將,只因仕途不得意而開始潛心學習。在他戎馬一生的經驗來看,總結出了以上四處要地,並斷言說要是丟了就會斷送大明的江山。
事實證明,他說的是對的。早些年,明朝是一直在和他們的老對手蒙古人干仗。蒙古兵也多次集中兵力攻打宣化,薊縣和大同,企圖以這幾個地方為跳板深入中國腹地,達到恢復大元朝的目的。只可惜,在明朝兵的強大阻力下,沒能成功。但是生活在關外的滿族卻從遼東長驅直入,直取中原。比如在十七世紀,清兵再次攻打膠東,一路征戰,殺的是昏天黑地,打的明軍不敢迎戰,只能以明長城作為依靠,鎮守山海關。但是滿族就開始在關外肆意燒殺搶掠為自己籌備軍餉。隨後攻入北京,開國大清。
說起這四處,其實除了遼東以外都是很好把守的。因為這三個都是背靠山脈,可以說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險要,而遼東,面積太廣大,而且還環海,守起來實在是難度太大,所以修建了明長城以加強防守,但是也怪明朝的君主猜忌袁崇煥,以至於清軍攻破山海關,入主中原。


※最神秘的墓穴,不光盜墓賊不能進,普通人進入也會病十年
※反法抗美,越南「軍神」輝煌一戰成軍校教材,最終敗在許世友手中
TAG:渠成談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