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李嘉誠:內心的富貴才是真富貴

李嘉誠:內心的富貴才是真富貴

今年3月,華人商界的傳奇人物、連續20年蟬聯香港首富的李嘉誠,宣布退休了。這位90歲的老人,年少時家道中落、獨自謀生,20歲以後逐步開始自己的事業,最終憑藉一番努力登頂香港首富的寶座。

70多年的商業生涯中,

李嘉誠的事業足跡遍及香港、內地以及歐洲,

歷經多輪投資周期,

對於人生、事業以及時局洞若觀火。

雖歷經多次經濟危機,但沒有一年虧損;

自從1999年被福布斯評為全球華人首富以來,

15年間不管風雲如何變幻始終穩居這一寶座。

這就是李嘉誠。他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人?

成為超人之前的那個人

90歲的李嘉誠,從早年創業至今,一直保持著兩個習慣:一是睡覺之前,一定要看書,非專業書籍,他會抓重點看,如果跟公司的專業有關,就算再難看,他也會把它看完;二是晚飯之後,一定要看十幾二十分鐘的英文電視,不僅要看,還要跟著大聲說,因為「怕落伍」。

這種勤奮和自律,非一般人能比。

熟悉李嘉誠的人都說,他是一個危機感很強的人,他每天90%的時間,都在考慮未來的事情。他總是時刻在內心創造公司的逆境,不停地給自己提問,然後想出解決問題的方式,「等到危機來的時候,他就已經做好了準備」。

一個被廣為傳播的事實是,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而在這之前,李嘉誠已經準確預見,並早已做好了準備,等到危機來臨時,集團不但安然無恙,還從中獲得了擴張的機會。

作為一個商人,李嘉誠對數字尤其敏感。

從20歲起,李嘉誠便熱衷於閱讀其他公司的年報。除了尋找投資機會,也從中學習其他公司會計處理方法的優點和漏弊,以及公司資源的分布。他自稱可以對集團內任何一間公司近年發展的數據,準確地說出其中的百分之九十以上:「看一看便能牢記,是因為我投入。」

每天早晨,李嘉誠都能在辦公桌上收到一份當日的全球新聞列表。這份新聞列表並非摘要,而是一個又一個的新聞標題,多來自《華爾街日報》、《經濟學人》、《金融時報》等全球知名媒體。李嘉誠會先瀏覽,然後選擇其中想看的文章,讓人翻譯出來細讀。

李嘉誠的這個習慣堅持了十餘年,並因此而專門設立了一個四人小組,負責這項工作。而他之所以看標題,不看摘要,是不想被別人誤導。

「他並不是一個生活在象牙塔中的人,相反,他對潮流的把握遠超很多年輕人。」李嘉誠旗下公司無數,連很多下屬都數不清,直接向他彙報的,就有200人左右。每個月,李嘉誠都會跟海外管理層進行會議,每年會「出外巡檢」三四次。

如果李嘉誠是個停滯的人,就不可能有今日之成就。外人都將他看成超人,而他自己,則始終將自己看著是變成超人之前的那個人」。

與自己相處

他幾乎從不生氣,見到所有人,都是一副標準的笑臉.

在生活中,李嘉誠時常表現出單純快樂的一面。走在香港的大街上,他就變成了一個念舊好玩的老頭,總是和身邊的人說,這裡原來是啥樣的。

李嘉誠還每周為兒孫們親任導師,自己準備課程、案例。3年來,他給孫輩們上的課,既有道德討論,也有文化批評、世界經濟。孫子、孫女年紀都很小,要演繹生動,難度很高,但他卻樂此不疲。

為了告訴兒孫們風險是怎麼回事,李嘉誠甚至還專門花了8000美元,去印出了四張AIG股票。他把這張股票裱起來,標註了這個世界上最大的保險公司在金融危機中破產的故事,並且寫上「以此為鑒,可惕未來」。有趣的是,這時候他的孫兒們還不過幾歲。

李嘉誠正是這樣一個感情很豐富的人。

但他與眾不同之處在於,懂得控制自己的情感。

1996年,李嘉誠的長子李澤鉅被世紀大盜張子強綁架,對方單槍匹馬到李嘉誠家中,開口就要20億,他當場同意,但表示「現金只有10億,如果你要,我可以到銀行給你提取」。

李嘉誠的鎮靜,連張子強都很意外,問他:你為何這麼冷靜?

李嘉誠回答道:因為這次是我錯了,我們在香港知名度這麼高,但是一點防備都沒有,比如我去打球,早上五點多自己開車去新界,在路上,幾部車就可以把我圍下來,而我竟然一點防備都沒有,我要仔細檢討一下。

李嘉誠勸告張子強:你拿了這麼多錢,下輩子也夠花了,趁現在遠走高飛,洗心革面,做個好人;如果再弄錯的時候,就沒有人可以再幫到你了。

有趣的是,後來張子強又打來電話,李嘉誠說,你搞什麼鬼,怎麼還有電話?張子強在電話中說,李先生,我自己好賭,錢輸光了,你教教我,還有什麼是可以保險投資的?

李嘉誠答道:

我只能教你做好人,但你要我做什麼,我不會了。

你只有一條大路,遠走高飛,

不然,你的下場將是很可悲的。

李嘉誠的冷靜令人意外。而他的冷靜,與他少年的成長經歷密不可分。

從寄人籬下的少年到推銷員

1928年,李嘉誠出生於廣東潮州北門街麵線巷的一個家庭。他的父親李雲經是當地一所小學的校長。李嘉誠5歲的時候,其在父親的引導下,祭拜孔子儒學,進入觀海寺小學念書。

如果當年沒有日本的侵華戰爭,或許李嘉誠會在家鄉讀書識字,像他的伯父們一樣出國留學或者成為廣東當地的一位出色的企業家,抑或是一個默默無聞的普通人。但是1937年日本侵華戰爭全面爆發之後,李嘉誠和他家人的生命軌跡徹底發生了改變。

1938年日軍轟炸了潮州。為了避難,次年,剛剛讀初中的李嘉誠和家人一起輾轉來到香港,寄居在舅父庄靜庵家裡。此時,李雲經從一位受人尊敬的小學校長,變身成為了一名普通的公司職員。其中的落差與辛苦,或許當時年幼的李嘉誠能夠透過父親勞累的背影或者父母間不經意的某次交談中感受得到。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以後,港幣貶值、物價飛漲,李家愈加貧困。李雲經因過度勞累而染上了肺病,並且在1943年冬天病逝。隨後,十幾歲的李嘉誠擔起了家庭的重擔。他先是在舅父的中南鐘錶公司當泡茶掃地的小學徒,後來又做店員,學會了鐘錶裝配修理技術。

或許是不甘於寄人籬下,1947年,李嘉誠離開舅父的鐘錶行,去做五金廠的推銷員,由於成績突出,在20歲就升任塑料花廠的總經理。

從小學徒到鐘錶工人再到推銷員,可能恰是這些經歷讓李嘉誠在少年時就逐漸懂得洞察世事和人性,以至於形成後來圓融周到的性格,能夠「讓每個人都覺得舒服」。

一位採訪過李嘉誠的記者寫道:李嘉誠的心胸之大——收購和記黃埔此等之事一直秘不外宣,甚至自己的老婆也不知道,一切都自己心算——是撐出來的:喪父、養家、肺病、貧窮……當一個人在自己15歲左右經歷這一切挑戰而沒有被打垮,他就沒有什麼是不能承受的了。

一次,有記者問他:現在很多年輕人說為什麼我的父親不是李嘉誠?

李嘉誠的回答是:

以前我爸爸是小學校長,

當時校長的收入是不錯的。

但日本人一轟炸,我什麼都沒有了,

來香港12歲就要做工。

後來我一個人要負擔六個人,

分擔媽媽的煩惱。

靠自己難道就不行?

孤獨是他最自然的常態

雖為華人首富,但李嘉誠卻過著清教徒般的生活。

李嘉誠鼻樑上的黑框眼鏡,打從1972年長江實業上市記者會開始,就再也沒有變過。手上的手錶,也總是同一塊,直到最近在一次旅行中看到一款西鐵城的太陽能手錶,他非常喜歡,才很大方地跟售貨員說:「你不用給我打折啦。」這款手錶的售價是3000港幣。

李嘉誠的辦公桌上,只有一沓很小的便箋紙,兩支筆,一副放大鏡,李嘉誠每周在這裡工作五天半。

辦公桌的對面,是黑色的沙發和茶几。沒有靠墊,沒有煙灰缸,也沒有潮州人最喜歡的功夫茶具,只是孤零零地擺著一個裝飾盒。

而辦公室最惹眼的,是清代儒將左宗棠題於江蘇無錫梅園的詩句:「發上等願,結中等緣,享下等福;擇高處立,尋平處住,向寬處行。」

這24個字,凝聚著深刻的人生哲理,而李嘉誠則將其視為自己的人生信條。

回憶早年的苦學生涯,李嘉誠說,別人是自學,我是『搶學問』,搶時間自學。一本舊《辭海》,一本老師版的教科書,自己自修。」

這是一個孤獨之旅,命運剝奪他的,要靠自己搶回來。沒有學歷、人脈、資金,想出人頭地,自學是他唯一武器。

李嘉誠自律驚人,除了《三國志》與《水滸傳》,他不看小說,不看「沒有用」的書。撿起教科書,他時而扮演學生,時而扮演老師,摸索教學和出題的邏輯,尋找每個篇章的關鍵詞句,模擬師生對話,自問自答。

內心的富貴才是真富貴

為彌補自己少年失學的痛和父親因病去世的無奈,李嘉誠將基金會捐獻的方向主要放在兩方面:教育和醫療。

「我對賺錢的重視程度不及捐錢。」李嘉誠曾說。

1980年起,李嘉誠決定設立個人基金會,

希望「在我離開這個世界後做的事,

一定要比我在世時做的只多不少」。

而在更早些時候,他們就已經捐獻巨資。

2007年5月,

《時代》雜誌公布「最有影響力的慈善家」,

李嘉誠名列其中,與比爾·蓋茨齊名。

然而,外界很少知道的是,李嘉誠做出這一決定,也經歷了一個曲折的心路歷程。金錢,也曾經對他充滿誘惑。

1956年,28歲的李嘉誠已躋身百萬富豪之列。那時候的李嘉誠,體會到物質享受的樂趣,西裝來自裁縫名家之手,手戴百達翡麗高級腕錶,開名車,甚至擁有遊艇。李嘉誠也開始嘗試上流社會的玩意,玩新型萊卡相機,並在香港列提頓道半山腰買了面積近200平方米的新宅,將母親接來同住。

但是,就在搬進新家的那天晚上,李嘉誠徹夜難眠,第一次認真審視財富,「財富能令一個人內心擁有安全感,但超過某個程度,安全感的需要就不那麼強烈了。」

直到有一天,自己突然想明白了,

可以通過幫助別人,賦予財富新的意義,

李嘉誠突然領悟到:

「內心的富貴才是真富貴」。

也就是從那時開始,李嘉誠開始不斷捐獻,直至1980年,已經52歲的李嘉誠,成立了李嘉誠基金會。

為彌補自己少年失學的痛和父親因病去世的無奈,李嘉誠將基金會捐獻的方向主要放在兩方面:教育和醫療。

38年前,正當中國內地推動改革開放,百廢待舉,海外華僑借到中國大陸投資之際,為反哺鄉梓,亦紛紛投身公益,捐資辦學,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李嘉誠萌生了在家鄉汕頭創辦大學的念頭。

1981年,汕頭大學經國務院批准成立,建設過程歷經十年坎坷,備嘗艱辛。

工地上供電不足,挑燈夜戰要靠煤油燈;不通自來水,就「掘井止渴」;從市區到校區沒有直達公路,泥土路面坎坷不平,除由李嘉誠基金會提供給籌委會辦公室的幾輛麵包車外,風塵僕僕的創業人員只能靠自行車上下班,遇到趟著泥濘路段,把自行車扛在肩膀是家常便飯;整個籌委會只有兩部經常斷線的電話;宿舍里甚至一度要備著獵槍,對付隨時都可能闖進來的野豬和野狗……

兩年後,更壞的消息傳來,受經濟危機影響,長江實業的業績虧損嚴重,外界一度傳言,汕頭大學即將胎死腹中。關鍵時刻,李嘉誠指著自己的辦公大樓說:就算把它賣了,我也要把汕頭大學建起來。

三年後,汕頭大學第一期工程勝利完成,它以高質量和香港速度創造了「全國第一」。

也正是在這一年,香港度過了經濟危機,李嘉誠決心繼續推進汕頭大學加快發展,這一年初夏,小平同志在人民大會堂接見了李嘉誠,並對他愛國愛鄉之舉表達了感謝。

小平同志接見李嘉誠

幾天後,國家教委在廣東召開了工作會議,確定由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南京大學、東南大學、廈門大學、中山醫科大學、中山大學和華南理工學院八所知名高校對口支援汕頭大學。

身為汕大校董會的名譽主席,李嘉誠先生曾說過,「相比生意,我對汕頭大學更用心」,除了連續16年如約出席汕頭大學畢業典禮外,汕大有關的大小事,都在李嘉誠注視的目光下。

在李嘉誠基金會的支持下,汕頭大學校董會制度、校長負責制度、國際交流制度、財務報表公開制度,在國內都開一時風氣之先。正是這樣先進的治理結構和教育理念,讓這座僅有37年歷史的大學,深受社會各界的認可和好評。

李嘉誠曾經探望一個罹患腫瘤的富豪朋友,這位朋友看到他非常高興,雙手拉著他要他坐在床邊,後來朋友睡著了,拉著他的手也沒有放開,他心裡想:「這個朋友很富有,但因為腫瘤而痛楚不已。內地貧窮的癌症病人沒錢治療,生活怎樣過?」於是立即想到開展寧養服務。

至今,寧養計劃已經做了十多年,在內地以及香港已經有了42家寧養院。

李嘉誠在評價自身的人生時說,

「有一些東西不是我想要的,

也不是我主動能選擇的,

這一點很重要。

這就是我的命運,我的人生。

但是我在最艱難的被動選擇里,

選擇了相對較好的結果,

這是我的成功之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紅塵煉心好修行 的精彩文章:

訓練自己,今天比昨天更圓融
有福報的人,心裡藏著善良

TAG:紅塵煉心好修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