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飛蛾撲「燈」背後的秘密

飛蛾撲「燈」背後的秘密

為什麼大量昆蟲會如此心甘情願地上當受騙,不惜冒著死亡的威脅,也要在燈光中翩翩起舞?圖:這種蟹黃水晶蛾(學名:Acraga coa)多生活於中美洲。這種飛蛾會經歷「華麗的變身」:幼蟲時呈半透明,身上有一層保護性粘液;成蟲則色彩鮮艷,長有絨毛。 攝影:MARK MOFFETT, MINDEN PICTURES/NATIONAL GEOGRAPHIC CREATIVE

就像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悲劇故事一樣,燈對於飛蛾來說也是致命誘惑。飛蛾主要在夜間活動,因此月亮的微光漸漸成了它們的嚮導,這種飛行方式被稱為「橫向定位」。圖:鮮綠色藍鼻毛毛蟲(學名:Acharia ophelians)正趴在葉子上。 攝影:DARLYNE A. MURAWSK, NATIONAL GEOGRAPHIC CREATIVE

非洲大月蛾(學名:Argema mimosae)是一種大型蠶蛾。它們沒有口器,因此在短暫的成年生活中,它們只有一個目標:交配。 攝影:JOEL SARTORE, NATIONAL GEOGRAPHIC PHOTO ARK

這隻月形天蠶蛾(學名:Actias luna)正在展示防禦性的眼狀斑點。它們長長的尾部可以迷惑最大的敵人——蝙蝠。 攝影:AMY WHITE & AL PETTEWAY, NATIONAL GEOGRAPHIC CREATIVE

桑蠶正在做繭的早期階段。需要2500到3000個蠶繭,才能做出0.91米的絲織品。 攝影:CARY WOLINSKY, NATIONAL GEOGRAPHIC CREATIVE

烏柏大蠶蛾(學名:Attacus atlas)原產於東南亞、中國南部和印度。它們的翅展達25至30厘米,是一種體型較大的蛾。 攝影:TIM LAMAN, NATIONAL GEOGRAPHIC CREATIVE

羅賓蛾(學名:Hyalophora cecropia)的背後長著釘狀的彩色突起,這些可不是為了好看,而是為了防禦捕食者。 攝影:JOEL SARTORE, NATIONAL GEOGRAPHIC PHOTO ARK

破繭而出後,這隻雌性羅賓蛾正在休息,晾乾翅膀後它就會飛走了。羅賓蛾的翅展最長約15厘米,是北美最大的蛾。 攝影:DARLYNE A. MURAWSKI, NATIONAL GEOGRAPHIC CREATIVE

一隻尺蠖蛾(學名:Macaria occiduuaria)正在俄勒岡州的胡德山國家森林裡翩翩起舞。尺蠖蛾的幼蟲缺少中間一對腹足,爬行時不得不彎腰造橋,因此得名。 攝影:MICHAEL DURHAM, MINDEN PICTURES/NATIONAL GEOGRAPHIC CREATIVE

這隻黃蜂蛾幼蟲在做繭前,設下了幾道障礙,讓虎視眈眈的螞蟻無法靠近。 攝影:MARK MOFFETT, MINDEN PICTURES/NATIONAL GEOGRAPHIC CREATIVE

明尼蘇達州克羅斯湖附近的黃蜂蛾(學名:Ctenucha virginica)。大部分飛蛾都是夜行動物,但黃蜂蛾卻晝夜都會出沒。 攝影:JOEL SARTORE, NATIONAL GEOGRAPHIC PHOTO ARK

這隻毛絨絨的幼蟲看起來非常可愛,但千萬不能撫摸。在這件毛大衣下,是一堆毒刺,會導致劇痛、嘔吐和呼吸困難。 攝影:MARK W. MOFFETT, NATIONAL GEOGRAPHIC CREATIVE

在哥斯大黎加的聖羅薩國家公園,這隻「鬚髮皆張」的天蠶蛾(學名:Automeris metzli)正擺出一幅防禦姿態。 攝影:JOHN CANCALOSI, NATIONAL GEOGRAPHIC CREATIVE

毒蛾幼蟲顏色非常鮮艷。這是一種警告色,對捕食者起到示警作用。一些毒蛾會導致皮疹,另一些吃了會中毒。 攝影:CHRISTIAN ZIEGLER, NATIONAL GEOGRAPHIC CREATIVE

很多飛蛾、幼蟲都有令人炫目的防禦機制,這隻小飛蛾也有自己的辦法:偽裝。 攝影:INGO ARNDT, MINDEN PICTURES/NATIONAL GEOGRAPHIC CREATIVE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家地理中文網 的精彩文章:

十年磨一劍,經典永傳續

TAG:國家地理中文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