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無人化作戰不再是科幻

無人化作戰不再是科幻

引言

隨著世界新軍事革命的蓬勃發展和作戰實踐的強力催化,各型無人平台相繼走出實驗室,脫下科幻外衣,大量進入軍事領域,並在近幾年的武裝衝突與局部戰爭中大顯身手,成為撬動戰爭形態發生革命性變化的重要支點。無人化作戰已經到來,只是其運用形式和功能發揮尚處在較為初級的階段。面對挑戰,如何搶佔先機、贏得主動,已是當前需要重點關注並加以解決的重要課題。

未來已來——直面無人化作戰的強烈衝擊

有學者指出,「在不久的將來,戰場上將會活躍著數不清的無人化兵器,形成真正意義上的『無人軍』,並佔領未來戰爭的制高點」。從貝卡谷地之戰中「猛犬」無人機初露鋒芒誘敵,到海灣戰爭、伊拉克戰爭、阿富汗戰爭中「獵人」「魔爪」各型無人平台批量入列參戰,再到近年敘利亞戰場上「平台」-M和「阿爾戈」武裝突擊無人平台清剿IS據點戰場攻堅,這些作戰實踐無不充分說明,無人化作戰已經步入戰爭舞台。

從弱智能到強智能。無人平台能否主導作戰,關鍵看能不能實現「類腦、仿人、聚智」,也就是像人類那樣具備邏輯思維和決策能力,從以人控為主的弱智能平台躍升為自主行為的強智能系統。從當前來看,自主深度學習與類腦計算技術、自主控制與協同控制技術、腦機介面與控制技術、大數據與雲計算技術等將取得實質性突破,無人平台即將擁有一顆智能「芯」,具備自動規避、自主導航、自主飛行控制、自動敵我識別、智能決策和武器投放控制等多種功能,實現作戰能力質的飛躍。有資料顯示,美軍無人作戰武裝旋翼機(UCAR)已經能夠在無任何監督協助的情況下,對特定戰場空間的敵我意圖進行推理、優選作戰目標,並由個體完成任務規劃,距完全自主的終極目標僅一步之遙。

從「蜂群」到「族群」。「蜂群」戰術強調基於低成本的群體優勢發揮,協同執行攻防任務,以數量優勢壓制敵人。這種戰術創新豐富了飽和式突防、消耗式防禦和掩護式機動等新理論。但是,構成「蜂群」的這些無人平台技術水平大體相當,通信網路標準化程度高,戰術行為統一規範,同構特徵突出,一旦在反制技術上有一點被突破,就可迅速波及所有作戰單元,造成整體毀傷。因此,由多類異構無人平台組成的無人族群作戰正在成為新的研究熱點。未來,基於更高智能水平的無人平台族群作戰,通過多類型無人平台的差異性組合運用,限制敵反制手段的實際效果,整體生存能力更強;由平台自帶智能系統進行自主決策和任務分配,集群中性質、用途各不相同的無人平台合理配置、密切協調配合,形成優勢互補、功能耦合的體系作戰效能,更適應複雜戰場以完成多樣化的作戰任務。

從新質力量到主控戰場。無人平台的出現是推動作戰樣式蛻變發展的催化劑,而要實現戰場無人化,必須與有人作戰平台進行角色轉換,從出其不意的「奇兵」演變為主導戰場的「核心」。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能力的快速提高和戰場上越來越廣泛的運用,無人平台逐步從具有「殺手鐧」意義的新質力量轉變為可以決定作戰勝負的主體力量。以無人機為例,就已經從最初的偵察與通信功能,發展為今天的集戰場監視、目標定位、指揮控制、電子對抗、精確打擊與戰況評估等多種功能於一體。從當前發展趨勢來看,無人平台由伴隨支援到直接參戰、由輔助作戰到主控戰場的趨勢已日漸明晰。

嬗變在變——把准無人化作戰的時代脈動

1917年,世界上第一架無人駕駛遙控飛機的出現,就已經開始孕育無人化作戰的胚胎。經過百年的發展至今,無人化作戰已經快速步入戰場。準確把握這場變革帶來的新變化,是我們無法迴避的必然選擇。

重構智能化無人新體系。新型武器裝備出現之初,通常「擠入」原有力量體系,並在技術創新與實踐催化等因素作用下逐漸佔據主導地位,進而引發力量體系質變。無人平台,已經走過最初的模擬控制與數字控制階段,進入以人工智慧、微電子、自動監控、導航定位和仿生等技術支撐的智能化與類人化階段,對原有作戰力量體系帶來前所未有的衝擊。以高智能化無人作戰系統為主導的作戰力量體系呼之欲出。有資料表明,到2025年,俄軍無人平台裝備將佔整個武器和軍事技術裝備的30%以上;到2030年,美軍地面作戰平台60%將實現無人化。

開闢顛覆傳統的新領域。長期以來,人的生理極限始終是制約作戰時間長短與作戰空間廣延的重要因素。而無人平台的出現及其廣泛運用,使極限突破了傳統的時空概念。從作戰時間看,無人平台沒有工作周期,不會感到疲勞厭煩,能夠持續不間斷地遂行各種作戰任務。就作戰空間講,無人平台不受核生化等惡劣環境影響,還可進入太空、深海、極地等生命禁區,使空間領域極大拓展。國外在研的海底無人潛航器能夠在深海潛伏數年之久,美軍「回聲航行者」水下潛航器可以潛至水下3300米,X-47B無人戰鬥機已能夠自如進入臨近空間。可以說,無人平台的應用正在深刻改變傳統戰場時空認知,人類思維所及領域與無人平台所達地域都可能成為戰場。

拓展作戰目的實現新途徑。嵌入人工智慧技術的無人作戰系統,不但改變了力量體系,而且成為分散式殺傷理論提出和豐富發展的關鍵因素,並將最終創新作戰目的的實現途徑。美軍「SoSITE」計劃提出「在有人和無人平台網路之間分配殺傷鏈,在性能和費用之間取得平衡;使用開放系統架構,在有人和無人平台上快速集成先進任務系統;實現作戰人員管理下的自主,適配分散式的效果;系統多樣性提升與降低脆弱性,提升系統適應性」等關鍵技術指標。可以說,無人化作戰平台的出現,有力推動了有人與無人平台之間的體系兼容,並最終帶來制勝途徑的顛覆性變化。

催生「制智權」爭奪新樣式。當前,人的智能越來越多集成於軟體之中,並嵌入到無人武器系統,使其具有了更高的智慧,成為能夠自主思考、分析判斷、自動發現識別和打擊目標的智能武器。2015年,美國空軍研究實驗室與IBM公司共同研發的低功耗神經形態晶元「TrueNorth」,已經能夠用於深度學習與類腦計算,是實現了智能層次的超級腦。可以預見,隨著技術的飛速發展,過去那種需要人基於不斷變化的戰場態勢進行分析判斷、進而定下決心、組織實施作戰行動的決策過程,可能會隨著內嵌預置智能「晶元」的不斷成熟而淡出戰場。人與人之間激烈的智力對抗,將演化為基於「晶元」的「制智權」爭奪。

衍生非對稱運用新方式。攻防歷來是作戰矛與盾的孿生體,正如坦克的產生會催生反坦克武器的出現,飛機的發明會助推防空武器的問世一樣,無人化作戰與反無人化作戰之間也是如此。當無人化作戰逐漸成為戰場主導時,無論是優勢一方為保持主動,還是劣勢一方為改變被動局面,都會千方百計實施反無人化作戰。無人化作戰與反無人化作戰之間的交鋒將日益激烈,進而催生作戰的非對稱運用新方式。2011年,伊朗「牛刀小試」就輕鬆俘獲了美國RQ-170隱身無人機;而今年1月以來,俄軍在敘利亞戰場上應對無人機攻擊的舉措,更是描繪了無人化作戰與反無人化作戰的基本場景。

階躍要躍——探尋無人化作戰的應對之策

無人化作戰時代已至。面對變革,亦步亦趨、甘於追隨絕非上策。我們必須瞄準打贏未來戰爭,牢牢抓住機遇,緊隨第四次工業革命、第三次人工智慧浪潮,堅持跨越式發展,努力贏得先機。

重視技術研發環境培育。人工智慧技術是未來無人平台的核心支撐,只有在這方面取得技術領先,才有可能在實戰中勝敵一籌。應將人工智慧技術的研發,置於國家和軍事發展的戰略高度,著力加強研究;對有限的人力物力財力進行資源重組,為技術研發提供雄厚物質支撐;加大人工智慧軍民融合力度,形成人工智慧技術開放融合、創新發展的嶄新局面。

構建體系發展標準規範。未來戰爭勝在體系、贏在設計、成在標準。應制定明晰技術標準,儘快實現以標準的手段帶動智能無人作戰系統的蓬勃發展;構建規範戰術標準,為無人化作戰具體行動提供重要指導依據;設計全新交戰標準,建立多層級的交戰規則體系,規範無人平台交戰行為。

建立無人化作戰理論體系。當前,建立無人化作戰理論體系尤為緊迫和必要。應聚焦破解人機結合的無人化作戰方法要領,從理論上解決由「有人為主、無人為輔」向「無人為主、有人為輔」轉變的認知問題;構建基於高度自主可控無人系統運用的理論體系,積極探尋無人化作戰高級階段即智能化無人作戰的制勝機理、特點規律等;前瞻設計作戰概念,以概念創新引領技術研發、體系重構與戰法創新。

夯實人才隊伍基礎支撐。人是戰爭制勝的決定因素。應著力提升無人化作戰隊伍的戰技術素養,形成理論技術雙輪驅動、共同提高的局面;專非結合拓展無人化作戰隊伍的培養渠道,實現依託院校或機構、基地等進行專業化培養與依託科研院所、軍工企業等進行非專業化培養的局面。

探索作戰能力生成模式。無人化作戰能力的生成,必須與裝備和訓練有機結合起來。應聚焦能力生成找准裝備研發需求定位點,將裝備研發融入整個聯合作戰設計的「大棋局」中,統一規劃、科學設計,校準裝備研發的思路和方向;瞄準能力聚放調整軍事訓練著力點,充分利用虛擬現實等技術,依託實驗室進行模擬模擬訓練,使裝備研發和實戰訓練能夠真正聯在一起、融為一體。(閆振生、張學輝)

科普百分百·助力科普中國,讓科學知識在網上和生活中流行起來。溫馨提示:以上為科普百分百網上閱讀所瀏覽內容,轉載分享只為知識傳播和學習宣傳,本文內容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如有意見建議,請私信留言,我們會及時處理。歡迎關注,謝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普百分百 的精彩文章:

及時矯正 避免牙齒「未老先衰」
潛水員對鯊魚施展催眠術 海洋巨獸秒變小乖乖

TAG:科普百分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