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大英博物館裡的中國版畫史

大英博物館裡的中國版畫史

大英博物館裡的中國版畫史

建立於1759年的大英博物館擁有世界上最完整的中國版畫收藏,涵蓋從7世紀晚期至21世紀長達1300年的整個版畫歷史。

一、版畫的發明與佛教的傳播

版畫的先決條件之一就是紙張,公元3世紀左右中國人就已經成功推廣了造紙術,版畫則在公元700年左右發展起來,所以中國是具有最長版畫歷史的國家。

在版畫的發展史中,佛教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有三個原因可以解釋它們之間的關係。第一,作為從印度傳入中國的外來宗教,佛教的經典和形象需要被大量傳播和複製,版畫無疑是一種經濟又高效的方式;第二,佛教相信經文的複製和傳播能夠幫助人們積德行善,逃離無盡的生死輪迴並最終達到涅槃;第三,佛教徒認為抄錯或者畫錯的經文會失去佛佑的效果,所以相較於手抄,版畫是更加安全的傳教方式。

20世紀初在敦煌佛窟發現的一組佛教印刷品很好地勾勒了佛教與版畫之間的關係。在洞窟中共計找到42000幅印刷品、手稿、絹本繪畫和織物,根據斷代最晚的一幅手稿判斷,封洞的時間在11世紀左右。

洞窟被封存的確鑿原因人們不得而知。一種猜想是11世紀喀什葛爾穆斯林對敦煌地區的攻擊不斷增多。1006年信奉佛教的和田地區被信奉穆斯林的突厥人攻佔,這是塔里木盆地伊斯蘭化的開始,伊斯蘭勢力一度向西拓展到敦煌。另一種猜想是魔法概念的影響,佛經中有預言稱佛法的終結將會在11世紀發生。

大英博物館裡的中國版畫史

說法千佛,木版畫,約公元7世紀晚期

1900年,封牆上的裂縫使得道士王圓籙發現了藏經洞。而第一個見到藏經洞真容的外國人是英籍猶太人馬爾克·奧萊爾·斯坦因,1907年他在自己的第二次中亞之旅中路過敦煌。斯坦因與王圓籙商議,要求拿走部分手稿,但補以一定資金幫助他修復和保存洞窟。由於斯坦因南絲綢之路的旅行得到大英博物館和印度政府的資助,所以他的發現都被送去了倫敦,分別收藏在大英博物館、大英圖書館和印度德里的國家博物館。

在斯坦因所得的手稿中就有著名的《金剛經》,這卷製作於公元868年、長9米的經文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它的首卷插畫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的木板版畫。插畫描繪了佛祖在給弟子須菩提說法進行教化,其精緻的雕刻和複雜的結構彰顯了在9世紀,版畫技術已經達到了非常高超的水準。

大英博物館裡的中國版畫史

聖觀自在菩薩,木板拓印,敦煌,公元9世紀敦煌的版畫多為黑白的,只有少數幾幅有著色。有一組《聖觀自在菩薩》的木板拓印,和《金剛經》差不多同時製作,就發現了黑白和著色兩幅版畫,說明兩者是由同一塊木板製成。版畫的上面是圖下面是字,被稱為上圖下文的模式。

二、早期彩色版畫

多版彩印是中國17世紀發展起來的技術,運用這種技術時,每種顏色都要單獨製作一塊木板,一塊一塊印刷在同一張紙上,直到整幅作品完成。

大英博物館裡的中國版畫史

十竹齋書畫譜,彩色版畫,1633

大英博物館藏有目前已知最早、可能也是質量最好的彩色版畫作品——17世紀初南京一位叫胡正言學者發起製作的《十竹齋書畫譜》。其精湛之處可以體現在精確的著色上,作品中竹子的綠色正好貼著黑色的邊線,沒有絲毫重複,色彩漸變十分自然,就像用畫筆刷出來。

大英博物館收藏的最好的一批版畫藏品來自俄國的弗拉基米爾·加利齊納王子(Prince Vladimir Galitzine)。1917年加利齊納家族因俄國革命出逃,1920年代逃至倫敦,王子就在伯克利街開了一家美術館。1930年代包括《十竹齋書畫譜》和其他作品都在這個美術館展出,後來被大英博物館收藏。

同樣有名的還有《芥子園畫譜》,也是由南京的一位私人學者製作的。大英博物館展出的這些版畫藏品都是由原版木板印成的。

大英博物館裡的中國版畫史

芥子園畫譜,彩色版畫,1701

另一組多版彩色版畫來自蘇州丁氏。蘇州是17-18世紀重要的版畫製作中心,質量上乘。丁氏的版畫模仿的是惲壽平的花鳥,通常是成組製作,帶著吉祥安康、富貴長壽的寓意,用來作為禮物贈送給他人。這些版畫最多的時候會用十塊木板來製作一幅畫,難度很高。

大英博物館擁有28幅上述製作精良的版畫作品,它們來自漢斯·斯隆(Sir Hans Sloane)的收藏,是博物館最早收藏的一批中國版畫。作為一名物理學家和植物學家,漢斯的收藏最早是為了自己在植物和昆蟲方面的科學研究,而非藝術上的追求。1753年,漢斯·斯隆去世後,他將自己的礦物、植物、昆蟲、古物、手稿、版畫等收藏都捐獻給了英國政府,他的捐贈成為了現在大英博物館、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和大英圖書館的基礎館藏。我們通過漢斯斯隆去世的年份對他的藏品進行斷年,最晚可以斷代至18世紀前半頁。其他類似版畫作品還收藏於法國巴黎國家圖書館、德國德累斯頓圖書博物館和日本,就我們目前所知,在中國沒有收藏。

三、年畫

年畫也是大英博物館館藏的重要部分,大部分是上世紀80年代徵集的,由著名的法國收藏家的讓· 皮埃爾·杜伯秋(Jean Pierre Dubosc)捐贈。1929-1947年杜伯秋在北京的法國外交部工作,說一口流利的中文。他是中國繪畫和年畫收藏的先鋒,因為當時對年畫的收藏和研究被認定是毫無價值的,而今天各大博物館都收藏有年畫,在學術界對年畫的研究也佔有一席之地。

年畫是色彩明艷的單張畫,大都在新年時張貼,所以叫年畫。

大英博物館裡的中國版畫史

灶君,楊柳青,1873

大英博物館藏有一幅1873年的灶神形象。中國家庭通常會在灶頭上貼灶君,起看護和記錄家庭生活的作用。年末人們會把這幅畫燒掉,這樣灶君就會去見玉皇大帝,彙報這一家這一年的生活。人們相信彙報的好壞會影響來年的生活,所以老百姓會在灶君的嘴上塗上蜂蜜,讓他多說些好話。

其他年畫形象包括門神,門神一般穿著軍服貼在朝外的門板上,保護宅子起到驅邪的作用,褪色的或撕壞的門神形象就被認為不再具有鎮宅作用了,所以人們每年都會換新的門神。

我們可以從風格上判斷年畫的產地。蘇州的桃花塢和北京的楊柳青都是著名的年畫產地。後者色彩艷麗華美。17世紀的時候,楊柳青年畫作坊一年可以生產超過100萬張年畫,雖然他們具有很強的地方特色,但我們很難對其進行確切的斷代。

大英博物館目前藏有最早的一幅年畫是18世紀上半葉產於四川綿竹的一幅門神圖,也是由漢斯·斯隆收藏的。

四、宮廷版畫

清代滿族皇帝為了宣揚政治統治、展現疆域拓展和軍事成功也製作版畫,18世紀隨著西方傳教士在宮廷供職,西方的版畫技術也傳入中國。

其中之一是康熙時期的義大利傳教士馬國賢。儘管銅版印刷很早就在中國被用於紙幣印刷,但馬國賢是第一個把歐洲的銅版印刷術傳到中國的人。1713年康熙皇帝在六十大壽前任命馬國賢製作版畫描繪承德避暑山莊的36景。1724年馬國賢回歐洲時途經倫敦,當年9月24日的《每日郵報》報道說馬國賢和他的中國同伴見到了喬治大帝一世,他們有幸親吻了皇帝的手。馬國賢留在英國的銅版印刷作品現在就藏於大英博物館。

大英博物館裡的中國版畫史

避暑山莊三十六景,馬國賢,宮廷版畫,1711‐1713

乾隆皇帝在1755至1759平定準噶爾部和回部,擴大了滿清的版圖,於是他希望通過銅版印刷來表現自己的勝利。他首先任命下屬製作高4米長8米的絹本繪畫掛在紫光閣,接著又讓傳教士繪製了小尺幅的版本,送到巴黎,由歐洲最著名的雕工尼古拉斯·柯欽(Nicolas Cochin)據此製作銅版畫。最後共16塊銅板和200多幅版畫被送回中國,乾隆帝看到後非常滿意。

大英博物館裡的中國版畫史

乾隆皇帝征戰東突厥,雅克-菲利普樂巴斯,原畫作者郎世寧,蝕刻板畫,1755‐1759

五、現代中國的版畫

20世紀中國是個動蕩的年代,這一點也反映在版畫上。1911年清朝滅亡到1949新中國成立間,既有抗日戰爭還有國共內戰。在這個動蕩時代,現代版畫運動起到了推動時代進步的作用。

大英博物館收藏有一幅版畫描繪了1931年魯迅邀請內山嘉吉來上海進行一場關於版畫的講座,這個事件標誌著現代版畫運動的開始。魯迅本人不是版畫家,但他收藏有比利時麥綏萊勒(Frans Masereel)和德國珂勒惠支(Kaethe Kollwitz)以及蘇聯和日本的版畫家作品,並將其介紹給中國的版畫家。在他的許多文學作品中他大力呼籲政治和社會改革,同時他也認為版畫是一種非常理想的呼籲變革的媒介。當時許多版畫家都參加了左翼運動,其中不少還遭受到國民黨的迫害。

抗日戰爭期間版畫家們面臨著兩個選擇,去大西北的紅軍抗日基地還是留在國民黨控制的地區。共產黨領導下的版畫家被鼓勵運用版畫和剪紙等老百姓熟悉和喜愛的視覺語言進行創作,同時反映共產主義下的美好生活。延安根據地的羅功柳創作於1944年的《新窗花》運用了剪紙的視覺語言,勾勒出一個衛生模範,反映了當時鄉村掃盲教育運動。

大英博物館裡的中國版畫史

新窗花,羅功柳,陝西延安,木刻,1945

國民黨統治地區的版畫藝術家則更多創作反戰題材的作品,也經常實驗不同的藝術手段。一個例子就是荒煙創作於1943年的《末一顆子彈》,頗具戲劇性的畫面展現了中國士兵在抗日戰場上英勇鬥爭的場景。其線條精美有力,是單色版畫的傑作。

大英博物館裡的中國版畫史

爸爸從前線帶回來的玩具,劉崙,1945

另一幅非常感人的作品是1945年劉崙創作的《爸爸從前線帶回來的禮物》,它描繪的是1943年國民軍在湖南的一場勝利。畫面一個從前線歸來的士兵手裡拿著一個穿日本和服的娃娃,妻子抱著的兒子想要拿到這個娃娃,他對這個娃娃代表什麼全然不知,底下的兩個孩子拿著日本的旗子。劉崙曾以為自己的版畫都流失了,幾年前我們聯繫他,告知大英博物館仍藏有他的作品,這可能也是他留存的唯一作品了。

新中國成立以後,1950年代,毛澤東認為在中國藝術院校應該成立版畫院系,這對提升版畫作為藝術媒介的地位起到很大作用。那一時期,版畫大多被用來宣傳共產主義和共產主義下人們美好的生活。

大英博物館裡的中國版畫史

阿Q正傳,趙延年,木刻,1980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鄧小平提出政治經濟改革,他鼓勵藝術家探索新事物和新的創作方法,中國逐漸對國際開放,重慶、北京、杭州等藝術院校的版畫作品也開始在國際上享有很高的聲譽。

在杭州的中國美院就有兩位非常活躍的版畫家:鄔繼德和林亦香。鄔繼德的《茶話》描繪了兩個在茶館內聊天人的形象,他對色彩漸變有很好的掌控,還敏銳地捕捉到江南百姓的閑適的瞬間。林亦香的《鄉里人》刻畫了超市中一位鄉村婦女拿著一個機器人娃娃。她用幽默方式展示了農村和現代商業、城市世界的衝突。從技術上講,這是一幅剪貼版畫,她用纖維去達到紡織物的質感。

大英博物館的版畫收藏中最年輕的藝術家是楊泳梁,他生於1980年,現在可能住在上海。他的黑白山水看上去很像12世紀宋代的水墨畫,採用的是團扇形制。楊泳梁的《蜃市山水〣》以高樓大廈的照片來完成山,以電線杆的照片來做出樹的樣子,所以事實上這不是自然風景而是城市景觀,反映的是冷漠的城市環境。這幅畫創作於2007年,城市化是當今中國和國際上的熱門話題,現在很多當代藝術家也會關注這個命題。

大英博物館裡的中國版畫史

蜃市山水III,楊泳梁,版畫,2007

過去的八年里,楊泳梁投入大量精力研究經電腦處理表現城市景觀的版畫圖像,他想表達對於飛速發展的世界和城市的擔憂。這種通過電子處理的版畫已經在美國、歐洲和中國各地展出,而當代藝術中電子化處理和新的藝術命題相信也可以帶出更多有趣的命題。

如需參與古籍相關交流,請回復【善本古籍】公眾號消息:群聊

學習古籍版本,離不開查看實物、關注古籍網拍、了解市場價格!網拍是低成本、最方便的學習方法:

長按圖片選擇「識別圖中二維碼」關注點滴拍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善本古籍 的精彩文章:

《營造法式》古代第一部建築工程官方著作
讀書何以解憂

TAG:善本古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