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即然一切皆空,那還學什麼?

即然一切皆空,那還學什麼?

明智菩薩如是行,不學羅漢緣覺地,

為一切智學佛法,一無所學即為學。

雖然勝義中一切都是空的,並沒什麼可學的,但在世俗中該學的要學、不該學的不能學,所以大家千萬不能因為勝義中一切都空,而在世俗中什麼都不取捨。作為明智菩薩的大乘佛子,他完全通達暫時三乘各不相違,也即各自行持的道是不同的,而究竟三乘皆歸為一乘,就像《入中論》等論典所說那樣。所以在行持的過程中,他最究竟的目標就是獲證一味一體、平等空性的法界。但勝義中一切空性的法和名言中假立的法並不相違,所以在建立世俗名言時,他就清楚該學的是哪些、不該學的是哪些。

首先他了解,追求的目標不能是阿羅漢果位。因為阿羅漢只是斷除自相續的煩惱而獲得寂滅,這樣就不能度化眾生,也不能獲得究竟解脫。同樣,緣覺也是自己希求寂滅,因此也不能去追求,即不能去學。那應怎麼辦呢?要為了天邊無際的一切眾生暫時離開一切身心之苦,究竟獲得如來正等覺的果位而修學,也就是說為了獲證一切智而修學佛陀在因地時所修學的道理。

大家也清楚,佛陀在因地就是為了利益眾生而修學,所以在果地時就能不被世法所染而廣利有情。《涅槃經》云:「佛不染世法,如蓮花處水,善斷有頂種,永度生死流。」意思是說,佛陀永遠不會被各種世法所染,就像蓮花處於水中一樣,他完全善斷一切有頂的種子,永遠度脫生死或輪迴之流。所以,我們可以這樣概括佛陀的精神:不被世間所染,而利益無邊無際的眾生。對世間學者來講,這就非常困難,他們會認為:這到底是什麼樣的啊?

所以,在世俗中該怎麼學、不該怎麼學,大家一定要分清楚。千萬不能一概而論:一切都是空性的緣故什麼都不需要。而這裡也強調,修學大乘佛法——般若波羅蜜多的人不能捨棄眾生。但我總覺得,很多大乘佛教徒自私自利的心都很強,雖然他們口口聲聲都說利益他眾,但真正落到自己頭上時,很多都把自己放在主要的位置。

所以我認為,作為佛教徒,尤其是自稱為大乘佛教徒者,若心理素質沒有得以提升,那在這個世間中,不要說自己獲得成就,恐怕連外道的境界都趕不上。現在很多佛教徒利他心都很弱,不說究竟度化眾生、讓他們離開生死輪迴,就是遇到非常窮苦或生病沒人照顧的可憐人時,往往都不願提供幫助。而基督教徒卻能在實際行動中去做,這樣很多人都加入了基督教,在各大城市中這樣的例子非常多。

以前,我很想通過講《入菩薩行論》讓很多人的心有所改變,當然小部分還是比較不錯,但大多數人不知道是什麼原因,內心真正生起利他的心卻相當困難。所以我也看有沒有辦法,想在各個城市建立智悲愛心小組。當然,並非所有人都能發這種悲心,但一部分人應該可以。

對大乘行人來講,我們還是應為身邊的苦惱眾生做一點事情,不能一年三百六十天全都為了自己。但很多人一說他人的事情就找許多理由:我的上師不同意、我特別忙、我的身體不好、我家裡走不開,而一說自己的事情,旅遊、玩耍、陪人的時間都有。這無疑成為大乘佛子的慚愧之處,所以大家皆應經常反省自己。

的確,雖然我們從早到晚都在說為了天邊無際的一切眾生髮菩提心,甚至這樣已經說了幾十年,嘴皮都磨薄了;但實際行動中,真正讓自己的手為眾生做事,自己的腳為眾生走路,卻不太願意。所以,當我們真正觀察自己的過程中,就不難發現很多不如法的行為。

雖然這裡講了,不能學阿羅漢和緣覺,但阿羅漢和緣覺的層次非常高,他們完全斷除了相續中的人我,只不過利他的心並沒完全發揮出來而已。實際上,他們根本不像凡夫人那樣,從早到晚所作所為都是為了自己,什麼事情都想到我的名聲、我的利益、我的身體、我的快樂……當然,這裡是從更嚴格的角度要求,所以說不能學阿羅漢和緣覺,而應隨學大乘佛子。

雖然在名言中應為了利益眾生而學,但在勝義中這些全都不存在,而這樣的一無所學才是真正修學真實之道。所以大家皆應清楚,在抉擇勝義見解時,不管是好的念頭,還是不好的念頭,這些全都要斷除。如果沒有斷除,還有一個執著的東西,就不合理。禪宗也是這樣的,雖然神秀認為「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但六祖卻以「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來否認這種身心存在的觀點,且以「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宣說了萬法的本來實相。

在敦煌本中相關內容有兩偈,其中之一是:「菩提本無樹,明鏡亦無台,佛性常清凈,何處有塵埃。」漢地有些法師和學術界的人,對此處六祖所講的兩個偈頌爭論非常大。但我覺得「本來無一物」是指真正有執著的戲論法本來就不存在,也即從空性的角度來講的;而「佛性常清凈」則在空無一物的基礎上引出了常恆的佛性,這是從光明的角度來講的。所以它們不但不相違,而且還可互相圓融。

在宋代有一位龍黃禪師,他破六祖的觀點說:既然本來無一物,那為什麼還要接受衣缽?六祖肯定了解勝義中並沒有衣缽的承認,而名言中接受衣缽也未嘗不可。包括龍猛菩薩等印度大成就者,雖然他們在抉擇勝義空性時一無承認,但在名言諦中,他們也示現神通、依止上師、廣造論典等。所以這不會有任何過失,也不會有任何矛盾。當然,若不會分析或不能分析,就很難理解;因為明明沒有一個東西,但你卻接受了真正的傳承。

敬摘錄於《般若攝頌淺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達瑪妙林 的精彩文章:

當我們正在感受家庭、事業等痛苦時,這樣觀想就能減輕罪業、增加福報!
追求不等於貪慾

TAG:達瑪妙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