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誼兄弟的興衰史:一場造富神話的狂歡與落幕
最近的華誼負面纏身已經不是一天兩天了,隨著范冰冰涉稅問題的逐漸落幕,被推上風口浪尖的華誼兄弟也再次回應了偷逃稅款問題。
就如同6月的質押風波一樣,華誼兄弟此次對偷逃稅問題的回應口徑還是非常一致:所有合同均合法合規,並依法及時繳納了相關稅款。
其實說起來,華誼如今被逼迫至此,可是令很多人都想不到的。想當年提到華誼的王中軍王中磊兩兄弟,那可是和中影的韓三平一樣響噹噹的人物。作為國內最大的民營影視公司,華誼兄弟憑藉著當家的一眾大牌明星在中國娛樂圈擁有著半壁江山。
然而曾經有多風光,現在就有多落魄。
現在的華誼兄弟早已經不是當年那個市值超過800億的大財主了,如今華誼的股價已經跌到了5塊錢,市值只有堪堪140億,不斷創下新低。而這其中的原因,既少不了近兩年華誼在影視業務上的迷茫,也少不了崔永元的神補刀。
1 輝煌時刻
華誼的崛起,還得從馮小剛說起。
華誼兄弟成立於1994年,而馮小剛也是在這一年開始拿起導筒,正式執導自己的一部個人作品《北京人在紐約》。
1997年,馮小剛憑藉著《甲方乙方》一炮打響自己的賀歲片招牌,從次年起,華誼憑藉著每年投資馮小剛的賀歲片招牌開始聲名鵲起,同時賺得盆滿缽滿。
靠馮小剛的賀歲片打下第一片江山來之後,華誼兄弟開始了自己全方位多領域的擴張之旅,開始在電影電視、藝人經紀、音樂唱片、娛樂營銷等領域全面發力,並於2005年正式成立華誼兄弟傳媒集團。
說起來,那些年可真是華誼最好的歲月,要票房有票房,要明星有明星,手握資源財運亨通。
根據華誼2009年上市的招股書顯示,2006年到2008年,國產電影排名前十的票房收入有15.57%被華誼收入囊中,票房收入僅次於中影集團。
在鼎盛時期,華誼兄弟同時擁有李冰冰、范冰冰、周迅、黃曉明、鄧超等大牌明星的經紀約。截止2009年上市,華誼旗下還握有76位明星,可以說是掌握了中國娛樂圈的半壁江山。
2009年10月30日,這一天更是華誼兄弟發展史上的高光時刻。
當天上午,隨著華誼在深交所的掛牌,華誼兄弟開盤迎來大漲,股價最高達到90元。馮小剛見狀興奮不已,那張盯著漲停板發獃的照片也隨之傳遍了各大娛樂頭條。
截止到當天收盤,華誼兄弟的股價為70.81元,較發行價上漲了147.8%,馮小剛、張紀中和黃曉明三個明星股東也隨之躋身億萬富翁行列。
按照當時馮小剛的持股比例計算,他的身價超過了2億人民幣。當年這個數字可是天價,看著漲停板上的數字,馮小剛不顧現場主持人的暗示,激動地對記者表示:「我會在這個公司干到底,我會跟著王中軍干到底。」。
後來馮小剛將手裡的股票套現了兩個多億,徐帆還曾抱怨,光交稅就交了4000萬。而華誼也通過上市,手裡直接多出了12億元的現金,免去了很長一段時間內的資金煩惱。
然而事實並不總是只有美好的一面,隨著股價的高漲,批評的聲音也隨之而來,有專家指出,華誼兄弟至少提前透支了三年的股價。果不其然,從那以後,華誼的股價再也沒有漲回過90元,那個曾經高調造富的華誼兄弟,最終還是敗給了現實的泡沫。
2 衰落危機
說起華誼的危機,早已經不是一兩年了,即使沒有崔永元的舉報,華誼其實也早就開始了衰敗。
首先陷入危機的是華誼的經紀業務。
經紀業務曾經是華誼除了電影之外的最大業務,2009年其招股書顯示,藝人經紀及相關業務收入佔比高達31.1%,收入金額遠高於排名第三的電視劇業務。
而比起電影業務的高投入和高風險來,經紀業務的利潤率(毛利)要可觀得多,基本在60%以上,在2013年甚至達到了70%。
然而人的因素總是不可控的,十幾年前,華誼就曾經因為人事變動而吃過大虧。當時有著內地第一經紀人的王京花帶著40多個藝人加入了華誼,這其中包括了陳道明、劉嘉玲、梁家輝、夏雨等人,直接讓華誼的經紀業務真正實現了遍地開花。
然而五年合約一到,王京花又帶著這群人離開了華誼,直接給了華誼沉重一擊,以至於王中磊放話表示:華誼缺了誰都可以!
事實證明,華誼缺了誰都可以,但是缺了馮小剛可不行。
2010年左右,章子怡、范冰冰、李冰冰、周迅等人紛紛離開了華誼自立門戶,2011年當家的葛優也走了。這些人的離去,雖然沒有讓華誼垮下,但確實是傷筋動骨。
然而真正不可或缺的還是馮小剛,作為國內第一個累計票房過十億的導演,馮小剛就是華誼的搖錢樹。在《1942》之前,華誼一共投資了馮小剛的12部電影,每一部都是賺錢的。正如當年王中磊所說:華誼的天下,有一半是馮小剛打下的。
所以,當馮小剛不再是保障,華誼也就到了衰敗的時刻。
2012年11月29日,馮小剛的《1942》上映,電影上映首日票房不及預期。11月30日起兩個交易日內華誼的市值便蒸發了13個億。
這部電影的總投資高達2.5億,然而最終票房只有不到4億,除了股市之外,賬面虧損就達上億元,馮小剛的牌面,第一次不靈了。
為了擺脫對單個導演和明星的依賴,華誼開始探索多樣化的發展路線。
2013年,華誼20周年慶典現場,王中軍忽然腦筋急轉彎,給華誼的未來發展定下了一個著迷的方向:「去電影單一化」。這個目標的初衷就是擺脫對電影的依賴,同時發展互聯網、實景娛樂等業務,增加收入來源。
然而最終的結果卻是,周邊業務沒做起來,電影業務倒做下去了。
在華誼的「去電影單一化」業務實施後,2014年華誼的電影事業突然急轉直下,這一年華誼兄弟的電影發行份額僅有2%,遠不及光線、博納、萬達等公司。當年華誼兄弟出品的10部電影中票房最高的一部僅為2.3億,排名41名。
2015年的情況依舊沒有好轉,除了年底的《尋龍訣》算是驚喜,其他電影都表現平平。
在去電影化戰略受挫兩年之後,2015年底,華誼兄弟終於浪子回頭,宣布重新聚焦電影。然而要重新聚焦電影,首先還得解決人的問題。
這一年,華誼兄弟以7.56億元的高價收購了擁有李晨、Angelababy、馮紹峰、杜淳等明星股東的浙江東陽浩瀚娛樂有限公司70%股權。這家公司當時僅僅成立了一天,賬面金額僅有1000萬元。而華誼之所以願意花百倍溢價進行收購,主要還是為了背後的六個明星股東。
這起收購儘管至今依舊爭議頗多,但卻也是無奈之舉,隨著明星話語權的不斷增加,華誼只能通過這種方式才能捆綁合作。
同樣的事情,也發生在馮小剛身上。2016年,華誼以10.5億元的價格收購了馮小剛東陽美拉70%的股權。這家公司比東陽浩瀚更離譜,資產總額僅有1.36萬元,負債總額則為1.91萬元,賬面凈資產為負的0.55萬元。
這次以十萬倍的溢價收購馮小剛的皮包公司,則是為了綁定馮小剛這棵搖錢樹。
隨著重新聚焦電影戰略的實施,華誼終於漸漸緩過氣來了。2017年華誼財報顯示,其全年營收達38.71億元,同比增長了10.49%。這一年華誼票房上的成績也好看了許多,憑藉著《摔跤吧!爸爸》、《芳華》、《前任3》等爆款拿下了51億的票房。
如果沒有崔永元的當頭一棒,說不定華誼還能有機會完全緩回來,然而崔永元手裡的槍可不留情。
3 一記補刀
崔永元的出擊,毫無疑問是對整個娛樂圈的一記重拳。
從5月開始揭露陰陽合同以來,崔永元先後炮轟了范冰冰、馮小剛、劉震雲等人,同時也少不了他們背後的老東家華誼兄弟。
在崔永元的槍口之下,華誼的股價也應聲而倒,本來稍有好轉的業績也拯救不了迅速蒸發的市值。
這幾個月,華誼兄弟幹得做多的事兒就是澄清。
先是6月的質押風波,王中軍王中磊兩人將手裡幾億股權質押出去,被質疑為瘋狂套現打算跑路。但是王中磊回應稱質押就是因為不想套現,而是正常的融資行為,不然當年華誼800億市值的時候套現現在早就可以退休了。
然後是7月,崔永元在微博表示,自己整理出了一份585名和華誼兄弟合作過的藝人資料,以Excel表格形式提交給了稅務總局,並認為其中存在偷稅漏稅。事後華誼再次聲明,稱崔永元的行為是散步不實信息,傷害上市公司員工和股東。
9月初,網上開始流傳馮小剛、王中軍和王中磊被通緝的消息。針對被通緝的傳聞,華誼兄弟又發布澄清聲明,表示王中軍王中磊正在公司正常履職,並將追究不實消息法律責任。
國慶這幾天大家都在歡度假期,然而隨著范冰冰事件終於落下帷幕,華誼卻還在為向投資人澄清偷逃稅款嫌疑而不斷奔走,落魄的姿態令人唏噓。
現在崔永元對華誼的炮轟還沒有到實錘階段,所有猜測在相關部門的調查出爐之前都能被華誼稱之為謠言。然而投資人可管不了這麼多,股價該跌還得跌。截止今日(10月9日)華誼兄弟的股價已經不足5元,市值不足140億,比巔峰時期的800億跌去了八成有餘。
華誼這一次,恐怕不再有兄弟了。
儘管股價一跌再跌,但如果正常經營業務不受影響的話,其實崔永元事件對華誼兄弟的影響並不算致命。但是影視行業不比其他,罵聲一片,自然生意也就難做了。
目前來看,崔永元的進攻對華誼打擊最大的點其實還是在於馮小剛。被接連炮轟之後,馮小剛不僅是《手機2》的宣傳沒了影子,就連在《江湖兒女》中的客串戲份也被剪了個乾淨。
作為華誼兄弟的當家導演,馮小剛一直是華誼兄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崔永元想要了馮小剛的命,就是要了華誼兄弟的命。正如當年業界對兩者關係的評價:馮小剛打個噴嚏,華誼兄弟就感冒。
以往華誼兄弟的危機都是因為人,去年以來業績有所好轉也是因為人,如今被崔永元補刀還是因為人。
一直以來,王中軍出色的社交能力被認為是華誼兄弟成功的原因之一,他更是曾經在演講中表示:無夢想,不兄弟。
在崔永元事件的影響下,尤其是對馮小剛這個台柱子的巨大打擊下,華誼的兄弟們到底能撐到哪一天,也成為了大家關注的焦點。
然而實錘最多鬧得最狠的范冰冰現在都破財免災了,現在還能偶爾出來蹦躂的馮小剛未必就真的會涼,華誼兄弟的好戲,且久著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