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世界精神衛生日」:從重視精神心理問題開始

「世界精神衛生日」:從重視精神心理問題開始

在吳敬梓的《儒林外史》中,生活困頓的范進著實體驗了一把「過山車」式的精彩人生。從中舉前被岳丈「教導」和「揶揄」,到中舉後四鄰的「趨炎」和「逢迎」。不難體味到其中的人間百態和五味雜陳。而范進的「瘋」,與其說是「歡喜狠了,迷了心竅」,倒不如說是一個人的壓力突然釋放而產生的精神反彈。

看來,精神壓力並不是現代社會所獨有的,只要是身處社會之中的,每個人都多多少少背負著一些無形的包袱。我們在追求物質文明的時候,是否也重視了精神文明的提升呢?科技和網路的進步,真的能減輕生活的壓力嗎?在燈紅酒綠的都市,又有多少人是真正感到快慰呢?

從「虐貓」的網紅,到「路怒」的司機。從富某康跳樓的員工,到「高考工廠」自殺的少年。每次事件一出,藉助網路的傳播,都會掀起一場全民的批判。但不消幾日,便又歸於平靜。畢竟誰又會為網路另一端的陌生人擔憂呢?大家多是將眼光聚焦在事情本身,譴責、抨擊。而引發問題的根源卻沒有多少人去真正關心。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全球有4.5億的精神障礙人群。其中75%生活在中低收入國家。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或許「精神分裂症」、「多重人格障礙」這樣的名詞只在電影中聽到過,但壓力、易怒、情緒低落、鑽牛角尖這樣的情緒其實並不陌生。甚至就發生在我們自己身上。那我們可曾想到,這其實也是一種精神心理問題。

如果用考試的分數來舉例子:100分是心理完全健康,低於60分是患有精神心理疾病的話。我們大多數人,其實都處在60分到80分這個區間來回波動。或許有那麼幾次衝動或是情緒低落的體驗,那就是距離「不及格」僅差一點的時候。

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們距離「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園生活越來越遠。在享受科技進步帶來的便利的同時,巨大的信息量和各種各樣的誘惑與選擇,不停的在考驗著我們的承受能力。古人或許能平淡的過完一生,而我們從小到大所經歷的變化,甚至是前人幾代人都不曾想到的。

精神心理問題,其實距離我們並不遙遠。但因為它的特殊性,使人們大多數時候並不能意識到問題的發生。以至於「積小疾而成大患」。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病學協會發起的第26個世界精神衛生日。從1996年開始,我國每年都會在這一天進行精神心理方面的宣傳。可宣傳了26年,又有多少人記得這個其實和每個人都息息相關的日子呢?

恐怕,要真正做到「防患於未然」,保證每個人都有「100分」的健康心理,還是要從重視這一問題開始!

一、

一個健康的人,不僅在身體方面是健康的,在心理方面也是健康的。心理健康是人在成長和發展過程中,認知合理、情緒穩定、行為適當、人際和諧、適應變化的一種完好狀態。心理健康事關個體的幸福,家庭的和睦,社會的和諧。心理健康與身體健康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聯。心理健康受到身體健康的影響。例如,慢性疾病患者的抑鬱焦慮等心理疾病發病率比普通人群更高。長期處在較大的壓力下而無法有效疏解,對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都會帶來不良影響。

二、

出現心理問題卻不願尋求專業幫助是常見而有害健康的表現。其實求助於專業人員既不等於有病,也不等於病情嚴重。相反,往往是心理比較健康的人更能夠積極求助,他們更勇於面對問題、主動做出改變、對未來有更樂觀的態度。積極求助本身就是一種能力,也是負責任、關愛自己、有智慧的表現。

三、

睡不好,別忽視,可能是心身健康問題。因為睡眠質量是心身健康的綜合表現。常見的睡眠問題包括入睡困難、早醒、夜間醒後難以入睡、經常噩夢等。睡眠不良提示著存在心理問題或生理問題,是心身健康不可忽視的警示信號。多數睡眠不良是情緒困擾所致,抑鬱、焦慮等常見情緒問題都可能干擾睡眠。焦慮往往導致入睡困難,抑鬱則常常伴隨著失眠早醒等問題。另一方面,睡眠不良會影響心理健康,加重心理疾病。

四、

抑鬱症和焦慮症都是常見的心理疾病。如果情緒低落、興趣喪失、精力缺乏持續兩周以上有可能患上抑鬱症。抑鬱症可導致精神痛苦、學習無效、工作拖延,甚至悲觀厭世。抑鬱患者具有較高的自殺風險,需要及時防範。焦慮症以焦慮情緒體驗為主要特徵。主要表現為無明確客觀對象的緊張擔心、坐立不安並伴有心跳加速、手抖、出汗、尿頻等癥狀。公眾要提高對自身情緒健康的覺察能力,及時尋求科學的評估方法,儘早求治,防止問題加重。

五、

藥物治療是針對許多心理疾病常用而有效的治療方式之一。精神類藥物種類繁多,藥物在用量、適用範圍與禁忌、副作用等方面各有特點,精神類藥物必須在精神科醫生的指導下使用,不得自己任意使用。在用藥期間,要把自己的實際情況及時反饋給醫生,聽從醫生的指導進行藥物類別及用量的調整。在病情得到有效的控制後,應繼續聽從醫生的用藥指導,不可急於停葯。切不可因為擔憂藥物的副作用而拒絕必要的藥物治療。

六、

要理解和關懷精神心理疾病患者,不歧視,不排斥。實際上,精神心理疾病在得到有效治療後,可以緩解乃至康復。因此,精神心理疾病患者經過有效治療,癥狀得到控制後,可以承擔家庭功能、工作職能與社會角色。把患者排除在正常的人際交往和工作環境之外,是不必要的,也是不恰當的,對於能夠維持工作能力的精神心理疾病患者,為其提供適當的工作和生活環境,有利於病情的好轉和康復。

七、

面對生活中的各種壓力,人們會採取不同的方式進行緩解。需要注意的是,有些減壓方式看起來當時能夠舒緩心情,但弊大於利,是不健康的減壓方式。例如:吸煙、飲酒、過度購物、沉迷遊戲等方式。雖然當時可能帶來心情的緩解,但是也會帶來更多的身心健康和生活適應的問題。專家提示:只有通過科學有效的減壓方式才可以更好的應對壓力,維護心身健康。

今天是世界精神衛生日,今年的主題是——『健康心理,快樂人生』讓我們一起關注精神健康,尊重情感、哺育心靈,呵護每一個沉浸在黑暗之中的人,讓他們的時光與生命永遠保持鮮活;讓清澈的小河,永不停息地在心靈中流淌;放飛鳥兒翅膀,讓它在心宇中自由地翱翔;揚起心靈的帆,讓它在心海中快樂地飄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瀋陽腦康中醫院 的精彩文章:

神經性頭痛的原因和治療方法
精神分裂症是否能被治好?首先要徹底了解它

TAG:瀋陽腦康中醫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