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OPPO R17 Pro 體驗:這是一款能讓你愛上夜拍的手機

OPPO R17 Pro 體驗:這是一款能讓你愛上夜拍的手機

最近 OPPO 的機皇地位無疑是屬於 Find X 的,但作為這家公司真正的市場銷售主力,一個月前發布的 R17 和 R17 Pro 顯然更符合大眾消費者的口味。

在過去三年里,OPPO 一直維持著一年更新兩次 R 系列的節奏,多數是上半年做大升級,下半年再做個 S 系列的小改款。

但今年有些不一樣,接替 OPPO R15 的並不是 R15s 而是直接跳到了 R17,而 R17 Pro 更可以算是近幾代 R 系列裡提升最明顯的一次。

它不僅加入了可變光圈和 Super VOOC 超級閃充功能,還率先用上了基於 TOF 技術的 3D 攝像頭。這些都是本次最重要的賣點,同時還有一系列在外觀上看不到的變化。

經過了近一周的體驗,在 R17 Pro 正式開售前,我們也可以來聊聊這款 OPPO 新機的使用感受。

曲面玻璃和月牙灣設計回歸,帶來手感與質感的雙重影響

如果你已經試玩過 OPPO R17,那麼第一眼看到 R17 Pro 時並不會在第一時間察覺有什麼特別大的區別。

6.4 英寸的水滴屏,隱藏式聽筒,屏下紅外感測,儘可能窄的邊框和小下巴,以及屏幕上覆蓋的第六代康寧大猩猩玻璃,這些都是兩款 R17 共有的設計,有不少還是從 Find X 下放而來的。

單看正臉的話,除了那個可能要預留天線凈空的短下巴外,R17 與 R17 Pro 都已經做得足夠好,至少比很多粗邊框寬劉海的國產手機要順眼得多。

本次我們體驗的 R17 Pro 為凝光綠,配色略顯低調內斂;不過 R17 Pro 還有一款更吸眼球的「霧光漸變色」,它採用的電鍍工藝實現了一半紫一半藍的撞色設計,非常獨特,與之前只有透過光照才能看到漸變效果的手機也有所不同。

不過 R17 Pro 最大的變化還是在中框和背面,比如熱彎玻璃帶來的雙曲線設計,以及機身頂部和底部的「月牙灣」凹槽,它們都曾在過往 R 系列手機中出現過。

對比之下, 之前的 R17 則更接近於 iPhone 這類直板機。

雙曲面設計的好處我曾在評價 OPPO Find X 時提及過,它不僅能讓機身的背部進一步貼合手掌,也使得過渡到左右兩側的中框更薄,這樣持機時便會有一種輕薄的「錯覺」,而非「厚重」。

所以,哪怕是從數值上看,R17 Pro 的機身厚度和重量與 R17 十分接近 ,但實際上手後的手感差異還是很明顯的。曲面設計會讓機身顯得更薄,你的手指也能更多接觸到溫潤的玻璃表面。

至於月牙灣,按照 OPPO 去年在 R11s 上的解釋,這項設計其實是為了單手持機體驗而生的:「月牙灣則可以將數據介面、揚聲器凹進去,這樣不管是橫屏還是豎屏,手指就不需要再和各種孔位相互摩擦,接觸的就是經過打磨的金屬邊框了。」

另外,R17 Pro 上的 SIM 卡槽也有一點小變化,它並沒有像 R17 一樣放在機身右側,而是藏在底部月牙灣內,而且還是正反雙面設計。

這種設計在 OPPO Find X 以及國行 iPhone XS Max 上都能看到,目的是為了節省機身內部的空間。

不過 3.5mm 耳機愛好者可能會喜歡 R17 多一點,因為 R17 Pro 上已經看不到這個介面了。

800 元的差價,都花在了哪些地方?

除了外觀設計上的差異,兩者在配置上也有諸多細節上的不同。同樣是 8G+128G 版本,R17 與 R17 Pro 的差價達到了 800 元,多花的錢我們買到了什麼?

首先是處理器的差異,R17 使用的是高通驍龍 670,而 R17 Pro 使用的則是高通驍龍 710,雖說都是 10nm 工藝,但主頻還是有細微的差別,670 算是 710 的「降頻版」,所以 Geekbench 4 上會有一百多分的差距,

至於 GPU 型號就完全不一樣了。從 3D Mrak 跑分數據來看,R17 Pro 的 GPU 更接近於驍龍 820 和 821 的水準。

具體到遊戲體驗方面,我在 R17 Por 手機上試玩了幾次《絕地求生:刺激戰場》遊戲。從 GameBench 的監測數據來看,一局 20 多分鐘的吃雞遊戲,R17 Pro 可以在高幀率模式下保持 30 幀穩定運行,發熱的區域主要集中在機身頂部。不過習慣了各種旗艦機的熱度後,這種「溫熱」算是小意思了。

所以還是那句,只要不是非常看重手機遊戲,也不在乎那一兩秒的應用啟動差距,驍龍 6 系、 7 系晶元並不會比 8 系差太多。

當然,要是你追求 60 幀的頂級遊戲體驗,搭載了驍龍 845 晶元的手機還是能輕鬆甩開 670、710 一大段距離的。

攝像頭是 R17 Pro 與 R17 最大的不同之處。配置上看,R17 Pro 前置和 R17 一樣,都是 2500 萬像素;後置區別就比較大了,R17 Pro 採用了 1200 萬主攝 + 2000 萬副攝組合,並為主攝加入了類似三星 Galaxy S9+ 的可變光圈設計,可以根據光照環境自動在 f/1.5 和 f/2.4 兩檔光圈值中切換,並且支持 OIS 光學防抖。

還有一顆是 TOF 立體攝像頭,主要用於 3D 建模、AR 應用和體感遊戲等。在 R17 Pro 的拍照應用里你也能看到專門的 3D 拍照模式,但日常拍照則和這顆 TOF 攝像頭沒什麼關係。

另外一點差異則是電池部分,R17 電池為 3500 毫安,而 R17 Pro 為了支持 Super VOOC 閃充,採用了 2 顆 1850 毫安的雙電芯設計,總計為 3700 毫安,不僅續航更好,關鍵是充電真的非常非常快。

從實測來看,如果你使用配套的 Super VOOC 充電頭和數據線,將 R17 Pro 從 50% 電量充到 100% 只需要 20 分鐘,對比之下 R17 則需要將近 1 個小時。

所以,哪怕是你突然要出門卻發現手機快沒電了,R17 Pro 也可以在很短的時間裡對電量進行補充,滿足至少大半天的使用需求。

最後一個細節是 NFC。R17 Pro 是支持 NFC 刷地鐵公交的,而 R17 則依舊不支持;另外兩者都用的是 USB Type-C 介面,但 R17 Pro 支持 USB 3.1 傳輸,而 R17 僅為 USB 2.0 速度。

有了手持夜景模式,晚上拍照片不用再擔心一片糊了

使用 OPPO R17 Pro 拍照是一件很舒服的事情,它的對焦體驗並不輸於主流旗艦,自動模式下的操控也和 iPhone 基本一致。藉助 AI 場景識別,R17 Pro 會給出不同的測光,你也能夠在拍照界面實時看到藍天、微距和人像等這類識別出來的場景名稱。

但最吸引人的是 R17 Pro 內置的「夜景模式」,這也是我最喜歡的功能。它有點類似之前華為 P20 Pro 的超級夜景,即通過約 4-5 秒的連續採樣,拍攝多張不同曝光值的照片,再藉助演算法進行多幀合成,最終輸出一張更高動態範圍,且能夠保留更多畫面細節的照片。

實話是,這個功能在晚上以及昏暗室內情況下確實很好用,就算是不懂拍照的小白用戶在大晚上隨手一拍,樣張里的霓虹燈廣告牌或高樓也不會出現過曝或是明暗不均的情況,配合光學防抖還能保證足夠高的成片率,而且完全是手持拍攝。

只不過在夜景模式下,當你按下快門後還需要額外等待 4 秒左右的合成時間,如果手抖嚴重的話就會看到重影的情況。

下面為 OPPO R17 Pro 的樣張展示,均為自動模式,無後期。

另外我還拿 iPhone XS Max 拍了一些對比樣張,兩者都能保留豐富的場景細節,但你也能發現它們的調色傾向,以及暗光場景下的不同。

以下上圖為 OPPO R17 Pro 拍攝,下圖為 iPhone XS Max 拍攝,均為自動模式。

簡單來說,iPhone XS Max 仍然遵循「你看到什麼樣拍出來就是什麼樣」的自然狀態,但這種策略顯然在弱光環境不佔優勢,直觀對比下是不如 R17 Pro 照片討人喜歡的,拿去發微博朋友圈的話估計也會少幾個贊。

不過在部分晴天環境下,iPhone 的暖色調會更順眼些,而 R17 Pro 的調色則會偏中性。

整體來看,OPPO R17 Pro 雖然配備了三顆攝像頭,但並非是三顆攝像頭都參與成像,本質上依舊是一款雙攝手機。由於目前 TOF 鏡頭的 3D 建模功能還沒法正常運行,這部分功能只能等產品上市後再另行體驗。

按照 OPPO 的說法,後續 TOF 還會有 3D 試裝、AR 裝潢以及體感遊戲的支持,畢竟光有技術沒有應用場景也是很尷尬的一件事。

屏幕指紋比以前更快更准,但我還是喜歡用人臉解鎖

歷經大半年的技術演變,屏幕指紋已經逐漸成為國產 Android 中高端手機的標配。無需在正面或後背額外打孔,成本也比 3D 結構光更低,自然也吸引了很多想要在美觀和成本之間尋找平衡的國產手機廠商。

不過,現階段的屏幕指紋表現還不足以令人滿意。一方面,由於屏幕指紋不像實體指紋有物理標識,也限定了一小塊區域,所以每次解鎖前都要先靠雙眼確認好位置再進行識別。如果是從褲袋取出手機,屏幕指紋的效率並不見得有多高。

另一方面,從今年上半年的屏幕指紋手機來看,它們的識別率也非常一般,對按壓力度和角度都有所挑剔,以至於到最後我基本不願意再靠屏幕指紋來解鎖手機 —— 除了微信和支付寶支付是不得不用。

所以,如果單純是追求更高效的手機解鎖,我個人會更推崇人臉識別——抬手自動亮屏,屏幕上的鎖頭就會立即打開,還可以設定為直接跳過鎖屏進入主界面,而在暗光環境下 R17 Pro 也會有屏幕補光進行輔助,基本能滿足所有的場景。

不過單純說屏幕指紋的話,R17 Pro 的光感方案也確實會比一些早期產品好用不少,以前一轉動手指就無法識別的情況,現在已經很少出現了,加上識別速度也有所提升,確實能顯著改善你刷指紋付款的心情。

所以,如今當 R17 Pro 平躺在桌面時,我已經養成了伸手過去進行指紋解鎖,而非將手機豎起來識別人臉的「好習慣」。這大概算是除了移動支付外,屏幕指紋最有用的一個場景了。

R17 Pro 是 OPPO R 系列的一次華麗轉身

這次的 OPPO R17 Pro 並沒有跟隨 R17 一同上市,而是等到了 10 月中旬,一方面是為了 TOF 技術落地做更多的準備,但另一方面,Pro 命名的出現也透露出一個信號 —— 這意味著從今以後,OPPO R 系列的兩款產品將不僅是簡單的尺寸差異,而是會有更明顯的配置區分。

這次的 OPPO R17 Pro 便是如此。在更精緻的設計與更優秀的配置之外,它在拍照上也做出了更大膽的嘗試,而外觀設計和快充也有頗多從 Find X 下放而來的特性。

看得出,在日趨飽和的智能手機市場下,OPPO 不僅想要穩住基本盤,同時也希望謀求一個更看重品牌和技術力的中高消費群體,以彌補傳統 R 系列與 Find 系列之間的定位空白,這也是 Pro 目前所努力的方向。

當然,它的價格也上探到 4000 元以上,OPPO 老用戶們可能得習慣一下新定價。

題圖:OPPO R17 Pro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愛范兒 的精彩文章:

一口氣推出11款設備的亞馬遜,一個客廳已經裝不下它的野心了
自如的甲醛,你還吸不吸?

TAG:愛范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