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培養這十一種良善的情緒

培養這十一種良善的情緒

為什麼我們要強化良善的情緒呢?剛才講的「大隨煩惱」很多人都有。一會兒「懈怠」、一會兒 「掉舉」、一會「昏沉」。念佛的時候也一樣,「哎喲,我又忘了!」「我又打妄想去了!」為什麼會這樣?因為你受到不良情緒的影響,老是被它拉著跑。這時候,你就需要培養良善的情緒,並且不停地強化,不停地鞏固。這就相當於讓不良情緒和良善情緒交鋒。誰是總指揮?你自己。

呼喚良善——善心所

我們要呼喚良善,從內心裡認同良善的情緒。這就是十一種「善心所」:信、精進、慚、愧、無貪、無嗔、無痴、輕安、不放逸、行捨、不害。

「信」。你信嗎?你真信嗎?你確信嗎?你毫不動搖地信嗎?佛法講,「信」要建立於信根,也就是要紮根,這需要通過修學的過程來實現。而我們的「信」,很多時候就像天上的白雲——漂浮不定。

佛法講的「信」,最重要的是對三寶的信念。對三寶的信念,有三個層面:相信三寶的功德,相信三寶的智慧,更重要的是相信自己有能力獲得這些功德和智慧。

我剛才講到「人人都是佛」,因此你也可以成佛。這點你信嗎?信?好可憐,說話沒底氣,聲音都顫抖。當真正的信仰建立起來時,你的回答肯定是斬釘截鐵的。這是第一個,要培養並建立正信。

精進

「精進」,就是每天堅持。在你的腦子裡,不僅沒有忘失「今天要學修」的念頭,並且在每一個剎那都沒有忘失它。這樣才是精進。

慚、愧

「慚」和「愧」,前面已經講過了。「慚」,就是內心要有對社會的敬畏;「愧」,就是要守住自己的良知。

無貪

「無貪」,就是減少佔有的慾望。

無嗔

「無嗔」,就是要有慈悲心。慈和悲是兩個概念。在佛法中,傳統的解釋為「慈能予樂,悲能拔苦」。用我的話講就是:減少別人的痛苦,給別人帶去快樂。但是,凡夫眾生的行為恰恰相反,常常是掠奪別人的快樂,增加別人的痛苦。

無痴

「無痴」,要有智慧,要明白宇宙和生命的真相。

輕安

「輕安」是什麼?身心感到一種毫無約束的愉悅感。有時你感覺身輕體快,那是來自身體的。要從心裡生起輕安的感受,往往很難。這就是我們常講的,一定要有法喜才能生起輕安,才能產生身心愉悅的狀態。

不放逸

「不放逸」,是針對大隨煩惱里的「放逸」而言。也就是讓我們不要懶散,要求上進。

行捨

「行捨」,就是要有平等心。佛法講,你的行為要有平等心,不要有彼此和高下的區別。

不害

「不害」,就是不要有傷害眾生的心理。

這十一種情緒,是需要我們從內心去呼喚,讓它能夠長期存在的。

《佛法與情緒管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傳承網 的精彩文章:

飲食文化:秋天不要錯過這補腎聖葯
養生文化:慢性自殺的「兇手」,想長壽從拒絕它們開始

TAG:傳承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