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辛亥革命107年祭:代價最大的士,是死士

辛亥革命107年祭:代價最大的士,是死士

1911年10月10日,對中國人來說,堪稱盤古二次開天地。

因為就在這一天,統治中國268年的部落王朝,和有著2200年之久的中國封建帝制一道,壽終正寢。

回顧這一天它們的死亡過程,可謂猝死。

當然,這猝死不是自動發生的,而是受到外部擊打、被一擊致命。

辛亥革命107年祭:代價最大的士,是死士

這一擊就是發生在當晚的武昌首義。

1911年10月10日晚7點,武昌新軍工程營傳來一聲槍響,隨後槍聲大作。一群臂纏白帶的新軍向軍械庫楚望台發動攻擊,之後進攻湖廣總督府,經過幾個小時的激戰,成功佔領兩地。

次日,起義軍宣布成立中華民國軍政府。豎起兩面十八星大旗。16日,軍政府頒布了《中華民國鄂州約法》,規定:人民一律平等;允許人民有各種民主、自由權利,如言論、出版、通訊、信教、居住、營業、保有財產、保有身體、保有家宅等;規定人民有選舉和被選舉的權利。

這場成功的起義就開端了辛亥革命,具體 指揮者:連長吳兆麟,排長蔡濟民,班長熊秉坤。

一個連長帶著一個排長和班長發動的嘩變,就推翻了不可一世的大清帝國。這確實令人驚訝。

但這卻偶然之中的必然。 不少人以為,這場起義是新軍發動的,不是孫中山黃興策劃指揮的,與同盟會關係不大,其實不然。發展新軍革命黨,這恰恰是孫黃播下的另一火種。事實證明,他們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1895 年,孫中山發動第一次起義——廣州起義,起義失敗後,他和參加起義的人到處聽到咒詛謾罵之聲,大清臣民把他們看成洪水猛獸。 但 1900 年惠州起義失敗後,卻很少聽到惡聲相加,而且國內各階層人士還為他們的失敗深表惋惜,時光僅僅過了五年,人們對革命黨的態度發生了巨大轉變。因為經歷了戊戌變法失敗的中國有識之士已徹底看清——滿清專制政府不可能良心發現、去舊迎新,與虎謀皮什麼問題也解決不了。武昌首義五個月前,同盟會在廣州又組織了一場震驚中外的起義,這場起義雖然失敗,但卻向全中國同胞宣示了推翻清政府的利器——新武精神 。成為辛亥革命的精神力量集結號。

那就是付出72死士代價的黃花崗起義。

這是同盟會發動的一次最大規模起義,選址廣州。計劃以廣州新軍為主幹,另選革命黨人組成「選鋒」即敢死隊,分十路匯攻兩廣總督衙門,首先佔領廣州,然後整兵,再分三路,一路攻湖南,一路出江西,一路在長江流域舉兵,最後會師南京,舉行北伐,直搗北京。

起義日期定在4月13日,黃興為總司令。但是起義前發生了一連串不測事件,日期被迫推遲,最後十路大軍只來了兩路,800名選鋒只到了120名,但黃興還是堅持行動。

10月27日,120名 「選鋒」整裝待發。他們平均年齡不到三十歲。個個都是三有青年:有思想,有信仰,有膽氣。何以見得?家書為證。

「祖國之存亡在此一舉,事敗則中國不免於亡,四萬萬入皆死,不特兒一人;如事成則四萬萬人皆生,兒雖死亦樂也。只以大人愛兒切,故臨死不敢不為稟告。但望大人以國事歸心,勿傷兒之死,則幸甚矣。夫男兒在世,不能建功立業,以強祖國,使同胞享幸福,奮鬥而死,亦大樂也。且為祖國而死,亦義所應爾也……他日革命成功,我家之人,皆為中華新國民,而子孫萬世亦可以長保無虞,則兒雖死亦瞑目於地下矣。」

「此行成敗不可知,任其事而怕死非丈夫也,餘明知無濟,只在實行革命宗旨,決以生命為犧牲。推倒滿清,建設中華民國,事成則漢族光明,或敗身殉,願毋我念。」

「吾至愛汝!即此愛汝一念,使吾勇於就死也。吾自遇汝以來,常念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屬。然遍地腥雲,滿街狼犬,稱心快意,幾家能夠……汝體吾此心,於涕泣之餘,亦以天下人為念,當亦樂犧牲吾身與汝身之福利,為天下人謀永福也。」

以上分別是選鋒隊員方聲洞、李晚、林覺民,臨終訣別家書選段。尤其是林覺民《與妻書》,由於選入中學語文課本而廣為人知,曾經感動過一代代年輕的心靈。

比起舊士人曾國藩教習子孫做穩奴才的家書,這些家書是多麼激動人心。

一個沒有理想,沒有追求理想熱忱的民族,是沒有前途的。而這批死士的出現,恰恰說明近代中國是有希望的。

10月27日下午5時30分,黃興帶領120名選鋒隊員,臂纏白巾,手執槍械炸彈,吹響海螺,直撲督署。 戰至半夜,死傷大半,最後寡不敵眾,只有少數人突圍成功 。起義失敗後,廣州革命志士收殮犧牲的革命黨人遺骸 72 具,葬於廣州郊外的紅花崗,並將紅花崗改為黃花崗,史稱 「 黃花崗 72 烈士 」 。這次起義因而也稱為黃花崗起義。

「黃花崗72烈士」引起了全國乃至世界轟動。因為這是一次徹徹底底的精英赴死。以往同盟會的歷次起義,基本上依靠會黨和僱傭軍,但是黃花崗起義,同盟會可以說是精英骨幹出動。據史料統計,「黃花崗72烈士」有9個留學生,28個海外僑胞(其中有華僑學生、商人、工人),3個記者,2個教師,12個工人,14個農民,14個軍人,都是各界精英。遇難者之一林覺民即是日本慶應大學的學生,被俘後犧牲的喻培倫,是日本千葉醫學院學生。他們基本上受過很好的教育,就知識層面來講,他們無疑是一批先進的中國人。但他們卻為理想、革命和中華民族的未來,放棄了自己的未來,並且走上了革命的最前線。什麼事精英,他們用生命詮釋,精英就是人類追求美好理想的先驅。

「黃花崗72烈士」之死,令孫中山非常痛心,他說:吾黨精華,付之一炬。

然而,武道一開,英雄即沒有白流的鮮血,此役義軍的勇敢英烈,為世界各國所未曾有,「革命之聲威從此愈振,而人心更奮發矣」。

由此,革命精英所彰顯的新武精神,傳遍神州大地。

那麼,新武精神與古代尚武精神相比,新在哪裡?

首先,「新」在民權思想。比如同盟會骨幹林覺民,15歲進入全閩大學堂,還是中學生就開始接受民主革命思想,推崇自由平等學說。起義被俘赴死之際,面對清廷廣州將軍張鳴歧與水師提督李準會審,尚能「侃侃而談,暢論世界大勢,以筆立言,立盡兩紙,書至激烈處,解衣磅礴,以手捶胸」。他告訴兩人,「只要革除暴政,建立共和,能使國家安強,則死也瞑目」。

先覺之民,視死如歸,沒有思想的演變做得到這一切么?

其次「新」在生命觀。同盟會筆杆子、國學大師章太炎,對此有創造性貢獻。他將民權新思想和禪道結合一處,鼓勵華夏男兒重義輕生:

「天下亂也,義士則狙擊人主,其他藉交報仇,為國民發憤,有為鷗梟於百姓者,則利劍刺之,可以得志。」

章太炎說,天下大亂,一個義士為了國家民族大義,可以刺殺他的主人。這正是現代大俠的品格。

「一緣既絕,萬念俱消。」章太炎還說,一個人如果執著於一個信念,則絕斷了這個信念,人活得就沒有意義,人生的所有念頭都化為灰燼。單純的肉身生命毫無意義,唯有將速朽的肉身生命投入到更大意義的事業之中,才能化為永恆的精神留名青史。惟有犧牲才能求得永生——有了如是精神的原動力,革命者自可瀟洒赴死,「輕去就而齊死生」。

當然,最後還必須提到日本武士道。迄今為止談到辛亥革命,許多日本學者仍認為:清政府之所以垮台,是因為那些留日的中國學生學以致用,他們把日本明治維新的種子散播到中國。作為革命團體的骨幹,他們的行事風格受到日本的深厚影響,對中國革命團體的形成有莫大的功勞。對於辛亥革命,日本思想家北一輝有一句日式評價:日本是中國革命的「助產士」。所謂「助產士」,為日語當用漢字,翻譯成漢語俗語,就是「接生婆」。

北一輝的話雖然從日本角度出發,但也並非空穴來風。世人盡知日本於近代崛起,它的崛起無非兩大倚杖。一為明治維新,引進西方先進政治文明,二為和魂即日本精神。近代和魂主要體現為「兩道」: 武士道與神道。武士道偏於世俗信仰,神道偏於宗教信仰。這兩道在日本稱霸東方、走向世界的過程中發揮了巨大強心劑作用。也給了中國留日者以極大啟示。信仰的力量未必萬能,但卻為一個民族崛起不可或缺。中國「革命的國學大師」章太炎們也充分意識到了這一點,他們兼容並包,以世俗先進的民主思想和傳統宗教改良「雙補」武士道,鼓勵華夏男兒士勇猛無畏,以達眾志成城、光復中華之目的。

代價最大的士,是死士。貪生怕死之徒,沒資格對他們說三道四。自黃花崗之後,同盟會革命黨得到了全中國仁人志士的認同和追隨,他們捨生忘死、前赴後繼,摧枯拉朽「天下為私」舊王朝舊制度,奮力踐行「天下為公」, 做的都是大英雄事業 。 值得萬代敬仰、大書特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程萬軍 的精彩文章:

孫中山明知袁世凱不可信怎還讓總統位

TAG:程萬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