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粟裕:生死沉浮尋常事,樂將宏願付青山

粟裕:生死沉浮尋常事,樂將宏願付青山

來源中國軍網

國慶假期已至尾聲,這七天里,無論你是宅在家中享受難得的休閑時間,還是走出家門領略祖國的大好河山,想必都有一個共同的感受——這是一個幸福的時代。不過,你可曾想過,100多年前的中國是什麼樣的?69年前,天安門城樓上的那聲「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為何能夠響徹世界?

百年間的滄桑巨變,離不開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引領,離不開無數革命志士的前仆後繼、流血犧牲。在那段可歌可泣的烽火歲月中,湧現出燦若星河的功勛戰將,他們的英雄事迹值得我們永遠緬懷。國慶之際,中國軍網將陸續連載「中國工農紅軍之父」朱德、「第一大將」粟裕兩位軍事家的生平事迹,在他們的戎馬歷程中,您一定能感悟到共產黨人那份為國為民的赤誠初心。

粟裕:生死沉浮尋常事,樂將宏願付青山

粟裕同志是湖南省會同縣侗族人,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上頗具傳奇色彩的第一大將。他文武兼備,有膽有識,智深勇沉,以精湛的軍事指揮藝術,保持了常勝不敗的紀錄,創造了戰爭史上的奇蹟;他更以磊落的胸懷「二讓司令一讓帥」,感召了無數同時代人和後來者。他的豐功偉績和高風亮節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頭破血流,跟毛澤東、朱德學打仗,反「圍剿」中生擒敵師長

1927年8月1日凌晨,隨著三聲槍響,三發紅色信號彈騰空而起,映紅了黑沉沉的南昌古城。緊接著是密集的槍聲和撕喊聲、一隊隊源源不斷奔赴目的地的起義隊伍,粟裕所在的排也成功完成了接應第三軍軍官教育團的任務。隨後,蔣介石調集大批反革命武裝進逼南昌,起義部隊被迫向廣東方向撤退。

9月底,起義部隊在潮汕失利,撤下來的部隊僅有兩千多人。在朱德的率領下,向閩贛邊退卻。10月17日在福建西南的武平縣,敵軍的一個師追上了起義部隊。朱德親率部隊打退了敵軍兩個團的攻擊。接著命令粟裕所在排佔領武平城西門外的山地掩護主力轉移。在打退瘋狂進攻的敵人後,一顆子彈射向了粟裕右耳上側的顳骨間。粟裕倒在了地上,等粟裕清醒後,他的身邊已空無一人。正在他掙扎著前行時,山上又撤下來幾個同志,替他洗掉身上的泥漿,擦凈臉上的血水,架著他趕上了隊伍。

在朱德率領下,南昌起義剩餘部隊經過長期艱苦轉戰,終於在1928年4月與毛澤東率領的秋收起義部隊勝利會師。此時,粟裕已由一名士兵成為一名連長,也有了近距離和毛澤東、朱德學打仗的機會。1930年12月,年僅23歲的粟裕已先後任紅二十二軍65師和64師師長。這期間,蔣介石調集10萬人馬開始「圍剿」中央蘇區。紅軍在毛澤東、朱德指揮下,採取誘敵深入的作戰方針,向根據地中部退卻,敵人則分多路、多次向蘇區猛撲。毛澤東和朱德在多路敵軍中選擇了張輝瓚的第十八師和譚道源的第50師作為殲滅對象。但設伏了幾次,都先後落空。12月底,粟裕得到了張輝瓚部可能進入龍岡地區的情報。為了確認這一情況的屬實,他決定親自化身敵軍排長親自偵察。

他和偵察排了解了一下進入敵軍駐地可能遇到的情況後,從師部找了兩名戰士,穿上繳獲來的敵軍制服,迎著張輝瓚部隊的來路走去。不到半天功夫,便與張輝瓚的部隊遭遇。粟裕以敵軍50師排長的身份,巧妙地應付了各種盤查,終於查清了張輝瓚已決定加速前進,但是否走龍岡,還沒有最後確定。同時,張輝瓚雖然反共氣焰囂張,但其部下的士氣卻並不高。

偵察回來後,粟裕把情況及時向毛澤東、朱德作了詳細的彙報,並建議針對敵軍求勝心切等特點,派出一支小分隊作誘餌,把張輝瓚引向龍岡。而主力紅軍在龍岡設伏,以殲滅敵18師。毛澤東和朱德十分欣賞這一建議。當即派出了一個營的部隊作誘餌,在與張輝瓚部接觸後,立即向龍岡方向邊打邊退,最終把敵18師引入了我龍岡包圍圈。而龍岡地區山嵐重疊,樹大林密,霧氣瀰漫,是一個理想的打埋伏的好地方。12月29日,當張輝瓚率部進入我龍岡包圍圈時,毛澤東和朱德隨及時向埋伏在四周的4萬名紅軍將士下達了戰鬥命令。剎那間,槍聲大作,炮聲隆隆。龍岡這個被莽莽密林覆蓋的山區,變成了殺敵的好戰場。

直到下午3時左右,敵18師的一萬多人已被我主力全殲,但唯獨不見師長張輝瓚。毛澤東和朱德專門派了兩名通訊員策馬而來,詢問張輝瓚的下落。作為主攻師的師長,粟裕信心十足地說:我們師正在全力追剿,你們一個可先回去報告,說張輝瓚馬上可以捉住。留下一個等抓到後立即回去報告。不久龍岡的蜜林中傳出了紅軍戰士興高采烈的喊聲:張輝瓚捉住了!

隨後,在第二次反「圍剿」中,敵人採取的是一字長蛇陣,從贛江邊上的高興圩一直到福建省的建寧寬度達到500公里。在陣勢上像只螃蟹,兩邊兩個大鉗子,中間一個軟肚皮。粟裕率部正是從敵人的軟肚皮「開刀」,「十五日驅七百里」,從富田一直打到福建省的建寧。在第三次反「圍剿」中,粟裕率部參加了蓮塘和良村兩次作戰。1933年1月,紅十一軍成立,粟裕成參謀長,參加了第四次反「圍剿」的黃坡、草台崗之戰。在第五次反「圍剿」中,粟裕擔任剛成立的紅七軍團參謀長兼第二十師師長,在滸灣、八角亭一仗中,面對覆背受敵的嚴峻局面,粟裕堅定沉著,英勇作戰,兩天一夜,打退有飛機、裝甲車支援的國民黨軍多次進攻,完成阻擊任務後,乘夜喑突出重圍。這一時期,每次作戰粟裕都是在毛澤東、朱德親自指導下進行的,「我跟隨毛澤東、朱德打仗所得到的最深刻體會,是戰爭有它自己的規律,克敵制勝的辦法必須依據敵我雙方的實際情況和戰爭的內在規律去尋找。」

料事如神,威震江淮河漢,抗日戰場屢立奇功

全國抗戰爆發後,粟裕同志先後任新四軍第二支隊副司令員、先遣支隊司令員,率部挺進江南,轉戰於江南廣大的抗日抗頑的土地上。他首戰韋崗,再決黃橋,通過討叛逆、戰車橋、七失七得戰三倉、五打五勝奪豐利,表演了一出出威武雄壯的抗日活劇。

1938年4月, 粟裕正式擔任先遣支隊司令員,率部先期進入蘇南敵後,執行戰略偵察任務。6月份的江南已是梅雨季節,面對敵戰區日寇的猖狂和經過長時間急行軍的戰士,粟裕向司令員陳毅請求增加了一個連的兵力,決定在鎮江以南的韋崗組織一次戰鬥,以提振士氣。他首先指揮部隊破壞了寧滬鐵路,精心選擇了韋崗伏擊區。6月17日,粟裕帶著精心挑選的80多人,冒著大雨急速開往他事先選擇的伏擊區。指戰員們觀察四周,只見這裡地形險要,生長著密林的山巒居高臨下地「包裹」著曲折的公路。他們由衷地佩服粟裕找到了一個理想的打埋伏的好地方。

上午8時,敵人「如約」而至,粟裕在命令機槍、步槍開火的同時,自己帶領戰士如猛虎下山,以勢不可擋的氣概壓制敵人。最終韋崗一役斃傷日軍少佐土井以下官兵20多人,擊毀汽車5輛,繳獲一批彈藥和物資。這是新四軍挺進江南後的第一戰,造成了「先聲奪人」之勢。粟裕自己賦詩一首:「新編第四軍,先遣出江南。韋崗斬土井,處女奏凱還。」

1940年,粟裕(右)、陳毅在蘇北黃橋戰役前夕。

1940年7月,粟裕奉命率新四軍江南指揮部及其所屬主力北渡長江,挺進蘇北,執行開闢蘇北、發展華中抗日戰爭的戰略任務。為打開局面,他和陳毅共同制定了東進黃橋、開闢以黃橋為中心的抗日根據地、配合南下八路軍同國民黨頑固派韓德勤部決戰的計劃。9月初,韓德勤部開始向新四軍發起試探性進攻。粟裕決定「以進為退」的立場,堅決不打第一槍,並逐步收縮,等到敵軍深入我防區,再集中兵力予以各個殲滅。韓德勤企圖以姜堰保安第9旅封鎖新四軍糧食來源,並逐漸壓縮新四軍於長江沿岸的狹小地區,進一步勾結日偽進行合擊。而粟裕對戰局了如指掌,早已認識到姜堰成為我必奪之地。攻佔姜堰後,我軍又主動退出,獲得了廣大群眾的廣泛支持。但韓德勤卻以為這是我軍故意示弱的表現。經過一番策劃,9月中旬,他親自指揮26個團南下,叫囂要與陳粟在黃橋決戰。

決戰迫在眉睫,粟裕對敵情我情已瞭然於胸。在作戰會議上,他對敵我雙方的兵力對比、攻防態勢、裝備優劣直到士兵的參戰經驗都說得非常詳細。特別是他認為,在戰鬥初期,日本人會採取坐山觀虎鬥的態度。只要我們速戰速決,日頑聯合進攻的局面不會出現。在兵力部署上,他進一步發揮了在井岡山鬥爭時期的「誘敵深入」,大膽提出以四分之一的兵力守衛黃橋,以四分之三的兵力作為突擊力量。

10月4日,頑軍主力到達黃橋外圍,攻城戰正式打響。根據當時對敵鬥爭的情況,中央決定黃橋決戰期間,陳毅撤至嚴徐庄掌握全局,由粟裕坐鎮黃橋,負責前線的軍事指揮。黃橋決戰在粟裕的精心策划下,終於以新四軍5千多人戰勝了頑軍3萬多人而告終。整個戰鬥共殲滅頑敵主力12個團,保安第16旅全部,保安第3、第5旅各1個團,合計1萬多人。頑軍主力全軍覆沒,中將軍長李守維、中將旅長翁達及旅長、團長數人斃命,俘虜旅團軍官10多人,下級軍官600多名。更有長短槍800多支,輕重機槍189挺,迫擊炮59門,以及大量彈藥和軍需物資。

黃橋決戰的勝利,實現了新四軍和南下八路軍的偉大會師,勝利完成了開闢蘇北的戰略任務,打開了華中抗戰的新局面。陳毅曾賦詩一首:「十年征戰幾人回,又見同儕並馬歸。江淮河漢今誰屬?紅旗十月滿天飛。」

1941年1月,發生了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幾天後,中央和毛澤東命令重建新四軍軍部,陳毅為代軍長,全軍整編為七個師。粟裕被任命為第一師師長,下轄三個旅,由蘇北指揮部所屬三個縱隊改編而成。不久,粟裕又被任命為蘇中軍區司令員。從此,他率部縱橫馳騁在江南大地上,共對敵偽作戰5000多次,斃、傷、俘敵偽達10萬多人。在豐利最後一戰中,他率部經過七個日夜的戰鬥,殲敵800多人。由南浦襄吉派來督戰的小野大山中佐,也在這次戰鬥中命喪黃泉,日軍中尉分隊長玉田舉槍投降。劉少奇曾說:「粟裕領導的新四軍第一師,在抗戰中建立了最大的功勞。在全軍中以第一師的作戰最多,戰果最大。」

淮海戰役前夕,粟裕(左)同張震(中)等一起研究作戰問題。

運籌帷幄,馳騁大江南北,淮海戰役立了第一功

1945年8月,日本帝國主義無條件投降。1946年6月,國民黨撕毀停戰協定,向解放區發動了全面進攻。大敵當前,粟裕先後又以華中軍區副司令員和華東野戰軍副司令員的身份,揮戈上陣,馳騁大江南北,為解放全中國「愈出愈奇,愈打愈妙」。

1947年2月,華東野戰軍集結在臨沂附近休整待機。此時,國民黨軍卻集中了19個軍(整編師)、49個師(整編旅),採取南北對進的部署,企圖在山東解放區首府臨沂附近與華東野戰軍決戰。面對嚴峻局勢,粟裕和陳毅大膽地採取了「聲東擊西」之策。粟裕以兩個縱隊在臨沂周邊阻擊南線之敵,並在運河上架橋,偽裝華東野戰軍要西進,而將主力隱蔽北上,經2月20日至23日晝夜激戰,全殲北線之敵7個師,連同南線阻擊和地方作戰部隊,萊蕪戰役共殲敵7萬多人,其中俘第二綏靖區中將副司令李仙洲以下將官17名,擊斃2名。不僅取得了大兵團打運動戰經驗,而且創下解放戰爭一個戰役殲敵的新紀錄。戰役結束後,陳毅在接見新華社記者時說:我軍副司令員粟裕將軍的戰役指揮一貫保持其常勝紀錄,愈出愈奇,愈打愈妙。

1947年3月,國民黨將全面進攻改為集中兵力向陝北和山東實施重點進攻。在山東戰場,國民黨軍投入了24個整編師,60個旅約45萬人的兵力,其中包括了他5大主力中的3個。在配置上,編成3個兵團,成弧形向魯中推進,企圖迫使華東野戰軍與其決戰或北渡黃河。作為戰役指揮員,粟裕同陳毅一起制定了泰蒙戰役計劃。4月22日,在粟裕指揮下,我軍首先發起了對最左翼的泰安國民黨守軍第72師的圍攻,以吸引和殲滅其援軍。但因敵軍懼怕未敢出援,於是改為強攻,至26日全殲敵整編第72師師部及兩個旅,活捉中將師長楊文泉。5月22日,粟裕根據變化的戰場情況,提出了改變以往先殲弱敵、翼側或孤立之敵的打法,而採取「猛虎掏心」的戰法,從敵戰鬥隊形的中央切入,並運用隱伏於魯南的第6縱隊,切斷敵南撤的退路,把蔣介石的御林軍、五大主力之首號稱「王牌」的整編第74師,割裂出來予以殲滅的大膽作戰方案。陳毅認為這是「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從5月13日至16日,我軍已在孟良崮山區奪佔了大多數陣地。但在戰役接近尾聲,粟裕清點戰果之時,卻發現殲敵數與敵第74師的編製數尚有7000人的差距,於是他又命令部隊嚴密搜索,果然在孟良崮和雕窩之間,發現了正準備突圍的敵人,當即被全殲。孟良崮一役,全殲國民黨「王牌」軍整編第74師3萬多人,擊斃中將師長張靈甫。

孟良崮戰役的勝利,給了敵人以沉重的打擊,使國民黨軍轉入守勢,但蔣介石並沒有放棄對山東重點進攻的方針。為徹底粉碎蔣介石的重點進攻和配合劉(伯承)鄧(小平)大軍進軍大別山,中央軍委決定讓華東野戰軍由內線殲敵變為外線出擊,於7月1日實行三路分兵,對國民黨軍進行分路出擊。面對局勢的發展,粟裕不僅向中央建議擴大野戰軍,而且建議:陳毅和粟裕一同到外線指揮。8月18日,粟裕再次向中央軍委和華東局發電,建議為更有力支援劉鄧,將作戰地域擴大到隴海路以南,破襲津浦,威脅徐州,並以運河西岸為中心。毛澤東答覆:「粟裕同志18日酉電極為正確……」隨後,在中央領導下,粟裕帶領所屬部隊力克開封,勇戰睢杞,強破濟南,智擒區壽年,活捉王耀武。一系列精彩絕侖的表現,「給蔣介石肅清中原的囈語以迎頭痛擊。」然而,粟裕的眼光卻投向了更大的戰場,他的戰爭腳步在蘇、皖、魯、豫之間即將步出更為燦爛的畫卷,這就是震驚中外的淮海戰役。

中央軍委在決定淮海戰役作戰方針和戰役過程中,粟裕以傑出軍事家的戰略眼光和膽識,曾在關鍵時刻四次提出重大建議,均被中央軍委採納。第一次是濟南戰役尚未結束,他向中央軍委提議舉行淮海戰役,次日即接到中央軍委和毛澤東的複電:「我們認為舉行淮海戰役甚為必要。」第二次他向中央軍委提出:鑒於即將舉行的淮海戰役規模很大,建議請陳(毅),鄧(小平)統一指揮。次日又接到中央軍委和毛澤東的複電:「整個戰役受陳鄧指揮。」第三次是1948年11月8日,他向中央軍委提出在殲滅黃伯韜兵團後立即向徐州、蚌埠線進擊,將國民黨主力殲滅在長江以北。中央軍委次日複電:「應極力爭取在徐州附近殲滅敵人主力,勿使南竄。」在戰役中期,粟裕準確預見了徐州國民黨守軍逃竄的可能及其方向,並向中央軍委及時提出了被採納的第四次建議。

淮海戰役中,我軍共投入兵力60萬餘人,其中華野的兵力達42萬,占參戰兵力總數的70%。這支大軍在粟裕的指揮下,攻如猛虎,守如泰山。而粟裕得心應手的指揮,往往憑藉的是沙盤和地圖。他一坐就達幾十個小時。在華東野戰軍機關,每個同志都知道,粟裕坐在地圖沙盤前,他不喊,誰也不準進屋。面對瞬息萬變的戰場局勢,粟裕把握了大兵團作戰的規律,戰役第一階段,他正確處理了作戰方式的轉換和各階段的銜接,運用近迫作業的方法,突然襲擊敵陣地,全殲包括黃伯韜在內的17個師。第二階段,粟裕正確判斷了杜聿明集團可能的突圍方向,指揮華東野戰軍鉗制、阻擊、追擊和合圍杜聿明集團30萬人於徐州西南的陳官莊地區。最後又在兵力不夠情況下,力主華東野戰軍抽出部分兵力,先期解決黃維。第三階段,他運用政治軍事相結合的方式,於1949年1月10日全殲了杜聿明集團,並乘勢解放了江淮間廣大地區。

淮海戰役是粟裕建議發起的,在戰役的關鍵時刻,他均提出了重要建議,對中央軍委作出正確的決策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事實上,正如張震所說,淮海一役,我中原、華東野戰軍並肩作戰,60萬對80萬,以少勝多,創造了我軍歷史上戰役規模最大、殲敵數最多的光輝紀錄。毛澤東稱讚說:「淮海戰役打得好,好比一鍋夾生飯,還沒有完全熟,硬是被你們一口一口地吃下去了。」「粟裕同志立了第一功。」劉伯承元帥在全國解放後對記者發表談話說:「粟裕將軍百戰百勝,是解放軍最優秀的將領之一。」

學習中的粟裕大將。

鞠躬盡瘁,為國家安危日夜操勞,樂將宏願付青山

進入1949年,華東野戰軍整編為第三野戰軍,粟裕被認命為副司令員兼第二副政治委員。實際上粟裕於3月又任中共中央華東局常務委員,具體負責華東軍區工作。在5月中下旬,粟裕精心組織了淞滬戰役。他首先考慮到上海是我國最大的城市和經濟中心,如何解放上海,對黨在國內外的政治影響和新中國未來的經濟建設均有重要意義。為此,他制定的指導思想是:既要殲滅敵人,又要保持上海的完整。5月12日,他精心運籌,首戰高橋、劉行、吳淞,誘使敵人主力部隊至上海外圍,然後發起對蘇州河南及南市之敵的攻擊,而後會攻蘇州河北之敵。在解放上海過程中,他居然奇蹟般做到了全市供電、供水沒有間斷,電話照常暢通。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6月27日,美國悍然出兵朝鮮。中共中央審時度勢,當機立斷,將主要戰略方向由東南轉向東北。中央軍委決定組建東北邊防軍,並以粟裕為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毛澤東通過陳毅向粟裕轉達,明確要粟裕擔任抗美援朝作戰指揮任務。就在粟裕積極準備迎接新的挑戰:抗美援朝,保家衛國之時,由於長時間的緊張、疲勞和多次受傷,他身體狀況已嚴重不佳,不得不進行治療和休養。

1951年,粟裕從蘇聯休養回國後,進入軍隊統帥部工作。先後擔任總參謀長、中央軍委委員、軍事科學院黨委第一書記和第一政委以及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等職,他對國家的安危、人民軍隊和國防建設仍日夜操勞。他認真總結多年的作戰經驗,特別是根據國際形勢和敵我態勢,到總部工作不久,便向中央提出應首先確立國家總的戰略方針,提出了軍隊建設的重點和原則。中共中央很快明確了當時亟待確定的戰略性問題,制定了積極防禦的軍事戰略方針。

粟裕到軍事科學院後,始終心繫國家安危,身體力行,從國家戰略高度思考未來反侵略戰爭的對策與措施。他非常注重調查研究,經常到部隊、邊防、國防工程的現場進行實地考察,幾乎走遍了祖國的大江南北。他受命深入海防進行調研,發現當時的作戰指導思想和國防工程方面存在某些嚴重問題,於是秉筆直書。當他於1970年如實完成調查報告時,有人提醒他說國防工程部署是經毛主席批准的,但粟裕還是據實上報。 1979年,他的學術報告《對未來反侵略戰爭初期作戰方法幾個問題的探討》發表後,不僅在全軍引起關注,也受到世界的關注。他對國家安危的關注、對軍隊建設的傾心和對軍事科研的認真,正如他自己所云:「松蒼敢向雲爭立,草勁何懼疾風寒。生死沉浮尋常事,樂將宏願付青山。」

高風亮節,二讓司令一讓帥,第一大將留佳話

「半世生涯戎馬間,一生系得幾安危。沙場百戰談笑過,際遇數番歷辛苦。」粟裕的一生是戰鬥的一生,黨和人民對粟裕建立的功勛給予高度評價。但在功勞和榮譽面前,粟裕卻又一次表現出「大將風度」,在世界軍事史上留下了「二讓司令一讓帥」的佳話。

1945年8月,日本帝國主義宣布無條件投降。此時華中地區的蘇中、蘇北、淮南、淮北4個解放區已連成一片。為適應抗日戰爭勝利後的新局面,統一指揮山東、華中的部隊,中央軍委決定建立華中軍區,並任命經驗豐富、英勇善戰的栗裕為軍區司令員,張鼎丞為副司令員。對此,時任蘇浙軍區司令員的栗裕「不勝惶恐」。他首先考慮到,張是中央委員,是該地區的最高首長,早在抗戰初期新四軍成立時,自己就一直是張的副手,現在抗戰勝利了,自己反列老首長之前,更覺不安。於是急電中央,建議由張為正,自己做張的副手。最終,中央認為粟裕從戰爭和工作大局出發,考慮深遠,同意了他的請求。這就是粟裕一讓司令的經歷。

第二次讓司令發生在1948年1月。中央軍委擬由栗裕統率一、四、六三個縱隊南渡長江,機動作戰。以吸引國民黨軍25至30個旅回防江南,從而改變國民黨軍的戰略部署。栗裕經過長時間的慎重思考,多次「大膽直陳」,建議暫不過江,集中兵力打幾個大仗。中央採納了他的建議,把渡江時間推遲了4到8個月,同時決定陳毅到中原局、中原軍委工作,讓栗裕擔任華東野戰軍司令員兼政委。栗裕考慮到兩大野戰軍合併時間不長,自己對山東部隊情況不熟悉,需要一定時間的了解和磨合,以便形成更強大的戰鬥力。於是,他從大局出發,不計較個人得失,再次電告中央,請陳毅擔任司令員兼政委,自己擔任副手。中央最終同意了他的懇求。

1955年,我軍實行軍銜制。中央在討論軍銜問題時,考慮到栗裕的資歷、威望和戰功,毛澤東給予極高的評價:論功、論歷、論才、論德,栗裕可以領元帥銜,在解放戰爭中,誰人不曉得華東的栗裕呀?蔣介石的幾大金剛誰不害怕栗裕!但栗裕事前已上書請求堅決辭去元帥銜。周恩來感嘆說:「栗裕兩讓司令一讓帥,人才難得,大將還是要當的。」毛澤東馬上補充道:「而且是第一大將!」這樣,栗裕沒有當元帥,被授予共和國大將軍銜,並且是第一大將。

粟裕大將作為軍事家的運籌帷幄、作為戰略家的高瞻遠矚、作為革命家的高風亮節、作為共產黨人的浩然正氣,永遠是後人學習的光輝典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