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有獎 |為什麼就算穿越成先秦貴族,也吃不到一頓美食佳肴?

有獎 |為什麼就算穿越成先秦貴族,也吃不到一頓美食佳肴?

原標題:有獎 |為什麼就算穿越成先秦貴族,也吃不到一頓美食佳肴?



近些年歷史類影視劇的臉皮越來越厚,高舉著還原歷史的大旗,卻播著天雷滾滾的劇情。就拿前些年的《羋月傳》來說,其中最大的bug,也是所有歷史古裝劇最普遍的穿幫之處——飲食。香酥小點心?下火綠豆糕?還有紅燒魚?用資深吃貨的名義向你發誓,這些東西,你在先秦時代一樣也吃不到!


中國的飲食文化源遠流長,但在華夏文明的早期,比如春秋戰國時期,食物的種類和烹調方式並不是太多。


我們現在常說的五穀,最早在西周時就有了統一的說法,分別指黍、稷、麥、菽、麻。有的說法中沒有麻,而以稻取而代之。黍是粘性的黃米,稷是不粘的黃米(有說是小米,有說是高粱),麥就是大麥和小麥,菽是豆類的統稱,麻是指大麻,其纖維可以做成布,麻籽可吃。


《周禮》中的五穀有麻無稻,《孟子》《楚辭》中所說五穀,有稻無麻。大概當時關中氣候較山東和江南乾旱,稻的種植較少,故而在說法上稍有區別。但總體可以推知,春秋戰國時的主食遠遠沒有現在豐富。


特別是現在稱霸北方的麵食,西周及春秋戰國時,各種文獻記載麥的頻率遠遠不如黍和稷,大概是小麥的種植技術尚不成熟,其耐旱能力也不如黍和稷,故而吃起來雖然香,卻佔據不了主流。像湯餅(麵條)之類好吃又好看的食物,即便偶爾有出現,肯定也沒成為主流。



菽的種植卻十分普遍,因為豆類植株有利於產生固氮,從而促進土壤肥力再生,《氾勝之書》中說,「大豆保歲易為,宜古之所以備凶年也。」據推算,春秋戰國時有的地方,一個尋常五口之家,大豆的種植要佔到全部作物的40%甚至50%。由此可見,那時人們餐桌上肯定少不了蒸煮烹的豆子飯,或者是粗糙沒有去渣的豆漿。就是不知道味道如何了。


肉類相對主食來說稍微豐富一些。《禮記 ·曲禮下》記載:「凡贄,天子鬯,諸侯圭,卿羔,大夫雁,士雉。」天子拿酒,諸侯奉圭,這些都是正經的禮器,卿大夫們就比較生活化了,把羊、雁、雞作為贄禮。《孟子》中也記載,一般百姓家要蓄養「雞豚狗彘」。


那麼肉怎麼吃呢?現在流行的各種紅燒肉、粉蒸肉、回鍋肉、鍋包肉有嗎?對不起,統統沒有。春秋戰國時吃肉,要麼是燒烤整肉,要麼是截成方塊肉,這兩種吃法都比較正式,故而祭祀中用的多。一般日常吃肉,肉羹比較多。那時的羹也不像現在大多是湯,而是帶汁兒的肉末,或是肉菜混合。


《說文》「羹」下段註解說:「肉汁不和五味謂之大羹。」食大羹則是奢侈的表現,正如《左傳·桓公二年》所說:「大羹不致,粢食不鑿,昭其儉也。」由此可知「大羹」多為統治者所食。同書中《曹劌論戰》中,曹劌的鄉人吐槽「肉食者鄙」,也可作為證明。



至於蔬菜和水果,所謂的「五菜」包括:葵、韭、藿、薤、蔥。葵是冬葵,藿是豆葉,薤是藠頭,這三種似乎現代都已常出現在飯桌上。還有菘菜,也就是白菜和青菜;蘆菔,也就是蘿蔔;薺菜、苦菜、藜菜,現在食用的比較普遍。菜的吃法當時也以羹為主,沒有肉只有菜的羹叫做菜羹。古人做飯真是省勁,剁碎了一鍋燉熟便能吃了。

文獻中記載最多的水果,主要是桃、李、杏、梅、桔、棗、絲瓜、黃瓜之類,西瓜、葡萄這些則要後世才能從外國引進。當然南方盛產的柚、蔗、蕉、菠蘿並非外國引進,只不過春秋戰國時這些不易儲存的水果到不了中原,因而文獻中也就失載了。所以,在先秦時代,就算你穿越成了萬人之上的皇帝,你能吃到的「美食」,也不會比現代街頭小攤的尋常食物高級多少。


INTERACTION




你們家鄉有什麼廣為人知的美食嗎?


本周的獎品是精美書籍【孫子兵法】


活動天天有


驚喜不容錯過



1.拉30位以上的好友關注看鑒,


2.公眾號顯示「30位朋友關注」,


(在前一次贈書活動中中獎的讀者,


如果還想獲得看鑒君的禮物,


需要在40位關注好友的基礎上累加,


才能再次參與活動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看鑒 的精彩文章:

歷史上真實的劉墉身姿挺拔1米9,為何卻被稱作「劉羅鍋」?
康熙帝為啥是一口「東北腔」?

TAG:看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