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這裡曾是日本面向世界的唯一出口,如今它變成了一個假的歷史現場

這裡曾是日本面向世界的唯一出口,如今它變成了一個假的歷史現場

原標題:這裡曾是日本面向世界的唯一出口,如今它變成了一個假的歷史現場


▍以下內容編輯整理自單向空間和蜻蜓 FM 聯合出品的音頻節目《艷遇圖書館》


艷遇圖書館第 39 站,許知遠來到了日本的長崎,這座曾經在「二戰」中飽受戰爭創傷,至今仍布滿傷痕記憶的海濱之城。


而像很多沿海城市一樣,長崎的歷史是充滿戲劇性的。除了我們的中學歷史課本中被定格的那張「蘑菇雲」核爆炸之外,昔日的長崎和今日的長崎面貌如何?它都發生過哪些故事?本期艷遇或可為你解答一二。


(以下為第三十九站《艷遇圖書館》文位元組選)



【邂逅之音:長崎今天又下雨了】


「她的聲音懶洋洋的,像是對時代的另一種逃離一樣」


今天我們要前往一座曾經非常重要,如今卻開始蕭條——也是一種迷人的蕭條——的港口城市,長崎。


這首很好聽的歌,說這個歌名(長崎は今日も雨だった)的時候就想起我這日文學得跟沒學一樣,這麼長時間還是沒記住。這首歌是 1969 年發表的,它的演唱者是一個我很喜歡的歌手,叫西田佐知子。



西田佐知子,1939 年 1 月 9 日- ,日本歌手


1960 年代對於日本的很多年輕人來講是一個反「安保條約」的年代,一個抗爭的年代,但是她的聲音卻是懶洋洋的,像是對時代的另一種逃離一樣。五六十年代的很多日文歌讓人聽到會覺得很熟悉,是因為它們都被港台歌手翻唱過。


最近去日本旅行,我們要做一個小節目,約一些過去的演藝人士,不知道多少人知道小鹿純子?在 80 年代對於我這代人、包括我父母那代人來說,她都是一個影響重大的人物。

還有《血疑》、《追捕》,日本當時的一些偶像劇我們印象很深,但我那時候上小學,模模糊糊地記得,當時是一個全中國十幾億人就看一部電視劇的年代,傳遍大江南北;之後應該是《東京愛情故事》……


【邂逅之城:長崎】


通過一個小小的窗口,看到一個更大的世界


我對長崎最初的印象跟很多人一樣是 1945 年的核爆炸,一個長崎,一個廣島,它們都變成了 20 世紀最可怕的武器的犧牲品,它很長時間都集中在這麼一個記憶里。



1945 年 8 月,美軍接連對日本的廣島和長崎進行了原子彈轟炸


後來直到我第一次去的時候才清晰意識到它與更漫長傳統之間的關係,因為日本在德川年代是一個鎖國狀態,長崎是唯一的通商口岸,只有荷蘭人可以在此做生意,上面有一個小小的人工島,叫出島。


日本人不想那些外國人進入日本本土,所以給他們修建一個小島是隔離開的,他們被困在這個地方,但是他們在此和日本人做貿易。


出島跟廣州的十三行不無相似之處,它們都是西方想拓展東方市場過程中一個縮影,在一個小小的地方濃縮著兩種不同文明的碰撞。不管是出島也好,十三行也好,不僅是某種意義上貿易的、金錢上的交往,也有很多觀念上、審美上的交流,中國人第一次通過「十三行」這個小小的窗口看到一個更大的世界。


【旅途薦書:日本發現歐洲:1720-1830】

長崎是幾層歷史的重疊,既有廈門的味道,又有西式的建築裝飾


今天分享的唐納德·基恩這本書,很大程度講的是一個文明向去學習另一種文明過程之中非常艱苦、充滿挫敗的一個過程,也有很多心痛的過程,當一個文明自我封閉起來的時候,它們是多麼難以接受外來的衝擊。



[日] 唐納德·金 著, 江蘇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 2018-1-1


某種意義上長崎也像東亞命運的一種縮影,它在日本自我封閉的年代,是日本對外唯一的出口,當日本在明治維新逐漸開放之後,它的重要性開始迅速衰落,明治維新背後一個重要的驅動力——富國強民的宗旨,某種意義上導致了二戰的失敗,它又成為了日本二戰失敗中最重要的一個象徵。



今日長崎,中島川河畔


長崎此刻是一個很緩慢、安靜、閑散的一個小港,這個小港既跟它過去的重要性的喪失有關係,也跟 1945 年突然到來的災難有關係,後者使得這個城市花幾代人的時間重新復甦過來。


所以你看到的是幾層歷史的重疊,在一些街道上能感受到廈門這種海邊城市的味道;同時過去的俄國人、荷蘭人、英美留下了一些洋房,所以你會看到西式的裝飾。日本最早的咖啡、啤酒、威士忌,甚至皮鞋可能都是從長崎進入日本的,這是體驗新事物的一個窗口。


長崎出島町上的殖民地建築


但如今的長崎,它轄屬的出島就是一個假的歷史現場、一個主題公園。


【艷遇大師:唐納德·金】


從 1543 年到 1639 年的大約一個世紀里,有幾個日本人曾經遊離過歐洲甚至美洲


今天我要讀的這本書的作者唐納德·金,他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美國歷史學家,上次我們介紹過他寫的《明治天皇》,這本更多是以日本的思想者為線索,講他們怎麼理解外部世界的。



唐納德·金(Donald Keene),日籍美裔日本學學者、作家


比如說裡面寫到 18 世紀日本的一個洋學家,他的一生試圖打破日本對中國依賴心理,他嘗試把中國描繪成威脅日本獨立的潛在性敵對勢力,而非傳統角色中的文明傳播者,實際上他描繪的中國人是一個征服者的形象,日本人希望以此來擺脫對中國的依賴感。


現在來讀這本書的開篇:

生活在日本的荷蘭人,18 世紀末,極少數日本人開始付諸艱辛的努力,認真研究歐洲文明,此時他們關注的焦點位於長崎港內的彈丸之地上,就是出島,島上略顯破爛的交易所里住著十幾個荷蘭人。他們是當時僅有被允許出入日本列島的一群歐洲人。


日本國民並不是向來如此隔絕於西方。從 1543 年葡萄牙人發現日本到 1639 年被驅逐出境的大約一個世紀里,日本人獲得了觀察西方人生活方式的機會,其中還有幾個人曾經遊離過歐洲甚至美洲。然而,當時的日本政府雖然了解對外貿易的種種益處,卻因為懼怕基督教不斷帶來的威脅,於是連續發布禁令,最終除荷蘭人以外,所有的歐洲人都被趕出了日本。



馬丁·斯科塞斯的《沉默》,講述的便是德川幕府時代,葡萄牙的耶穌會教士到長崎附近的村落傳教的故事


荷蘭人對自己在日本消滅基督教的過程中扮演的不光彩角色並不在意,因為他們既不是天主教的朋友,也不是葡萄牙人的朋友。相反,葡萄牙人是他們在東方的夙敵。如果基督教在日本成功的話,商業上受惠最多的是葡萄牙人,荷蘭人的幫助讓日本人篤信他們完全就是為了通商而來,雖然當時的日本武將普遍認為世上沒有比商業更令人鄙視的行為,但從結果來看,日本武家政權選擇了老實的荷蘭商人作為打交道的對象,而不是自恃清高,難於應付的葡萄牙軍人。


1641 年,幕府命令荷蘭人把他們的交易所,用當時的說法就是「商館」,從九州西端的平戶搬到了出島。起初荷蘭人非常滿意從平戶搬到交通更為方便的長崎港,當接手原本是葡萄牙人在出島建造的交易所時,他們認為此舉或許象徵東方霸權從此由葡萄牙變成了荷蘭,的確,當時荷蘭人的輝煌達到了不可一世的地步。這個成功,正如荷蘭武器的威力一樣,很大程度是通過荷蘭商人自身的努力而獲得的。


荷蘭人的觸手伸及如此之廣,他們冒險的動機恩正是出於「對利益的眷戀」。在日本的荷蘭商人們也正是受這種獲利慾望的驅使,才能忍受幕府強加給他們的一個又一個屈辱。


艷遇圖書館 第三十九站


邂逅之城


長崎

隨身音樂


長崎今天又下雨了—西田佐知子


出場人物


西田佐知子、小鹿純子、中山美穗……


18世紀末的荷蘭人


旅途薦書


《日本發現歐洲:1720-1830》


艷遇大師


唐納德·金

(以上內容節選自《艷遇圖書館》第三十九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單向街書店 的精彩文章:

僅限預約的奢華型麥當勞,它已經不是你認識的那個金拱門了
萬峰:我不想再來人間了,太累了丨十三邀預告

TAG:單向街書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