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林語堂《生活的藝術》:另外一面的人生|地壇讀書會

林語堂《生活的藝術》:另外一面的人生|地壇讀書會

國慶長假的最後一天下午,地壇讀書會首季第3期線下共讀,由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出版研究所所長、國民閱讀研究與促進中心主任,讀聯會閱讀智庫主席徐升國老師,為大家領讀林語堂的《生活的藝術》。

徐老師在書中不僅讀到了林語堂,也讀到了自己。讀友們也有精彩的感悟。本期讀書會一期一會,分享給大家。



林語堂《生活的藝術》:另外一面的人生|地壇讀書會


精彩領讀


我在林語堂《生活的藝術》中除了讀到一種生活方式,還讀到了東方的生命智慧,是最傳統的東方精華所在。

林語堂寫《生活的藝術》時是1936年,在最危難的時候的閑適,其實是另外一種為東方文化續命的方式,也許他的價值不亞於魯迅喚醒國人的抗爭所產生的價值。也因此,這本書在西方風靡一時。林語堂的這種生活智慧,是一種生命境界。如同甘地所說:「我的身體被囚禁起來,但是我的心在天空和小鳥一起飛翔。」這種境界同樣成就了曼德拉的偉大。

在哪能夠找到我心安住的地方?是必須要太平盛世、有錢有閑,才能很好地享受自己的人生么?

林語堂有一句話:「最繁華時也是最悲涼」,從另外一個角度看,最悲涼的時候,也可以很曠達,有了「心遠地自偏」的心境,無論身處斗室,還是在繁華的盛世,其實都無所謂了。還有一句話叫做「小隱隱於山,中隱隱於市,大隱隱於朝」,身處朝廷,也可以心在曠野。「青青翠竹,皆是法身。鬱郁黃花,無非般若。」有這樣的心態,我們就可以笑對所有的一切。

今天我們在這樣一個紛亂的世界,可以再一次動用東方的智慧,以這種智慧來觀照、面對當下。


林語堂《生活的藝術》:另外一面的人生|地壇讀書會


林語堂的文章風格是他的性情的體現。

林語堂崇尚一種寫文章的風格,叫做「行於所當行,止於所不可不止」。他寫文章,不講章法、不講節奏,信筆往下寫,寫到哪,算到哪,想到哪,寫到哪,算到哪,寫不下去了,就畫句號,這篇文章就算交差了。

另外一位作家梁實秋的文風是說話如寫文章,他說聊天說話也要像寫文章一樣,一開口說話,得先想過再說,不能信口開河。與林語堂的寫文章如說話正好是兩種風格。所以梁實秋的文章非常精緻、很有結構,但是缺乏了靈氣和率真。林語堂的文章則正好相反,雖天馬行空,卻形散神不散。

林語堂的文章風格是他的性情的體現,所謂的文如其人,他追求這樣的生活方式,他的生活態度就是這樣率性,不做作、不規劃,走到哪,算到哪。他甚至認為人生也是這樣。按他的說法,我們一生下來就是要死的。什麼時候死?誰也不知道,人活著就是一個過客,走到哪,算到哪。這種精神,我覺得既是林語堂的一種文風,也是他的一種人風,同時是他的哲學態度、生存態度。當然你能夠琢磨出來文中的邏輯關聯,但是從整體上來講,我覺得其實是他也不是不講章法,而是有一點像打坐時的打妄想。

如讀莊子的文章時,我覺得是天風海雨一起湧現在眼前;或者像西方意識流的文學,寫法是沒有邏輯的,意識不斷地在切換、調轉,但是這種湧現背後又有底層的一些意識、思想的不可言說的內在關聯或者是無關。;也如我們看一些現代的美術作品,如梵高、印象派等的時候,其實也是打破了我們慣常的邏輯框架,進入到直覺、感性的空間里。


林語堂《生活的藝術》:另外一面的人生|地壇讀書會



這種人生觀不僅僅是為文之道,也是為人之道、科學和學術之道。

這樣一種文章,正如我們另外一面的人生,它不是由理性、章法、邏輯來構架的,而是體現了更深的生命的本質。

這種文風體現的是另外一種生命的特質和層次,是天馬行空、天風海雨,如果是做研究,就會有重大的突破性的創新。有一個說法,歷來最重大的科學和技術,包括哲學的創新,全都不是實驗室的研究形成的突破,而是來自某一瞬間的突發奇想。林語堂也認為人類最大的一些創想是來自於床上,躺在床上半夢半醒之間,才會產生最偉大的創想。錢學森作為頂級科學家也有一個發現,認為真正偉大的創新,是來自於靈光一閃,而不是幾十年的科學研究所得。最大的發明創造全是前人沒有發明過的。愛因斯坦沒有讀過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他十來歲就提出了狹義相對論的構想,二十五歲前後他又寫了廣義相對論。正是因為他沒有讀過那麼多書,所以他的思維是完全沒有框架的。這種人生觀,它不僅僅是為文之道,也是為人之道、科學和學術之道。


林語堂《生活的藝術》:另外一面的人生|地壇讀書會


林語堂《生活的藝術》:另外一面的人生|地壇讀書會



我們的生活目標是什麼?人的本質是什麼?

當下的文明形態,是架構在邏輯基礎之上的理性的文明和工具系統,但是在當下的西方世界開始出現一些新的方向,非理性、感性、直覺、創新的思維方式越來越受到重視。理性文明的一個形式就是標準化,我們現代的生活方式,其實是一種標準化的生活方式。

大家吃一樣的飯,住一樣的房子,躺在一樣的沙發上,看一樣的電視機,在同樣的電視機上看同樣的夢幻泡影,然後在同一個時間熄燈上床睡覺,第二天同一個時間起床,去同樣的流水線工廠、各種辦公樓,上同樣的班。孩子們接受同樣標準化的現代教育,長大成為社會中標準化的配件。這是現代工業文明以來最典型的生產方式,和跟它相適配的生活方式。但是這種標準化其實是馬克思的說法「異化」,人成為工具、配件和生產線上的一個環節,這樣的人是不需要個性的。而這樣一來,人的創造性就成為一個巨大的問題。西方,包括馬克思,很早就開始在反思反省這個問題。但是中國處在對工業文明的補課這一階段,長期以來,我們對這些方面還沒有深刻的認知。

魯迅曾經講過,有個人去恭賀人家生孩子,說這孩子終究是要死的,說得很難聽,但是他說的是一個本質。我們的社會在轟隆隆地向前發展中,都認為前面是一個很美麗的終極目的,但另外一個可能是,這個目的地是墳場、斷崖。中國發展到今天,也正是到了這樣一個階段,開始反思我們的生活目標是什麼?人的本質是什麼?

西方社會開始出現了一種觀點,人在社會上,哪怕是從個體生存的角度,也需要不一樣的思維才有價值,否則的話,就會被人工智慧、機器人、自動化生產替代!標準化的人已經越來越沒有價值了,更需要的是創新、創意、創想、靈感,是突破型的、顛覆型的思維,這種思維不是理性、不是文明,而是胡思亂想,是右腦、靈感思維、直覺思維,甚至是靈性思維。理性和文明是表象和外在,決定我們是誰的那個部分,是直覺、第六感。


林語堂《生活的藝術》:另外一面的人生|地壇讀書會


林語堂《生活的藝術》:另外一面的人生|地壇讀書會



林語堂用他的生命為他的作品做了一個最好的註腳。

林語堂有幾個觀點,首先,人生是什麼?他說人生就像是一場夢,我們活著就是旅客,乘在船上、沿著永恆的時間之河往前流。人本過客來無處,休說故里在何方。隨遇而安無不可,人間到處有花香。他說,想明白這一點,就不會著急,不如好好欣賞沿途的風光。

第二,林語堂認為,一個人,心中有了接受最壞的遭遇的準備的時候,就什麼都看開了,就獲得了真正的平靜。就能夠成為一個自由、自在、快樂、本真的人,用不著去計較真偽得失、名利富貴,就可以快樂地過日子,發現生活中間的美和詩意,苦惱、晦暗也都不會放在心上了。隨風而去,隨遇而安,行到水盡處,坐看雲起時,懷著閑適、放鬆、寬容、平靜、舒服的心態,成為一個熱忱、悠閑、沒有恐懼的人,盡情欣賞大自然。他說:「要享受悠閑的生活只要一種藝術家的性情,在一種全然悠閑的情緒中,去消遣一個閑暇無事的下午。」

這種人生最主要的是什麼?是心境。所謂心生萬物、心外無物,心盡到了,就覺得很曠達。所以他特別欣賞老子、莊子、蘇東坡、陶淵明、王維、沈復等人,以這樣的心境去面對人生,可以品味生活的所有樂趣。這樣的生活方式,跟魯迅是不一樣的。它更多追逐的是生活,更多的是求美、享受生活。

這樣的心態不僅僅是東方有,西方也有。有個犬儒派哲學家第歐根尼,住在一個木桶里,有一次亞歷山大大帝訪問他,問他需要什麼,第歐根尼回答道:「我希望你閃到一邊去,不要遮住我的陽光。」前兩天我看美國副總統拜登的演講,也有很多聯想,其中之一就是世事如白雲蒼狗。如果理性文明這一根筋放得開一點,很多事其實也就無所謂了。我們也是這樣,我們也得到夠多了。小到個體,看看桌上的花,喝一杯的茶,晒晒秋日下午的太陽,像今天一樣,大家在一起閑聊,它的價值可能不亞於又拚命推出了兩個新產品。雖然我們最終會去到同一個目的地,但是沿路的風景是不一樣的。

在19世紀20、30年代,西方正轟隆隆地在現代科技和文明的戰車上狂奔,他以這種東方的思路、方式和生活態度寫出來的文章,讓西方人受到一種全新的衝擊。他又是用英文寫作,他也非常了解西方,所以這本《生活的藝術》在英美風靡一時。後來他還陸陸續續地寫了《吾國與吾民》《生活的盛宴》《老子的智慧》等等傳播東方生活之道的著作,在西方一波又一波地引起轟動。據說他兩次得諾貝爾提名,還有的人說是三次,但他一次也沒得著。但是他對這些不留戀,也不怎麼特別在意,而是享受天年,度過了閑適的、自在優遊從容的一生。

他用他的生命給他的作品做了一個最好的註腳。他的這種生命觀、文學觀,對於當前的我們如何安住當下、如何面對我們的生活和焦慮,可能會是一個全新的視角。


林語堂《生活的藝術》:另外一面的人生|地壇讀書會


讀友分享

每次線下共讀,除了領讀與輪讀,讀友們的分享也是最受期待的,每次讀不同的書,享受並分享每一刻的當下和心情。正如徐升國老師在共讀開始時所說,在國慶假期的尾巴讀林語堂的《生活的藝術》也是很應景的,秋日的假期也讓讀友們有了更多讀書與感悟的空間。

讀友思童說:「讀林老先生的作品,我覺得又拾起了對生活的憧憬和信心。他的文字每到之處都帶著深深的看見,是他對生命的尊重、熱愛和對大自然和宇宙的崇敬之情。今天徐老師的領讀也讓我深深體會到了,一個讀書人、一個有志人、一個活著的人的靈動的感覺。」


林語堂《生活的藝術》:另外一面的人生|地壇讀書會



一位讀友更通過讀書,回觀自身,回到生活中去,在國慶假期時親身體會了「閑適的生活之道」這樣一種不同的活法。讀友汀詞也是一位花道老師,她認為讀書與花道類似,如同「從草木、花草的生命,反觀我們生命的本質」。一位年輕的讀友雖然不太喜歡林語堂,認為他是以外國人的眼光看中國,卻也認同他「把亂世活成了一個盛世的模樣」。


林語堂《生活的藝術》:另外一面的人生|地壇讀書會



地壇讀書會的主辦方之一,「一起悅讀」俱樂部創始人石恢老師則認為:「我們今天來讀這本書,不是探尋過去,而是『六經注我』,通過尋訪當年的中國人的生活,立足於今天這個時代,尋找生活的另一種可能性。」也如甲和燈創始人齊娜在這次共讀中的體會到的:「生活到底是什麼,或者跟自己相處,都是需要去學習、感受和體驗的。」地壇讀書會,也是為此而創辦。

期待每一次的共讀和「一期一會」,期待與大家共同學習、感受和體驗。

下一期10月14日下午,將由石恢老師領讀:

為自己熬一鍋雞湯 ——阿蘭·德波頓《哲學的慰藉》| 地壇讀書會


林語堂《生活的藝術》:另外一面的人生|地壇讀書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甲和燈 的精彩文章:

為自己熬一鍋雞湯——阿蘭·德波頓《哲學的慰藉》|地壇讀書會
雪月花輯|三宅一生的初心與原點:一塊布

TAG:甲和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