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這!就是灌籃》不是籃球人的自嗨

《這!就是灌籃》不是籃球人的自嗨

「天啦,籃球真的是好棒的運動啊!不到最後一秒,都不知道到底是輸是贏!男孩子就應該這樣揮灑汗水,把荷爾蒙全部釋放出來啊!」

青春、熱血又勵志的《這!就是灌籃》,自8月25日在優酷播出後,不僅讓人荷爾蒙爆棚,口碑也好到爆,亦如人稱「有一股真人版《灌籃高手》的feel」。

《灌籃》不僅收穫了直男乃至迷妹的一眾好評,優酷秋集上該節目又被提前預定了第二季,這無不讓這個節目的總策劃、總製片人易驊感到些許意外,儘管她從節目創作初始就立下flag:「要做一個女性用戶也能看也想看的體育綜藝。」

當然,這份初心,一度讓這位「綜藝大姐大」,有些早前做節目從未有過的「緊張」,更確切的說應該是「不確定」或者「不篤定」。因為,作為一個原創的籃球綜藝節目,「沒有人告訴我周圍的人都是怎麼做的」,「每一期都是一次全新的挑戰和考驗」。

身為《快樂大本營》的創始元老,易驊也曾因《年代秀》《極速前進》等綜藝節目被譽為「改變衛視格局的人」。但她坦言,《這!就是灌籃》才是「特別值得我跟人吹牛皮」的一檔節目,其實「我更想它是一個產品,而不是一個節目」,「實際上我們也是把它當成一個真正的綜藝IP產品來做的」。

易驊 《這!就是灌籃》總製片人

選做籃球

講更多素人打球的故事

目前來看,《這!就是灌籃》被認為是優酷《這!就是街舞》《這!就是鐵甲》《這!就是唱歌·對唱季》等「這就是」系列的收官之作。

但易驊向麻辣魚表示,這個節目模式的雛形最早可追溯至2016年年初,「當時科比剛退役,我們聽人說他想在中國做一檔籃球真人秀」,雙方聊得都很好,後來這檔節目取名為《灌籃之星》,還曾上了2017年湖南衛視的招商會。

後來因為種種原因,節目制播擱淺,直到2018年初再次遇到優酷的「這就是」系列。「他們做了街舞、鐵甲,聽說接下來要做籃球,我們剛好有,就拿了這個籃球方案跟優酷提案,當時就通過了」。

「我們是第一次做這種籃球節目,還是想比較多的展現籃球文化。」從與科比接觸之後的調研和找隊員開始,易驊的心底就泛起了一個聲音,「我不做明星打籃球」,「堅決不朝那個方向走」。

儘管要做的是一個體育綜藝,易驊還是想「用籃球的比賽、籃球的精神,講更多素人的故事」。而且在她看來,「打籃球這個事需要認真和投入,你得拿它當成自己的信念和信仰,不然就很難出來那個體育的感覺。」

「這一定不能是場秀。」無論是選角還是賽事制定,易驊都反覆強調稱,「我們想把各種不同背景下打籃球的人都裝進節目,用一個大家更容易參與的打籃球的方式來做這個東西,只是在此過程中我們加了很多真人秀,來講他們的成長路程和故事。」

對於體育男生的「綜藝感」,易驊也不是沒有過擔心,比如「你跟他們聊天的時候,你會發現他們經常不在狀態,糊裡糊塗的」。但隨著談話的深入,尤其是切換到籃球話題時,易驊又發現之前的擔心其實是多餘的,「只要跟他們講籃球的事情,他們就會滔滔不絕,每個人都是雞湯大師」。

「我是真正覺得,我們的每一個選手都特別的有態度,而且每個人的態度都是帶著自己的個人標籤的,沒有一個是裝出來的。」易驊認為,這是球場教會他們的,這是他們在打籃球的過程中得到的感悟。

通過節目,易驊還發現了一個特別有意思的現象,就是「球技有整容的效果」,「一個人的才華,決定了他外表之外的受喜歡程度」。她以「長得像綠巨人」的選手鐵牛舉例,開始你或許會覺得他「好可怕」,但他的球技讓整個人物立住了,所以就越看越可愛。

打球的人專業,領隊亦需專業。

對於「體育人(林書豪、郭艾倫)+音樂人(周杰倫、李易峰)」的領隊配置,易驊同樣表示,這裡沒有一個人是局外人,因為他們熱愛籃球,做事都足夠專業和認真,「如果來講兩句不痛不癢的話就走人,打著籃球的幌子玩明星,觀眾肯定會罵你」。

如此搭配也得到了網友的認可,郭艾倫和林書豪代表著專業球員,李易峰和周杰倫代表著廣大籃球愛好者,「如果都是專業球員不容易出圈,但要都是演藝明星也缺少了專業性,這樣的配置剛剛好。」

有無劇本

球場故事無需編也編不了

雖然是在「用真人秀的思路」做節目,但「真實的逐夢路」上,無需編劇。儘管也有網友質疑節目中劇本痕迹太重,並吐槽其改名叫《這就是逆襲》,但易驊重申「不NG、不擺拍、不補拍」,是自己製作節目的一貫理念。

「實在太多反轉了!一開始還覺得會是劇本,但是想想看扣籃這種劇本演不來,演成這樣怕是要錄製幾天幾夜吧。這個節目太勵志了,真的不能看不起任何一個渺小的對手。」豆瓣上也有網友如是寫道。

這或許佐證了易驊所說前期選角的重要性,「我們選的人,本身人物的個性和張力都在那兒擺著呢」,「至於他們在球場上的故事不需要編,你也編不了」。

比如來自中央音樂學院的高佳鉑,上場便載歌載舞,讓人不禁懷疑是派上來活躍氣氛的搞笑逗比。但他其實是西城區的野球王,易驊回憶說,「剛見的時候覺得這個人是一個特別不怯場的人,特別人來瘋,我們不確定他打的有多好,但我覺得這個人在場上一定是有自己的個性的,是能夠讓大家記得住的。」

而像高佳鉑這樣帶有各自標籤的人,節目組最終選定了160個。在易驊眼中,這是非常real的一群人,「完全不裝」,他們也「不需要你給他編人設」。

不過,易驊也向麻辣魚坦稱,節目是有編劇的,而且是「強編劇思維」,各種頭銜的編劇也有很多,諸如選手編劇、賽事編劇、總編劇等等,但「編劇的思路是用有壓力的方式,呈現最真實的效果」。

「我們不能編排每個人的劇情,所有編劇只是營造一個場景和氛圍,設計了一個個的壓力閥。」易驊進一步解釋說,比如在真實的比賽中,「編劇很難編每個人能發展到什麼程度,你也編不了每一次的三分絕殺,但是你能在賽事方面,設計足夠真實感的,讓每個人都有壓力感的流程」。

「正是基於我們開放式結果的設計,現場才有了許多臨時即興的不確定的東西,才有了一些特別意想不到的真人秀的劇情。」在易驊看來,這些「現場意外」,成就了「連劇本都寫不出來的東西」,而這也正是節目最好看的地方所在。

「不會打牌的人,手氣一般都會比較好。」易驊以此自嘲第一次做體育綜藝。但拋開運氣的成分,她也有自己的堅持,比如海選時候球員對打「到底要不要抽籤」。

「抽籤是公平的,但只要提前抽籤,無論他抽到一個強者還是弱者,球員心裡都會有了一個預設的結果,進而產生一種安全感。可是當所有人在現場都變得很篤定的時候,這個節目的戲劇感就少了。」所以,直到海選開拍頭一天,易驊決定,不抽籤,在當天球員入場後現場公布賽制,每個選手都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感覺的框架裡面,呈現了一個不一樣的自己。

網台同播的《這!就是灌籃》,讓易驊最為棘手的其實是時間。

「浙江衛視給我們的播出時間是85分鐘,所以我們老想把內容壓縮,但真的很難,因為比賽這個事情,有好多東西要交代。」對於呼喚賽事的網友,易驊稱由於主客場的原因,自己是頂著被說注水的壓力,堅持保留呈現了第六期里第一場龍騎士跟J-TEAM對抗賽的完整性,就是不想打斷第一場兩軍對抗賽事的完整性。

「球賽因為拍攝的原因,你聽不到教練在說什麼,不清楚球員的想法,但是當我變成真人秀,很多戰術和打法都被講清楚了,你就會明顯看出每一次換人都是有謀略的,也反映了人物的心理變化,這就變成一個故事了。」從內容上來講,易驊說,《灌籃》傳遞了一種不服輸的態度,「這個世界上沒有誰可以決定你的命運,只有你自己,而要想自己不認慫,就得學會挑戰」。

破圈突破

直男與迷妹達成了和解

「我要做一個女性用戶也能看也想看的體育綜藝。」對於《這!就是灌籃》的節目定位、呈現內容以及受眾群體,易驊始終都在尋求一種平衡。

「如果這個節目只是做給體育族群的人來看,可能就不是現在這樣的做法了,我們會把賽事做得更充分一些。」但是,易驊把節目定位成了一個綜藝,而且是一個「非常垂直的綜藝」,「我們希望它的受眾面更廣,希望有更多看綜藝的人也來看」。

當然,看綜藝的人,女性會比較多一些。為了吸引更多的女性觀眾,包括一些籃球小白,易驊和她的團隊決定降低籃球的觀看門檻、理解門檻和參與門檻。

「為了讓更多人都能看得懂,男生女生都能接受,我們是從門檻極低的1對1對抗形式開始打起,最後也只是打3對3,鼓勵更多的肢體對抗,半個籃球場的空間,攻防轉換更加快速,更加容易聚焦個人能力和魅力。」易驊說,她想通過節目,讓大家立體的、全方位的看到一個球員乃至一支球隊。

「我們要在籃球的專業性、賽事的觀賞性以及綜藝的娛樂性中間找到一個平衡,一旦找不到或者拿捏不準,就有可能變成四不像。」為此,易驊表示,兩面的思考問題就顯得尤為重要,「就是你得站在另外一個用戶的角度去看這個事情,而不是單一用戶的角度」。

要體育還是要娛樂?易驊曾經這樣反覆問自己,結論是「都要」,「因為我們其實是個真人秀,是個做人的節目」,所以要有娛樂感,要有觀賞性,更要真實,所以「我們把真人秀豐富的娛樂感和球賽的激烈以及真實統一在了人物身上」,盡量把人物的豐富性做出來,讓每個人都有趣,讓大家都能夠記得住。

對於競技真人秀節目,易驊並不陌生,畢竟《極速前進》《壯志凌雲》《非凡搭檔》等都是出自她手,製作經驗堪稱豐富。對於籃球,易驊卻是一枚小白,「突然跳到另外一個圈子,你得學習另外一個專業上的知識,最終變成自己血液裡面的東西」。

「所有熟悉我的朋友都能看的出來,我這次特別緊張,是第一次做自己不熟悉的事情。」易驊說,這種「緊張」,其實是一種「敬畏」。

讓易驊感到高興的是,她爭取到了女性觀眾的芳心,回頭再看「男性觀眾也沒有跑」。正如有媒體評論稱,《灌籃》難得地讓直男和迷妹這兩個群體達成了和解。

在易驊看來,體育本身自帶的刺激感是非常強的,做一檔體育綜藝節目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對於《這!就是灌籃》的製作,易驊反覆強調「這個節目特別不好做」,「我們參考了所有體育綜藝的模式,都沒找到一個靶子可以抄或者去改編,全球範圍都沒有」。

至於垂直類綜藝如何破圈變成大眾綜藝,易驊認為這其實是大家都在思考的一個問題。「像籃球、街舞這種小眾的潮流文化,我覺得更符合現代年輕人對個性的需求和表達。而垂直品類的大眾化打法,會潛移默化改變大眾的認知,這無疑是超前的,也很有戰略眼光。」

「始於籃球,突破圈層,尋求更廣泛認同。」易驊同時表示,《這!就是灌籃》並不是一個籃球人自嗨的節目。網台同播的意義也在於,「讓電視和互聯網的觀眾有了很好的補充和反哺,讓節目的影響力和觸達力更大了一些」。

綜藝創新

一旦經驗主義就完蛋了

「對於做內容的人而言,最怕的是沒有人關注。」易驊說,《灌籃》這個節目「讓我找回了早前做《超女》的一個感覺,就是你節目里的每一個故事,每一個人物,每一個舉動,都會有人來關心和討論」,「哪怕你因為沒有放比賽,無數人來罵你,這說明大家是認真的」。

尤其讓易驊感動的是豆瓣的一位網友,從節目開播他就一直在評論,當然也不完全是基於節目,而是他把每一場球賽都與自己個人的經歷聯繫了起來。「不斷有人通過你的內容找到自己,然後跟你一起溝通,我覺得這是做內容的人最幸福的事。」

幸福之外的挑戰在於,「你不知道如何可以做得更好」。比如,「當你得到直男觀眾認可的時候,導演組任何一個人的內心都是不滿足的,就特別希望得到另外一群從來不看籃球的女性綜藝觀眾的認可。」

「這很痛苦!」易驊自然明白其中的艱辛,「因為每個人的需求是不一樣的,你不可能讓所有的觀眾都認可你的東西。但是誰不希望自己的節目被越來越多的人喜歡、認可和討論,進而影響更多的人呢?」

眾所周知,做原創其實挺難的,而且風險極大,成功率不高。易驊表示,即使國外的模式設計公司,其創作模式的成功率也不會超過15%。對於一家市場化的製作公司來說,要想做從題材到模式的真正原創,風險更大,「你得扛得住結果的壓力,尤其是時間的壓力」。

「你得自己明白,不是你所有努力過的東西,你付出的所有勞動,都會被認可。」在別人眼中一直在做不一樣節目的易驊強調,「你要創新,就得要承擔特別多的不確定性。」這,正如《這!就是灌籃》給她帶來的那種「緊張」。

在易驊看來,一個人的職業生涯中,總會面臨著各種不確定性。「每隔一段時間,我都要承受一個不確定性的壓力,永遠有一種往前一步是懸崖、往後一步也可能是懸崖的恐懼感。」

但是,「這種恐懼感並不是一下子就擺在你面前的,也算是這個行業的一種常態吧。」易驊認為,做內容的人是沒有累積的,所以要讓自己始終處在歸零狀態,「我每天都在跟自己說,要顛覆認知,顛覆認知比什麼都重要。」易驊續稱:「因為你之前的所謂經驗,很有可能恰好是你下一個創新巨大的絆腳石。所以,一旦經驗主義,你就完蛋了。」

所謂的職業經驗,更多的體現在管理團隊、帶新人、拍攝組織等方面。易驊說自己在節目錄製現場是從來不拿對講機的,「因為所有的事情,在我進現場前就已經把所有的工作分擔在每一個人身上了,我所有的緊張和壓力都在節目開拍前那一刻,全部已經釋放完了。所以越到拍攝的時候,我就會越從容。」

有人說,現在做內容,是跟所有娛樂產品做競爭,最終是在爭奪用戶時間。那麼,如何才能創作出有競爭優勢的好內容?

易驊認為無非兩點,一要有好的審美,二要有不斷突破認知邊界的慾望和能力。「做別人沒做過的內容,同時給用戶提供更豐富的多重體驗,用戶黏性越強情感越深,節目才越容易被認可,也就越不容易被替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毒藥 的精彩文章:

相比《葯神》封神,這個暑期檔《阿修羅》退場才更值得警醒
油膩的李誕,我喜歡!

TAG:毒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