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葉刀》敲響全球心理健康警報,抑鬱絕非恥辱
10月10日是世界心理健康日,平日里受關注度不高的全球心理健康危機刷了一波臉。當地時間10日,全球首屆部長級心理健康峰會在英國倫敦舉行。會議期間,著名醫學期刊《柳葉刀》親自「操刀」心理健康問題,點明癥結,指出了各國在應對心理健康危機上遭遇的集體失敗。除了來自學術界的警報,政界、娛樂圈的代表們也紛紛為近年來病症加重卻常常被視作「恥辱」的心理健康發聲。
來自50多個國家的部長代表出席首屆心理健康峰會,劍橋公爵和公爵夫人也將出席。
《柳葉刀》:要論心理健康,每個國家都是發展中國家
《柳葉刀》此次的最新報告集結了全球28名專家,對世界各國的心理健康問題處理狀況進行了仔細剖析。報告指出,從焦慮症、抑鬱症到暴力、創傷後遺症,目前沒有一個國家解決好了心理健康危機。根據世界銀行此前對有心理健康問題的全球勞動力損失估算,到2030年,全球將因此損失16萬億美元。「這場全球應對健康危機的集體失敗所帶來的重大損失原本都是可以避免的。」
《柳葉刀》委員會認為,儘管我們對造成心理問題的原因和相應的治療手段了解得越來越多,但各國應對心理不健康的負擔卻變得越來越重。究其原因,報告稱是由於心理健康服務的質量通常都比不上身體健康服務。「在心理健康面前,人人都是發展中國家。政府對心理健康的投資和發展援助仍然少得可憐。」調查顯示,在許多國家,人們根本就沒有尋求幫助的意識。印度和中國(兩國人口佔世界總人口的三分之一)存在心理健康疾病和藥物濫用的群體中,超過80%的人不會主動尋求治療。而當他們真的去尋求幫助時,會發現提供援助的質量太低。
報告還指出,在一些國家,有精神疾病的人受到虐待和監禁。「許多國家還存在違反人權和虐待行為,很多人被關在精神病院或監獄,有的流落街頭,通常都沒有法律保護。」 雜誌的聯合責任編輯、哈佛大學醫學院的帕特爾(Vikram Patel)教授表示:「心理不健康造成了巨大的人類苦難,也導致了大量死亡。相比其它因素,心理健康問題殺死了最多的年輕人。」
娛樂界、政界如何幫助終結心理問題的「恥辱」
「在你讀完這篇文章之前,全球至少有6個人選擇用自殺結束生命。」美國流行音樂天后Lady Gaga和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阿達姆諾(Tedros Adhanom)博士9日一起在《衛報》專欄上發表了一篇特稿,為心理健康吶喊。在這篇題為《全球每年有80萬人自殺,我們能做些什麼?》的文章中,兩位作者指出,四分之一的人都會在生命的某個節點和心理健康打交道,即使我們不是直接受影響的那位,我們在乎的人也可能是。在所有群體中,年輕人尤其脆弱,全球15歲至29歲群體的死亡原因中,自殺佔了第二位,而且一半的心理問題都起源於14歲之前。另外,文章也指出了各國心理健康醫療資源和援助不足的問題(全球援助不到1%),「在家庭和社區里,我們經常為自己有問題而感到羞愧,保持沉默。」
Lady Gaga此前曾公開談及自己年少遭性侵後的心理掙扎。一直以來,她對心理健康問題和自殺預防都大膽敢言,還和母親在2012年成立了「Born This Way」基金會,為年輕人提供平等的機會、高質量的資源和展示自我的平台。
除了來自娛樂界的聲音,英國首相特蕾莎·梅可以說是領導人中最關「心」的一位了。特蕾莎·梅9日宣布任命英國首位自殺預防大臣,由現任衛生部部長多伊爾-普銳斯(Jackie Doyle-Price)擔任。「我們能夠終結這個讓太多人默默忍受痛苦的困境,防止自殺悲劇。」英國研究自殺問題的專家、曼徹斯特大學教授阿普比(Louis Appleby)認為,設置這樣一個職位「非常重要」:「自殺不僅僅是健康問題,太多政府部門會牽扯其中。自殺預防大臣能幫助打開解決問題的大門,讓對話變得更容易。」
別喪!各國年輕人可比成年人更樂觀
關於心理健康問題的諸多困境或許會讓你覺得有些「喪」,但這並不代表著沒有好消息。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年輕人由於還未形成完整的世界觀,心理確實會比較脆弱,但調查機構益普索(Ipsos)最近在15個國家進行的一項最新調查顯示,世界各國的年輕人比成年人更樂觀,而發展中國家的年輕人比發達國家的更樂觀。在肯亞、墨西哥、中國、奈及利亞和印度,超過90%的青少年對自己的未來持積極態度,遠超過法國、瑞典等發達國家的數字。
益普索此次的調查對象為15個國家年齡在12歲以上的人群。2018年7月9日至8月22日,超過7150名採訪對象參與了調查。
來自巴基斯坦阿迦汗大學(Aga Khan University)的阿維提(Alex Awiti)博士長期研究東非年輕人的生活態度,他表示該地區的年輕人更樂觀是因為他們知道自己發出的聲音是有意義的,「他們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麼。」阿維提還特別提及了當地許多由年輕人領導的團體組織。來自丹麥幸福研究機構(Happiness Research Institute)的分析員比爾克賈(Michael Birkjaer)則指出,金融危機的持續影響(他還稱之為西方的「孤獨症」)可能影響了歐洲青少年的期待值。「(西方的)年輕人成了第一代沒能在父母的基礎上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一代,這種集體意識正在機會缺失的發達國家蔓延開來。反觀發展中國家,美好生活的社會標準或許顯得更容易實現。」
78%中國年輕女性認為自己未來的生活條件會更好,持同樣觀點的人數在德國只佔31%。
圖片來源:衛報
iWeekly周末畫報獨家稿件,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音樂節上嗑藥過量致死頻發,各國如何破解?
※創意嫁接藝術 一場關於十座城市的「藝術新覺醒」復興運動!
TAG:iWeekly周末畫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