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文史|中國酒文化

文史|中國酒文化

原標題:文史|中國酒文化


中國是酒的故鄉,五千年的歷史就是一部飄散著酒香的酒文化史!


上古誰先造的酒

在中華民族悠久歷史的長河中,很多事物都走在世界的前列,酒也是一樣,有著它自身的光輝篇章。關於酒的起源,歷來眾說紛紜。不過,人們普遍認同的有猿猴造酒、儀狄造酒、杜康造酒三種。猿猴以採集野果為生,且有善於藏果的特性。而在自然界中,果實的生長有著嚴格的季節性,故常要有所儲存。洪荒時代的古猿將一時吃不完的果實藏於岩洞、石窪中,久而久之,果實腐爛,那含有糖分的野果通過自然界的野生酵母菌自然發酵而生成酒精、酒漿,因而有了"猿猴善采一百花釀酒"、"嘗於石岩深處得猿酒"等傳說。



儀狄造酒是最通行的說法,一般認為始載於西漢劉向編輯的《戰國策》,書中記載了一段魯共公姬奮對魏惠王魏嬰的勸諫。當時魏國強盛,魯、宋、衛、韓國君來朝。魏王在苑台(注本多作范台,又名"繁台",遺迹在今開封)宴請各國諸侯。酒興正濃的時候,主人向客人敬酒。魯共公站起身,離開自己的坐席,正色道:「從前,舜的女兒儀狄擅長釀酒,酒味醇美。儀狄把酒獻給了禹,禹喝了之後也覺得味道醇美。但因此就疏遠了儀狄,戒絕了美酒,並且說道:"後代一定有因為美酒而使國家滅亡的。」另一種說法是杜康造酒,這種說法除了一些文人這樣說以外,在民間特別流行,原因是舊時代的訓蒙讀本、唱本、寶卷、勸善書之類大都是這樣說的。


杜康造酒的說法主要由於曹操的樂府詩《短歌行》提到"何以解優,惟有杜康"而流行。在這裡,杜康是酒的代名詞,因此人們把姓杜名康的這個人當作了釀酒的祖師。現代還有不少注釋這首詩的人把杜康往釋為最早釀酒者。


淳于髡以酒諫酒


淳于髡,戰國時期齊國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在中國酒文化史上,淳于髡與李白,劉伶齊名,被稱為「酒伯」。他雖然身材短小,其貌不揚,但是博聞強記,好學不倦,能夠博採百家,學無所主,廣納涓流,豐富駁雜,做到卓立不群,樹一幟,終於被齊威王看中,「立淳于髡為上卿,賜之千金,革車百乘,與平諸侯之事」。這個齊威王,是個不愛江山愛美酒的主兒,整天陶醉於酒宴,好為長夜之飲,以致國政荒亂,沈湎不治,諸侯並侵,國且危亡,在於旦暮,群臣心急如火,皆莫敢諫。由於淳于髡多次以特使身份,周旋諸侯之間,不辱國格,不負君命,他說話威王還是聽的,只是不能犯顏直諫,而要發揮他巧言善辯機智幽默的本事,用隱言微語的方法。



一天,齊威王又喝酒了,約淳于髡同飲作陪。席間,威王問:「聽說先生酒量大,能飲幾何而醉?」淳于髡答曰:「臣飲一斗亦醉,一石亦醉。」齊王一聽,興緻來了:「別逗了,你飲一斗已經醉了,怎麽還能再飲一石呢?」淳于髡說:「大王沒聽說過嗎,喝酒也有天時地利人和。象現在喝酒,有大王在前,執法官於側,御史立後,臣心揣恐懼,惶惶不安,不過一斗就醉了!」齊王覺得更有趣了:「那你什麽時候能喝一石呢?」「有朋自遠方來,酒逢知己,推心置腹,臣可以飲六七斗,而酒不及亂,不失常態。」「可是,你還是沒有告訴我,你什麽時候喝到一石,而爛醉如泥呢。」淳于髡呷了一口酒,步入正題:「當我參加州府之會,男女雜坐,勾肩搭背,小姐勸酒,歌姬高歌,堂上滅燭,杯盤狼藉,君非君樣,臣非臣為,似人非人,似鬼非鬼—在這種場合,臣會興緻勃勃,一飲一石呢」齊威王一聽,好啊你淳于髡,在這等著我了,這不是暗諷我在朝廷大擺酒宴嗎,我這是自己挖了坑往裡跳呀。還沒等他來得及發話,淳于髡又說了:「大王啊,酒生亂,樂生悲,萬事盡然。臣不想喝一石而爛醉如泥,大王也一定不願因狂飲而殤國政吧。如果一日飲酒,三日寢之,國治怨呼外,左右亂乎內。上離德行,民輕賞罰,國將不國,君將不君,節制酒宴,勢在必行也!」齊威王聽罷,沉思良久,幡然悔悟,罷徹夜之歡,除淫靡之風,令淳于髡做的頭頭,監督酒宴之事。每宗室置酒,髡必在側。此後,齊國文有淳于髡輔政,武有孫臏統,躋身戰國列強,而淳于髡也美名傳揚於世永載於史。

飲中八仙長安會


飲中八仙指唐朝嗜酒好仙的八位學者名人,亦稱酒中八仙 或醉八仙 。《新唐書 ·李白傳》載,李白、賀知章、李適之、汝陽王李琎、崔宗之、蘇晉、張旭、焦遂為"酒中八仙人"。



杜甫有《飲中八仙歌 》,其原文說,一仙賀知章 :知章騎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二仙汝陽王 :汝陽三斗始朝天,道逢麴車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三仙李適之:左相日興費萬錢,飲如長鯨吸百川,銜杯樂聖稱避賢。四仙崔宗之:宗之瀟洒美少年,舉觴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樹臨風前。五仙蘇晉:蘇晉長齋綉佛前,醉中往往愛逃禪。六仙李白: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言臣是酒中仙。七仙張旭:張旭三杯草聖傳,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雲煙。八仙焦遂: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談闊論驚四筵。


歷史上的禁酒令

在中國歷史上,夏禹可能是最早提出禁酒的帝王。相傳"帝女令儀狄作酒而美,進之禹,禹飲而甘之,遂疏儀狄而絕旨酒。曰,後世必有以酒亡其國者。"(《戰國策·魏策二》)在此,"絕旨酒"可以理解為自己不飲酒,但作為最高統治者,"絕旨酒"的目的大概不僅僅局限於此,而是表明自己要以身作則,不被美酒所誘惑,同時大概也包含有禁止民眾過度飲酒的想法。



事實證明夏禹的預見是正確的。夏商的兩代末君都是因為酒而引來殺身之禍而導至亡國的。從史料記載及出土的大量酒器來看,夏商二代統治者飲酒的風氣十分盛行。夏桀"作瑤台,罷民力,殫民財,為酒池糟縱靡靡之樂,一鼓而牛飲者三千人"。夏桀最後被商湯放逐。商代貴族的飲酒風氣並未收斂,反而越演越烈。出土的酒器不僅數量多,種類繁,而且其製作巧奪天功,堪稱世界之最。這充分說明統治者是如何的沈緬於酒。據說商紂飲酒七天七夜不歇,酒糟堆成小山丘,酒池裡可運舟。據研究商代的貴族們因長期用含有錫的青銅器的飲酒,造成慢性中毒,致使戰鬥力下降。商代的滅亡被普遍認為酗酒成風是其重要的原因。西周統治者在推翻商代的統治之後,發布了我國最早的禁酒令《酒誥》。其中說道,不要經常飲酒,只有祭祀時,才能飲酒。對於那些聚眾飲酒的人,抓起來殺掉。在這種情況下,西周初中期,酗酒的風氣有所斂。這點可從出土的器物中,酒器所佔的比重減少得到證明。《酒誥》中禁酒之教基本上可歸結為,無彝酒,執群飲,戒緬酒,並認為酒是大亂喪德,亡國的根源。這構成了中國禁酒的主導思想之一。成為後世人們引經據典的典範。西漢前期實行"禁群飲"的制度,相國蕭何制定的律令規定:"三人以上無故群飲酒,罰金四兩"(《史記·文帝本紀》文穎注)。這大概是西漢初,新王朝剛剛建立,統治者為杜絕反對勢力聚眾鬧事,故有此規定。禁群飲,這實際上是根據《酒誥》而制定的。禁酒時,由朝廷發布禁酒令。禁酒也分為數種,一種是絕對禁酒,即官私皆禁,整個社會都不允許酒的生產和流通;另一種是局部地區禁酒,這在有些朝代如元代較為普遍,主要原因是不同地區,糧食豐歉程度不一。還有一種是禁酒麴而不禁酒,這是一種特殊的方式,即酒麴是官府專賣品,不允許私人製造,屬於禁止之列。沒有酒麴,釀酒自然就無法進行。還有一種禁酒是在國家實行專賣時,禁止私人釀酒、運酒和賣酒。在歷史上禁酒極為普遍,除了以上的政治原因外,更多的還是因為糧食問題引起的。每當碰上天災人禍,糧食緊張之時,朝廷就會發布禁酒令。而當糧食豐收,禁酒令就會解除。禁酒時,會有嚴格的懲罰措施。如發現私酒,輕則罰沒酒麴或釀酒工具,重則處以極刑。


最古的中山王酒

1977年,在河南省平山縣地區發掘戰國時中山王的墓。在整理出土文物時,發現有兩個裝有液體的銅壺,這兩個銅壺分別藏於墓穴東西兩個庫中。外形為一扁一圓。東庫藏的扁形壺,西庫藏的圓形壺。兩個壺都有子母口及咬合很緊的銅蓋。該墓地勢較高,室內乾燥,沒有積水痕迹。發掘人員當場將這兩個壺的生鏽的密封蓋打開,發現壺中有液體,一種青翠透明似現在的竹葉青;另一種呈黛綠色。出土時,兩壺都銹封的很嚴密,啟封時,酒香撲鼻。這兩種古酒竟能儲存二千多年,至今不壞,證明了戰國時期(公元前475年至221年),我國的釀酒技術已發展到了一個很高的水平。故宮博物院於1978年10月委託北京市發酵工業研究所對壺中的液體進行鑒定。11月,北京市發酵工業研究所派人去故宮博物院取樣鑒定。從外觀察,兩個壺整體完好,並不滲漏。



首先將東庫的扁形壺打開,開蓋時有特殊氣味,其壺內液體未滿至壺口,壺壁沒有液體下降的痕迹,液體呈淺翡翠綠色,透明,有很多像泥土狀的棕色沉澱物。壺底有少量的銅銹塊。壺中有一塊直徑大約5厘米呈扁橢圓形鴨蛋狀的固狀物;將西庫圓壺打開,開蓋時也有特殊氣味,壺內液體也未至壺口,但壺壁上有液體下降5厘米的痕迹。液體呈黛綠色,發暗,不太透明。壺底有很多沉澱物。根據化驗結果,判定該液體為奶汁或穀物釀造的酒。有些專家認為是一種配製酒,因壺中鴨蛋形固狀物是人為加進去的,作為藥材或香源在酒中進行浸漬泡製。總之,無論中山王酒是奶汁酒還是穀物酒或是配製酒,它是我國也是世界是現存最古老的酒。距今已有2200餘年之久。


描二維碼獲取更多內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史天地 的精彩文章:

文史|百年前的中國婦女解放運動
文史|石之美者為玉

TAG:文史天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