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荀子》:只說不做的人 最後都成了矮子

《荀子》:只說不做的人 最後都成了矮子

導讀

現實中有這樣一種人,講起道理來,頭頭是道。如果考察一下他所說的,其實他壓根就做不到。

其實無論你講得怎樣天花亂墜,我們只要把握「聽其言,觀其行」的原則,就可以識破他們的如簧巧舌。

孔子也曾說過,「巧言令色,鮮矣仁。」對於言行不一之人,有一句話可以概括他們,叫做語言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

儒學從根本上說是一種實踐之學,講究的是言行如一與知行合一。

荀子說,「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其為人也多暇日者,其出人不遠矣。」

意思是說,路程即使很近,但不走就不能到達;事情即使很小,但不去做就不會成功。那些總是有很多空閑時間的人,他們即使能超出別人,也決不會很遠的。

荀子還告誡人們,要「坐而言之,起而可設,張而可施行。」對於一件事情,我們不能僅僅滿足於坐著談論它,而是站起來就可以部署安排,推廣出去就可以實行。只有真切篤行的人,才能成就一番事業。

讓我們看看戰國時期的語言巨人、行動矮子威公吧。威公是周王室成員,被封於下蔡。時人都稱他為威公,真實名字卻沒人知曉。

有一天,他閉門號啕大哭,哭得很傷心。家人都去勸慰他,他也不聽。一直哭了三日三夜,眼中的血都哭了出來。

他的鄰居隔著牆大聲問:「您為什麼哭得如此傷悲呢?」威公回答說:「我們的國家將要滅亡了,所以我才哭的。」他的鄰居感到很奇怪,就問:「我們國家不是好好的嗎?怎麼會滅亡呢?」

威公回答說,「我聽說快要病死的人,即使神醫在世,也不能挽救他;一個國家快要滅亡,即使有賢臣再生,也無能為力。我多次向國君進諫,但國君置若罔聞,根本不採納合理建議,所以我覺得國家遲早要滅亡。」

在鄰居眼裡,威公有著周朝貴族血統,又是一位博學多識、深謀遠慮、關心百姓的人。

平日里,這位鄰居一向敬重威公,所以他聽了威公的話之後,驚出了一身冷汗:原來國家要滅亡了,而自己還渾然不覺。

於是這位鄰居離開了下蔡,舉家搬遷到了楚國。經過不懈的努力,他當上了楚國的大司馬。

幾年之後,楚王命這位大司馬率兵討伐下蔡。下蔡毫無招架之力,很快就亡國了。此役楚國俘獲了很多戰俘。由於大司馬原來就是下蔡人,對故土充滿感情。

他就走到戰俘中,問:「有沒有下蔡人?」然後一眼就看到了威公原來也在俘虜之中。

他又驚又喜,問:「您怎麼到了這樣的地步呢?」威公慚愧地苦笑著答道:

「我怎麼就不能落到如此田地呢!我聽人說過,語言是行動的僕役,行動是語言的主人。你是能行動的人,而我只是那個能說說而已的人。」

「人不欺我呀。你有實幹精神,經過努力到了今天的地位,而我只是說說而已,所以今天你是主人,我是僕役啊。」

大司馬聽後,非常感慨。念及舊情,他向楚王為威公求情,赦免了他。

威公的教訓是深刻而慘痛的。威公與鄰居,一個能言,而另一個則能行。而「能言者未必能行,能行者未必能言也。」

這個故事也告誡我們,行勝於言,不要做語言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儒學 的精彩文章:

壓力:撐得住叫成長 撐不住叫苦難
王陽明:將生命中的失去看成另一種收穫

TAG:騰訊儒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