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反轉的《無雙》和被低估的中國觀眾

反轉的《無雙》和被低估的中國觀眾

文 | 九九消寒

誰能想到今年的國慶檔會如此慘淡,誰能想到上映三天即開啟領跑模式的竟是一部看似傳統的港片!

反轉的《無雙》和被低估的中國觀眾

根據貓眼數據,截止10月7日,國慶檔大盤報收21.7億元(含服務費),而由庄文強編劇並導演,周潤發、郭富城主演的電影《無雙》單片票房就達到6.83億。

對於2018年的電影市場而言,7天6.83億的成績並不算亮眼,但凡事就怕對比,和同檔期備受矚目的幾部影片一比,《無雙》的票房含金量也許更加直觀。貓眼數據顯示,截至目前,《無雙》票房已經拉開第二名《李茶的姑媽》近2億,拉開第三名《影》近3億。

反轉的《無雙》和被低估的中國觀眾

作為一部氣質十分港片的港片,前期的《無雙》的確不佔什麼優勢。比起開心麻花、張藝謀、鄧超夫婦這些內地影視熱詞,郭富城、周潤發、庄文強這些名字一個比一個遙遠,對港片的固有認知又讓內地觀眾在有大片、喜劇可選的情況下不會輕易選擇《無雙》。可以說,《無雙》的勝利完全靠的是過硬的內容。

穩紮基礎,突破套路,《無雙》的懷舊與反省

一說警匪題材港片,觀眾腦中一分鐘內蹦出的幾個名詞通常就足以概括,無非是跨國犯罪、槍戰、卧底、雙雄,諸如此類。

至於劇情,無非是遊刃有餘→兇險非常→情義掙扎,最後邪不壓正。這是港片的一貫套路,也是《無雙》前期不被看好的原因。但金牌編劇庄文強卻代表香港電影人給了所有觀眾一個極大的驚喜。

《無雙》成在堅守與創新並舉,既保留了傳統港片節奏、場面上的精彩,又寓新於舊,為警匪題材找到了新的可能。

警匪題材港片一向講究以人性慾望為主題,犯罪必是為毒品、賭博、情慾種種。從這個角度來說,《無雙》選擇「造假鈔」不算新穎。但真實情況是,《無雙》對假鈔這一主題元素的呈現並不像傳統港劇里那樣「紙醉金迷」、「窮奢極欲」、「罪大惡極」,以吳復生(發哥)為頭目的整個造假組織規模小、環境封閉、成員規矩且互相之間偶有溫情,對外交易也並不怎麼驚心動魄。

如果他們造的不是假鈔,觀眾甚至想為這個滿懷理想(造最真的假鈔)的團隊加油鼓勁。

反轉的《無雙》和被低估的中國觀眾

《無雙》別出心裁的雙線敘事中,既保留了港片擅長的緊張槍戰,又進一步通過精心呈現的制鈔過程豐富了的觀眾的觀影體驗(網友:《無雙》前半部分也可以叫做《偽鈔製作教程》)。

編劇/導演庄文強接受採訪時透露:「除了那部印刷機內部的一個部件以外,其餘全部是真的,我們真的是整個過程做了一遍,然後自己把偽鈔印出來的。」電影中,假鈔的整個製作流程,包括製作電板、鈔票印刷、紙張來源、防偽油墨等等,從道具到展現都十分真實細緻,配合節奏,充分滿足了觀眾的獵奇心理。

比起「紙醉金迷」那種難有新意的慾望滿足,稀有事物帶來的新鮮感更能抓住觀眾眼球。

其次是情節。看《無雙》,料得到是假鈔,料不到的是假人,甚至假的關係、假的感情,最後幾重反轉推翻了所有,情節設計之妙,將觀眾的觀影爽感推向了新的高峰。否定「假能成真」是《無雙》的核心主題,假的永遠也成不了的真的,不僅是錢,人也一樣,雙重否定,進一步強化了主題,出人意料的同時也有力地抓住了觀眾,建立了口碑

反轉的《無雙》和被低估的中國觀眾

試想一下,觀眾走進影院期待的只是一部中規中矩的港片,但《無雙》卻給了他們超乎意料的非凡體驗,他們的心理會出現怎樣的變化?期望越高,失望越大,期望越低,滿足感反而會高,即便影片本身沒那麼完美,觀眾也願意給出滿意的評價。

有人因寶刀未老的發哥一暢舊懷,更多人為意料之外的劇情大聲喝彩。這是《無雙》逆襲成功的最大動因。


《無雙》贏在反轉,更贏在尊重觀眾的智商

據說《無雙》項目開啟之初,很多人都不看好。庄文強接觸的一個投資者直言故事太複雜,不夠蠢,並表示「中國是一個蠢人市場」,聰明的故事在中國沒有市場。這和「這屆觀眾不行」的論調如出一轍。但《無雙》既然成功了,我們就不得不反思今天電影的「複雜」、觀眾的「蠢」是否還能像當初那樣去定義。

《無雙》複雜嗎?電影票房告訴我們,今天的觀眾完全可以接受。網上關於結局真相的討論並不是因為對劇情感到困惑,而更像是觀眾意猶未盡的感慨。可以斷定的是,如果《無雙》只是一部套路以內的「蠢」片,絕不會取得今天的成績。

《無雙》最大的亮點在於反轉,反轉也許複雜,卻不一定難懂。三年前的《催眠大師》《唐人街探案1》,今年的《唐人街探案2》最終都是反轉式結局,全都大受觀眾喜愛。如前文所說,反轉某種意義上是給予觀眾的贈品,沒有預期,純屬意料之外,不僅會讓觀眾覺得值回票價,更能讓人想二刷。當然,前提是故事連貫,邏輯嚴謹。

反轉的《無雙》和被低估的中國觀眾


庄文強:「我從來不覺得觀眾弱智。其實觀眾看不明白,是拍戲的人做得不夠好,創作者應該做好自己該做的。」

拍不出符合智商的電影,就說觀眾「蠢」,實在不公平。殊不知在你滿足於製造蠢片的同時,觀眾正在十問百度:中國電影為什麼那麼蠢?

更危險的是,當觀眾沒得選擇只能接受蠢片,有些人就主觀臆斷他們只愛看蠢片,然後將這一誤讀反輸給創作者,致使創新升級的腳步大規模停滯,整個市場畏首畏尾,不敢突破。

劇情片複雜化也許會偏向燒腦,文藝片複雜化也許會更加沉悶,而像港片這種日益單薄的商業片適當複雜化以豐富情節,反而有可能實現突破,找到新的可能。

觀眾一直在升級,尊重觀眾,就要看到他們的進步。要知道,觀眾不但不蠢,反而更聰明了,他們對電影的要求正變得越來越高。

影投人 [公眾號ID:movieeye]

有眼力、有腦洞、有大神的一站式精品影視內容製片工場

[如需轉載請聯繫,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