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30多年過去,來華演出的海外藝人更懂中國了?| 虎扯電台

30多年過去,來華演出的海外藝人更懂中國了?| 虎扯電台



(上圖為嘉賓Jason和Lana Del Rey的合影)



1985年4月10日,英國樂隊Wham!在北京工體舉辦演唱會,成為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第一個來華演出的西方大牌樂隊。




那場演出上,觀眾被要求始終坐在座位上,像聽音樂會一樣欣賞搖滾樂演出,還把樂隊跟著鼓點打拍子的互動方式誤解為要掌聲,事後,樂隊成員抱怨中國觀眾不夠熱情。而Wham!也按照要求較正常水準調低了音量。英國大使館後來在一份報告中這樣描述這場演出:「無論中國觀眾還是Wham!都不大懂,在做一件完全超越各自經驗的事時,需要如何表現。」




歌手郭峰、崔健被這場演出深深震撼,33年過去,觀眾看海外藝人演出,已經像看場電影般稀鬆平常。8月被認為是演出業淡季,海外藝人卻扎堆今年8月,10天內就能有3組海外藝人在北京舉辦演出。




(Wham!樂隊1985年在中國)




到今天,我們已經完全有能力籌辦並消費一場海外藝人演出,但我們對音樂的消費方式、海外藝人對中國市場的理解真的已經成熟?這塊市場究竟在發生著什麼?今年8月,我們機緣巧合在結實了本期的電台嘉賓Jason,跟他聊聊海外藝人來華演出的一些事兒。





「打口碟」打開的是第一波歐美音樂進入中國的窗口




真正被視為歐美流行樂進入中國的窗口的,是興起於1992年左右的「打口碟」市場。當時汕頭因製造業發展急需大量塑料原材料,被歐美市場認為已經「銷毀(即打口)」的「正版」唱片以「洋垃圾」的名義進口到中國,從香港到廣州再進入北京,而後逐漸在全國流行。




「打口碟」上的歌手主要來自於五大唱片公司,都是歐美最主流的音樂人。當時全民經過的80年代的反思、人性啟蒙後,開始主動向港台與歐美文化靠攏,「打口碟」也成為一代青年的重要精神食糧。




(打口碟)




當年那些購買或是販賣「打口碟」的人,後來大都留在了音樂行業,成為搖滾歌手、樂評人、製作人等等。




「打口碟」市場在1995、1996年發展到頂峰,1998年後盜版碟市場以難以抵擋之勢掃蕩了音樂行業,人們找到了更加低廉方便的形式消費音樂,全國音像製品的年銷量遠遠超過正版音像製品的年產能。「打口碟」以某種非正規渠道在中國發芽,也最終被難登檯面的盜版音樂毀於一旦。



那個年代,歐美藝人在中國演出場次大概一年只有2-3場,「打口碟」完成了一代人的音樂啟蒙,國人對音樂的欣賞逐漸對標世界。





奔著旅遊來華演出,也是一個好開始




在Jason的印象中,自2006年開始,他開始強烈地感受到國內演出市場對海外藝人的需求增長。2008年,中國藉由奧運喊出「我家大門常打開」,這一年成為中國演出市場的分水嶺,演出市場進一步開放,歐美歌手打破港台歌手對演出的壟斷。




Jason回憶,「奧運會之後,大家的熱情算放開了。對於我們這些『狂熱份子』來講,有一場就看一場,我去了證明我在這個圈裡有一定的影響力。那個時候說實話很多藝人也就演北京一站,撐死加一站上海,現在正相反,上海優先,撐死了再給北京一站。有時候上海做三站,都不給北京一站。而且經濟危機之後,他們也發現中國還真是挺有錢的。」




但在這個時期,海外藝人的表演也有批評聲,觀眾認為他們表演敷衍了事。2010年,后街男孩就因舞台簡陋、音響效果差飽受詬病。




「有些的樂隊比較重視,2007年有個樂隊來中國來演出就帶了好幾噸設備,因為他們不相信這兒的設備好。我們做演出之前,會把設備清單報過去,他們一看設備太爛,那我自帶,甚至有自帶調音師的。但也有的藝人圖省事兒,有設備也不帶,什麼都要讓中國提供,如果我們沒有就只能要找所謂的對等產品,價格能降下來。因為主辦方來講,我們付了演出費,還付設備費,酒店食宿費,所以成本能壓縮點全都要壓縮。」Jason解釋道。




而之所以會有藝人不重視,是因為他們抱著旅遊心態。




即便北京舉辦奧運會已經過去十年,但Jason認為對於很多藝人來說,中國仍十分神秘。游長城、兵馬俑對藝人的吸引力甚至超過演出收入,能玩上一把,演出費都可以商量。有些藝人在東亞做巡演,都會想辦法在中國也安排一場,不枉此行。



2013年,Metallica的樂隊成員在中國演出後又停留了四五天,主唱James Hetfield去了長城;鼓手Lars Ulrich和未婚妻泡遍了上海夜店;貝斯手Robert Trujillo游遍上海摩托賽車場,他們甚至還在當地看了其他演齣節目。





(Metallica在中國)




這種心態更多是因為藝人對中國市場缺乏信心,「唱片沒在中國發行過,恐怕也沒有粉絲吧?我的音樂是不是都是盜版的?」這種心態普遍存在於海外藝人身上。他們不熟悉中國本土流媒體軟體和版權規範,也缺乏於粉絲交流的意識和渠道。




一位媒體曾採訪國外小眾藝人,驚喜地告訴藝人在網易雲音樂上有粉絲自發上傳他的音樂作品,也收穫了讚許,但當藝人想要申請註冊官方音樂賬號時,卻遇到困難無法註冊成功。




儘管如此,海外藝人來到中國演出後,往往對中國有了更積極的認識,親眼見到了粉絲,不僅建立了某種情感紐帶,也增強了對中國市場的信心。這種文化上的交流成果最直接就反映在商業上。Jason說道,「你看現在不管百大DJ也好,海外藝人也好,他們(來華演出後)演出價格馬上漲。百大DJ(來華演出價)越來越貴了,其實在海外可能沒那麼貴,咱們都想請Martin Garrix、David Guetta,人家就那點時間,價格只能往上漲價。」




但對於那些只能在Live House里做一場幾十塊票價、不到百位觀眾演出的小眾海外藝人來說,可能連機票都賺不回來。這些藝人一般會自帶周邊在現場售賣補貼收入,甚至有人為了不讓經紀公司抽成,私印T恤,簡化CD包裝。





中國藝人也想走出去,但文化門檻高




Jason自嘲演出行業收入就是「颳風減半、下雨全無」,不可抗力讓演出主辦方風險大大提高,「我們不止要把藝人帶進來,還要把藝人帶出去,才可能掙錢。」




海外觀眾的耳朵只會比國內觀眾更刁,對音樂要求絕對前沿絕對細分。




「我本身是國內某知名歌手的歌迷,但是我把ta的歌送到英國文化協會去,他們會說這聽了像是80年代的Softrock,這個在英國沒市場,很難做巡演。」Jason認為,很多國內的藝人都能被老外找到對標曲風的當地樂隊和藝人,沒有特色,很難打開銷路,而太具中國特色的音樂老外也很難欣賞。




這種文化差異也存在於美國本土,不少音樂節只吸引白人,少數裔群體鮮少參與。Jason說到他遇到過某地美籍印度人,就從不參加本市音樂節,當地人說,「我能聽懂他們唱的歌詞是什麼,但我不懂他們為什麼要這麼唱,我們印度歌曲很好聽,這裡有兩個印度電台,聽印度音樂就夠了。」




音樂還會是這個時代的主角嗎?




從西方音樂第一次敲響中國大門至今,我們曾瘋狂過,又逐漸歸於平靜,但這種改變本身就是瘋狂的存在。




1997年,顏峻出版《北京新聲》,細數當年最先鋒的音樂文化,十年後,他感慨前沿的衰老,「我曾經以為前沿總是足夠鋒利的,但它也總是會迅速地衰老。我愛的是青春,而青春總是會結婚......10年前我們找到的,不是流行也不是前沿,而是從小就沒有體會過的童話和夢想。我至今還記得,在詹華租住的除了床墊外幾乎一無所有的地下招待所,歐寧和他談論著范思哲和Primal Scream。這件事並不流行,也從未文化,北京只是大到有足夠多的地下室,裝著木馬、左小祖咒、野孩子也裝著摩登天空。」




音樂的新時代在音樂流媒體軟體興起後開啟,讓音樂從盜版時代回暖,藝人、唱片公司開始看見回頭錢。但平台崛起往往伴隨著個人品牌式微,這種規律不僅出現在音樂上,包括集合各自媒體的今日頭條、微信公眾號等等也是如此。




這是一個不再有巨星的時代。




人們也許不再在意耳朵里聽的是誰的歌,更依賴平台自動生成的歌單,消費音樂的形式更加被動。張亞東說,似乎不會再有一個歌手、藝人像傑克遜那樣擁有「統治」地位,未來不是要求多少人認同,而是自己尋找跟你可以心靈相通的小族群,甚至可以以此為生,就夠了。




我們已經有了更多可以消費的娛樂產品,我們還會對音樂像過去一樣狂熱嗎?這也許是國內外音樂從業者都需要解答的一個問題。




70年代,在鄉下插隊的譚盾聽見大喇叭里響起一曲他從未聽過的雄渾音樂,震撼至極,別人告訴他,那是貝多芬的《命運》,是來自於費城交響樂團在尼克松、基辛格帶領下的訪華演出,那是他第一次聽見西方音樂。




30年後,譚盾在紐約大都會歌劇院演出原創的中國故事歌劇《秦始皇》,基辛格是這場演出座上賓,他不敢相信大都會歌劇院的舞台上上演著中國歌劇。




時代的巨變超出了所有人的想像,它成就著一代人、一個產業,也在不斷顛覆,煥發新的奇蹟,而這種變化還在持續發生。




BGM Playlist:





Can"t Stop Loving You - Van Halen


Always The Last To Know - Del Amitri 


Birds of Paradise - Snowy White


Always Gonna Love You - Gary Moore


The Day I Met You - Lillian Axe


The Search Is Over - Survivor


Remember My Name - House of Lords




「后街77」

是虎嗅旗下的電台廠牌,《虎扯》是

「后街77」

下一檔關注年輕人文化與消費的電台節目,點擊

「閱讀原文」

可以在網易雲音樂上關注我們的主播電台,希望它能夠陪伴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虎嗅APP 的精彩文章:

雖然有了顧客,但SpaceX的下一步仍「挑戰重重」
錢穎一:不讓學生具備「批判性思維」,他們何以創造?

TAG:虎嗅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