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讀1000篇心靈雞湯,都不如體驗1次真心

讀1000篇心靈雞湯,都不如體驗1次真心

當我們在各類心靈雞湯類文章

各種流行的靈修課程、瑜伽

都能聽到一個共同的重點——「心」

心能讓我們笑,讓我們哭

心的神秘,讓我們探索了幾千年都不疲厭

曾有一位師兄提出了

這樣一個問題:「陽明心學裡提到心學,

儒家誠意正心也提到心學,

包括佛家也講心,這三個『心』相同嗎?」

來聽聽法師是怎麼說的吧

三個「心」相同,又不同

這三個「心」都是在境界當中,比如王陽明臨終時說的「吾心光明,亦復何言」,這是說不出來的,心的本體是一種境界。從證悟上來說,要經歷止和觀。儒家說的正心誠意的功夫也是需要經歷止和觀。只是大家用的止觀的方法有所不同,所用的名詞概念有所不同。

心與外境的關係

心一般是這樣運作的:當我們身處外境中,看到、聽到、感受到後,就會對外境有判斷,有分別念,然後就產生了行動。因為行為而沉澱下來對一件事固有的看法,這就不斷地加強了外境。

外境是兩種:一種是色,是眼、耳、鼻、舌、身攀緣的;一種就是識,就是心。心、意、識緣著概念法起分別、思維、感受,而導致行為,眼、耳、鼻、舌、身、意六個抓的都不同,但都叫做外境。佛教經典《百法明門論》中說的一百種法,除了六種無為法(見注釋1),剩下九十四種都是外境,對於智來說都屬於外境。

外是所知道的,內是能知道的,這個就是心特別宏觀的兩個層面。但這些能知和所知,在我們帶有自我角度和評判的時候,全部混為一談,沒有辦法分離。

「心的意識」是如何產生的

佛法就是我們的心,所有的修行都是我們尋找自己真心的過程。我們因為不了解這顆心,生生世世被心欺騙,所以有了無明。無明緣著一切行,行緣著一切概念的累積,讓每個人的生命在生死的苦海當中不得自治,所以我們要了解這顆心。

想一想,這顆心都是心,但是看一看都是一個個個體,並不是我們的真心。每一個念頭、概念和看法,都會讓我們在前念和後念之間陷入到矛盾和對立。對立為什麼會產生?因為境界不同而產生。這種境界又是什麼?是心的痕迹。

心的痕迹,如何顯現出來?通過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我們能夠知道的都是緣著眼睛看到、耳朵聽到、鼻子聞到、舌頭嘗到、身體感觸到、心覺到,這些都跟著色身香味觸法,它們分別是「能知」和「所知」。

眼睛看到色,耳朵聽到聲,叫做色塵、聲塵。色身香味觸法是沒有生命徵兆的,但是眼耳鼻舌身意見到色身香味觸法,感受到心的概念,產生了所謂「心的意識」的活動。

修證比了解概念更重要

心的概念是能知的境界,是它本體的境界、真相的境界,這需要萬念化一念,一念歸於實相,如實才能知道。換一句話來講,大家學了那麼多,其實都是在識的層面,在外境、名言、概念裡面。在這些裡面我們能夠體會到,卻得不到,因為概念和心沒有關係。遺憾的是,現在大多數人用知識層面的東西取代了修證。

解千丈,不如行一寸。對心的本體來說,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必須要自己通過禪修去體驗。一切對於我們來說都是方便法門,大家都要在「止」上用功。這就告訴我們生命有這麼一回事,我們要朝著這個方面去沉澱。如果不知道「止」,就永遠會落在善惡相對的分別當中,永世不得解脫。

超越相對的是什麼?相對的是境,是自我,是分別。超越它的是心的本體,在「能」上,而非「所」(見注釋2),超越「能、所」才是心的自由。那是後面的事情,更只能是體驗,不可說。針對這個,所有的經書、所有的體驗都只是方便。

注釋

1.無為法:與「有為」相對。指不依因緣和合而成的不生不滅、無來無去、非彼非此的絕對。原本是涅盤的異名。

2.能、所:佛教最先使用的術語通常「能」指能動一方,「所」指被動一方;「能」指主體,「所」指客體。例如能看見事物的眼睛,稱為能見;眼睛看到的物,稱為所見。又被依靠者,稱為所依;依靠他人者,稱能依。修行者,稱能行;所行的內容,稱所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如孝法師 的精彩文章:

發願可以激發我們的潛能
「學霸」是怎樣煉成的?茗山法師用一生修學告訴你

TAG:如孝法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