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直播預告】千年遺韻 復歸故里 | 消失700多年古樂器尺八重響山東故里

【直播預告】千年遺韻 復歸故里 | 消失700多年古樂器尺八重響山東故里

原標題:【直播預告】千年遺韻 復歸故里 | 消失700多年古樂器尺八重響山東故里





千年遺韻



寒露


復歸故里


簡介



尺八,是中國最古老的洞簫類樂器形制之一。始於唐,而中國宋代以後已逐漸衰微,湮滅了700餘年。


10月11日晚7:30分,這件在中國消失了700多年的優秀傳統古樂器將在山東故里再次響起。來自聊城大學的劉哲老師及夫人陳婷將攜耗時6年多時間收集、整理、編曲創作的尺八演奏帶進山東藝術學院。


公共頻道聯合閃電新聞客戶端利用互聯網最新網路直播技術,把晚會現場實時直播給廣大觀眾,只需動動手指就可以在手機上看到直播現場,實現了精準推送與全覆蓋推廣




人物簡介



劉哲,1971年出生於山東高唐。1988年考入山東藝術學院音樂系中國樂器演奏專業,師從曲廣義教授學習竹笛演奏。1992年畢業後進入聊城大學(原聊城師範學院)音樂學院工作,先後擔任基本樂理、復調、管弦樂法、合唱指揮、樂隊指揮、舞台藝術實踐等理論課和竹笛、豎笛、長笛等技能課的教學。現任聊城大學紀委委員,繼續教育學院黨總支書記。


陳婷,1969年出生於山東聊城。1989年考入山東藝術學院師範系音樂專業,師從楊春紅教授主修手風琴演奏。1991年進入聊城市文化館(原聊城市群眾藝術館)工作至今。工作以來主要從事電子琴、鋼琴、手風琴等方面的群眾培訓及音樂創作。現任聊城市文化館培訓部主任,副研究員。



節目單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清平夜月》


朗月之下,一尺竹音,如歌如慕。


一曲《清平夜月》致敬先人呂才。


呂才, 博州清平(今聊城市高唐縣清平鎮呂庄)人,出生於隋,成名於唐。呂才學識淵博,通曉天文、地理、醫藥、製圖、軍事、歷史、文學、哲學乃至五行等多種學問,尤長於樂律。唐代宮廷燕饗雅樂三大樂舞中的《功成慶善樂》、《秦王破陣樂》均出自時任起居郎的呂才之手。


《舊唐書·呂才傳》中提到:「貞觀時,太宗詔侍臣舉善音者。王硅、魏徵盛稱(呂)才制尺八,凡十二枚,長短不同,與(樂)律諧契。」這是「尺八」兩字最早的出處,由此可見,這種樂器自唐代開始才有尺八的稱謂,並經呂才制律定名,成為唐代燕饗雅樂的主要演奏樂器之一,呂才也因此被尊為「尺八之祖」。一代大儒呂才晚年終老於自己的家鄉高唐清平,至今他的後人們仍然傳頌著他的很多動人的故事。


《虛鐸》


「虛鐸」中國歷史上唯一一首尺八傳世名曲,距今已有1200年左右歷史。


唐宣宗年間,有一高僧名叫普化。曾經游化至北地鎮州(今河北正定),其出言佯狂,見人無分高下,皆振鐸。當時鎮州有一位來自河南府的居士張伯,非常傾慕普化禪師的高德,嚮往鐸音的美妙。欲拜普化為師,卻被拒絕。由於張伯喜歡吹笛,於是削竹製笛,用竹管模仿鐸音,「虛鐸」一曲由此而來。

據日本史書記載,鎌倉時代禪僧心地覺心來大宋求法修禪,1253年9月來到了杭州護國仁王禪寺參禪並結識了同門居士張參,而張參正是張伯的第十六代孫。張參向覺心講述了「虛鐸」的故事並吹奏給他聽。覺心聽後,一賞、三嘆、跪坐、膝行,連加讚賞,隨拜張參為師學習此曲。1954年6月,心地覺心帶著張參的四個徒弟回到日本,這其中就有一個咱們齊州人氏(現山東濟南)名字叫做國作。回國之後,創建了興國寺,因覺心非常仰慕普化禪師振鐸狂歌之遺風,後遂成普化宗一派。「虛鐸」一曲就這樣成為了普化尺八的「祖曲」,一代又一代流傳至今。


《歸》


尺八歷史上曾經兩傳日本。早在隋唐時期已經隨著各種文化交流傳到日本,但當時尺八僅供皇族權貴們賞玩,並沒有得到真正的流傳。宋代日本禪僧心地覺心把尺八連同張參善吹尺八的四個徒弟帶回日本,其中一人便是咱們齊州(今濟南)人氏國作。由於覺心禪師在杭州護國仁王禪寺跟張參學習尺八僅有八個月左右時間,所以這四個人對尺八在日本的傳授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唐代有高唐人呂才為尺八定名制律,宋代有濟南人國作漂洋過海傳播天朝之樂,所以,我們山東才是尺八這件千年大雅古器的真正故里。


今之尺八復歸故里,從此生根發芽,延綿不斷。


《魚山梵響》


三國時魏國陳思王曹植三十七歲時住留山東東阿魚山,聞岩洞內內傳出梵唄歌唱的天籟之音,結合漢語音韻而創製並誦唱,被後世稱為「魚山梵唄」,至唐朝鼎盛,廣為流傳。因此,曹植也被後世尊為為中國梵唄始祖。


《魚山梵響》借鑒了魚山梵唄的獨特誦唱特點並結合中國傳統作曲手法,旋律空寂通達,細膩清幽,可謂一尺清音,靜謐廣袤,天際祥和。


《臨清運河太平號》


京杭大運河聊城段途經聊城市陽谷縣、東昌府區、臨清市下區,全長97.5公里。當年運河上南來北往的商船如梭,熱鬧非凡,此起彼伏的船工號子更是那時一道亮麗的風景。


由劉哲、陳婷二位老師填詞編曲的男聲無伴奏表演唱《臨清運河太平號》曾獲得山東省社會文化音樂類政府「星光獎」金獎,並應邀參加由文化部主辦的第二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頒獎晚會。

《石上流泉》


石上流泉這首琴曲初見於明代的<<琴譜正傳>>(1547)。關於它的作者,有伯牙或劉涓子等說法。此曲依王笑天整理的詹澂秋所傳《玉鶴軒琴譜》所整理。


詹澂秋先生曾擔任山東省政協委員、山東省音協副主席、山東省文史研究館館員,1952年曾任教於中央音樂學院,後長期在山東教琴。


此曲取泉動石靜之意,音節古曠和暢,清實閑逸,以石泉之一動一靜,喻方與圓、仁與智其相輔相成之理,道出大自然的智慧與山水之清音。


《參同契》


《參同契》又名《參同歌》,山東諸城派古琴曲,相傳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曾向終南山道士郭虛丹學習此曲。樂曲取象於有萬古之稱的《周易參同契》。旋律靜慮思遠、脫盡凡塵、以求「天人合一」之至境。本曲依張育瑾、王風襄整理的《桐蔭山館琴譜》整理而成。


張育瑾先生1960-1962年曾擔任山東藝術專科學校音樂系副主任、黨總支委員,為傳承山東傳統音樂作出了重要貢獻。


該曲輕快活潑,淡雅清新,具有濃郁的民族音樂特色。


《耕莘釣渭》


最早見於《以六正五之齋琴譜》(1857),耕莘釣渭的曲名來自,「伊尹耕莘」 「子牙釣渭」兩個著名的典故,講了伊尹、姜子牙兩位帝王之師未志之前,躬耕隴畝,垂釣渭濱的故事。


作者大膽創新,同時採用了查阜西、陳長林兩位先生的打譜,進一步提煉琴曲的精華音樂元素進行再編創。


樂曲既表現出長天寥廓、恬淡從容、志存高遠、報效國家之意境,又充滿了山野寧寂和大隱出仕前穩如泰山的心境,很好的闡釋了儒家的「慎獨」思想。


記者 | 張騰


編輯 | 張芒 然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民生面對面 的精彩文章:

98歲老紅軍憶崢嶸歲月 享盛世太平

TAG:民生面對面 |